回覆列表
  • 1 # 何殊我

    題主這麼一對比,赫然發現這倆人還有點相似性。

    劉備出生於沒落的皇族,小時候不是太喜歡讀書,但是“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想著做一番大事業。

    宋江出身鄉里士紳家庭,讀過一些書,做了個小官,但是也“平生只好結識江湖上好漢”,滿懷報國之志。

    除此以外,這兩個人都是深諳江湖之道,懂得怎樣籠絡人心,並且在必要時刻低頭當孫子,知道無論如何儲存實力,最終來實現個人的目標。

    回到題目本身,劉備與宋江都是在保證個人目標的情況下,按照各自所處的社會階層的道義行事,不存在仁慈與否的問題,所謂的仁慈也是他們手裡的工具而已。雖然一個做了皇帝,一個接受招安最後成了悲劇,本質上沒有區別。

    就拿宋江來說,救助閻婆惜母女是一個義舉,是因為做慣了好事,與個人日常的形象一致,是沒有想過娶了閻婆惜的。

    後來閻母和間壁王婆的聯合勸說下,宋江“初時不肯,怎當這婆子‘撮合山’的嘴攛掇”,才不得不答應了。

    行善成了娶親,這不是宋江本義,讓他的人設有點被戳穿的意思。後來夫妻失和,小隙釀成大仇,失手殺了閻婆惜。從頭到尾,看不到仁慈的痕跡,都是在做一件跟救助武松等綠林好漢差不多的事情。

    同樣,劉備逃難的時候帶著一群百姓,也可以理解為是增加了一層緩衝,或者說在前途悲觀的情況下,做的一件無所謂的事情。

    在底層社會,一步一步混出頭,走上頂層,是逐漸脫離本性的過程,所謂的仁慈、慈悲,都是一個混江湖的憑藉罷了。

  • 2 # 元元的天下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雖然成大事者必有過人之處,然而良心道德這一關卻未必人人都過的去。為君者仁愛天下,非婦人之仁,但魯迅先生也說過,"憐子如何不丈夫”?

    說劉備和宋江仁慈,無外乎二人有個共同點:愛哭。

    但元元認為宋江可不仁慈,其一怒殺閻婆惜,其實他大可放過她一介女流,憑宋江的身手拳腳,殺得了人還搶不回來文書?不過是殺人滅口以絕後患罷了。

    其二李逵下山去接老孃,不料哭著空手而歸,好兄弟的媽被老虎吃了慘死,當大哥的居然哈哈大笑,哪有半分仁孝之常情?

    其三李逵是唯其馬首是瞻,為人殘忍,濫殺無辜。甚至將朱仝小公子摔死,這樣滅絕人性的事也幹得出。當老大的知道了也不當回事,加以批評勸阻,可見其手毒心狠一丘之貉。

    至於宋江聽到劉唐慘死,便痛不欲生。哭得傷心不說,宋江還獨為劉唐寫了首詩當祭文,只因劉唐是同方臘正面交鋒死的第一員大將,也是出師首次受挫,宋江要激勵眾人化悲痛為力量,穩定軍心。

    當然其他的例子還很多,也認為他有大仁大義,當初宋江不是救助了素不相識的閻婆惜母子,梁山的口號不是"替天行道”麼,其實為成功不擇手段的宋江,只有在皇帝面前才有所謂的"忠孝"吧!

    至於劉備皇室宗親,先祖的榮光到他身上早已衰微。三國創業數其最弱,唯示其愛天下百姓,表明白自己若當了皇帝,也定是個仁愛之君,快支援我吧!

    曹操打到荊州的時候,劉琮準備投降,帶著數十萬民眾逃往江東投孫權的時候,劉備恐怕對未來也沒底,何必驅趕他們壞了仁慈之名呢!諸葛亮舌戰群儒,說我主仁愛率百姓同行,應該是狡辯敗因之詞,挽回點面子也好。

    而摔阿斗,並非不愛其子,不過為表愛惜子龍之心,當頭的沒點手段,怎麼籠絡人心呢?劉備雖軟弱愛哭,卻是個意志堅定之人。有義無情對兄弟如手足,視女人如衣服。其薄情之處便是對女人,撒退的時候連創糜二夫人和孩子阿斗都沒顧上。

    同為英雄的曹操,早就識被了他人中之龍的身份,比起所有的偽裝,野心實力才是王道。劉備在《三國志》中只哭了六回,曹操哭了十四回!(《三國演義》倒過來了),所以從這個資料看,劉備有貴族氣質,同情之心也正常,他的江山是艱苦奮鬥來的,不是哭來的!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魚兒,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 3 # 清水空流

    題主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沒有可比性,一代梟雄,能讓曹阿瞞認為能夠己並駕齊驅的劉備怎麼能和一個縣府小吏土匪宋江相提並論。在劉備看來你這是對他的侮辱。

    自古成帝王者焉有仁慈之輩,無不是心狠手辣,殺人如麻之人。仁慈與良善是表演,是做給你看的。你信了那最好。你不信我也依舊如此。外儒內法,未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劉備這樣人的一貫手段。既要名聲口碑,也要江山美色。仁慈是帝王成就天下的權謀。而不是他都本身行為。和一個帝王講究仁慈實在太可笑了,而劉備雖然把仁慈掛在嘴邊也。也恰恰說明他不是這樣的人。

    宋江,縣府小吏,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有報效國家之雄心,卻無治理天下之能力。宋江的實際水平也就是一個縣府小吏的水平。既然能力不行,就在‘’仁慈‘’和‘’名聲‘’上發展。可以說宋江的營銷成功,可以說是‘’天下誰人不識君‘’及時雨大名無人不知。但這個最仁慈的宋江恰恰最狠毒的,他的狠毒比劉備還要狠,在收服秦明時,對城外數百平民的火燒,在對待黃文炳的殘忍。為賺朱仝上山而對小衙內的決絕。簡直是令人髮指。

    劉備既不是真仁慈,也不是假慈悲。在劉備眼裡一切都是手段和目的該真仁慈時候就真仁慈,該殺人的時候也絕不手軟,這才是成大事的行為。

    而宋江則是典型的假慈悲,都是給別人看的,既無成就大事的本事,也只有拼命表演‘’仁慈‘’用以掩飾他的狠毒。宋江就是一個典型的偽君子。

  • 4 # 邏輯文史游

    我們說劉備和宋江都屬於歷史上真是存在的人物,但題主把他倆放在同一水平線上去比較還真是不太容易。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歷史上的劉備和小說裡的劉備人物形象都很飽滿,而宋江卻僅僅在小說裡是紅人。另一方面,二者的出身和志向就不同,一個打著皇室宗親的旗號做的是匡扶漢室的大業(別管你信不信我反正表示懷疑),一個犯案在逃最終淪為強人心裡卻一直想著要報效國家。那麼單從忠義的角度分析,二人的差別大不到哪去。

    那麼我們再從小說裡討論下。《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以仁德著稱,作者羅貫中本就是"蜀粉",因此為了吹捧偶像更是別出心裁的為其加了不少戲,最著名的就是哭戲了。但哭的多了卻給人一種惺惺作態的感覺,以至於後世的讀者更多的覺得劉備是個虛偽之徒,我想老羅也沒想到他的“苦心”不小心起到了反效果吧。總的來說老羅的本意是想把皇叔塑造成仁德之士,這點毋庸置疑(當然人家歷史上的皇叔可不是愛哭鬼喔阿魯)。

    而施公筆下的宋江其人設就複雜的多了,你說他孝,三十多了不娶妻不為宋家續香火;你說他是個好官,可在他的認知裡在法與情的衝突下他會知法犯法;說他虛偽,他確實在努力為兄弟們謀出路;說他是個好領導,他卻間接了枉送了不少兄弟的性命。所以我們也看到《水滸傳》並不是一部單純想去體現誰誰誰多麼牛逼的作品,而且借兩千聚義去體現官逼民反的事實以及有志之士報國無門的無奈。大家都說宋江壞,不該招安,不該去裝比打方臘,但仔細想想其除了招安好像並無其他路能走。所以矛盾從哪爆發,勢必會從哪結束,一切都是一個輪迴。

    最後總結一下,單純從仁義方面來考慮,心繫天下的皇叔要比仗義疏財的宋黑實在的多…

    應該把唐僧也加進來比較

  • 5 # 六甲番人

    不過既然答題了,該有的態度還是要有的,閒話不提。什麼是仁慈呢?一般認為,仁慈就是仁義慈悲,那麼,劉備和宋江是這樣的人嗎?

    1、《三國演義》的劉備應該算是有仁慈之心的,仁義就不必說了,這是劉備最為人稱讚之處,他對待結義兄弟,對待下屬,甚至對待敵人,都可稱得上仁義,最典型的例子是三讓徐州、不侵荊州、義救孔融等,當然,《三國志》略有出入,此處只談《三國演義》,不談史實。

    至於慈悲,劉備也是有的,比如他不忍放棄一起逃亡的新野百姓,這段故事被很多人別有用心地解讀成挾眾阻曹,其實對於《三國演義》裡的曹操來說,民眾從來就不是壓力,劉備也深知如此。

    2、《水滸傳》的宋江是一個複雜的人物,義氣倒是有的,“及時雨”並非浪得虛名,然而“仁”卻幾乎看不到,一個仁者會毒殺忠心耿耿的結義兄弟嗎?

    至於慈悲,從來就沒沾過邊吧,土匪強盜有慈悲之心,這是侮辱他們的職業道德嗎?

    一個有慈悲之心的人,會拿起屠刀對準自己的妻子嗎?當時動手或是擔心事情洩露,但是不尊重人命是事實。

  • 6 # 攸揚文史

    這大概是劉備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宋江自知將死,卻要毒殺李逵,不壞“梁山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劉備知道關羽死於孫權之手,興舉國之力伐吳。宋江覺得朱仝是個人才,讓李逵砍死無辜的小衙內把朱仝逼上梁山。劉備覺得趙雲是一員虎將,聽到有人謠傳趙雲降曹,劉備當場就是一戟擲出,“子龍不棄我也”。宋江想拉盧俊義入夥,就把盧俊義害到家破人亡險些喪命。徐庶無奈投曹,劉備明知乃世間大才,還是毫不猶豫的放徐庶離開。

    兩者難道不是雲泥之別嗎?

    劉備一生,從未有屠城之舉。微末之時,有人僱了刺客要殺劉備。但是刺客觀察了劉備之後,發現此人果真仁義之士,竟然放棄了刺殺。而宋江呢?自從江州開始,多有屠戮。死在梁山泊手下的無辜百姓何其多。殘殺百姓,毀人房屋,無惡不作,也配稱仁義?

    有話說話,但是別隨便糟蹋人家劉備。

  • 7 # 西木青良

    首先劉備不虛偽,早期因為自身實力不夠,起步點太低,四處寄席但一直以客將身份寄席,從未將寄席勢力當成頂頭上司,不存在幾姓之事。而且人過中年之後並未忘記幹一番大事業。大多現代人過了中年後估計就得過且過難有事業目標了,這點上很值得大多數現代人學習。劉備在赤壁大戰前一直是流動狀態但仍有文武將領願意跟隨,劉備還是有其人格魅力的。死前能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虛偽假仁慈怎麼可能說的出來?

    講宋江之前要明確一個詞“好漢”。一般好漢指英雄好漢。而水滸中的好漢指的是綠林好漢。舊時綠林好漢指的就是打家劫舍,佔山為王的強徒。還有,施耐庵所在的是元末戰亂四起的年代,所以此書也有諷當官的不管民間疾苦,而一幫打家劫舍的卻高喊替天行道。

    宋江,要說仁慈,不如說他有義氣-江湖義氣那種,一擲千金,仗義疏財的義氣,江湖流氣。沒有仁慈可言,從他設計和花榮一起陷害秦明,致使秦明一家老小被殺,和吳用一起設計賺盧俊義上山都體現了他的歹毒與厚黑。大多人說他受招安只為自己私利,我覺得他從來就沒有上山當王的念頭,他一心只想入仕途。在殺惜逃亡後,至鬧江州前他都有好幾次上山的機會,他都拒絕。直至鬧江州後,他無處可去才上了山。而且,上山之後豎替天行道旗,山寨進行軍事化管理。再加中後期收的大多是朝廷軍官,這部分佔成員了大多數,宋江的意願也是這部分人的意願。梁山這地方並不適合佔山為王的發展,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土地貧瘠無法自給自足,書中梁山軍缺錢糧的時候出去打州府然後撈光州府所有錢糧,這對州府平民生活生產的破壞是巨大的。宋廷真要有心對付梁山軍,將梁山泊周圍州縣府都堅壁清野,然後守著不動,一段時間後梁山人馬自己就崩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管理中心做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