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母嬰前沿
-
2 # 微卓影視短片
我們都知道,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論認為,小嬰兒僅在出生十幾天後就會模仿成人的張口、撅嘴等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與成人比較起來,兒童有更強的模仿傾向,這與兒童缺乏生活經驗,缺少獨立性有關。”而且,對於孩子來說,越是他喜歡的、熟悉的、見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歡模仿他們。所以,孩子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未滿1歲的孩子,看到別人做鬼臉,也會學著做鬼臉;看到鄰居的孩子拍拍手,他也會跟著拍拍手;媽媽教他和爸爸招招手說“再見”,他也會招招手,嘴裡說“再見”。再大一點,看到爸爸媽媽洗臉、刷牙了,他也要洗洗臉、刷刷牙;看到大人吃飯用筷子,他也想要用筷子。
幼兒到了2歲左右,便開始模仿複雜的動作。
看到媽媽洗衣服,他也來湊熱鬧,蹲下來洗洗看;看到爸爸抽菸,他也拿起一支菸,放到嘴裡裝模作樣學著抽。
到了3~4歲的時候,他們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強,什麼跳舞、打針、當醫生、聽音樂等,凡是他們從生活中能看到的,聽到的,都要模仿。
其實,豐富的成長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參與。
那麼,孩子為什麼要模仿?模仿的核心是什麼呢?這些答案都要歸結於一個很科學的詞語“映象神經元”。
1988年,映象神經元被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群被稱為“映象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激勵我們的原始祖先逐步脫離猿類。
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由此逐漸發展了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 這是人類進步最偉大的能力之一。
神經生理學者驚訝地發現,人類模仿他人的表現獲得快樂或悲傷時,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素會變得很活躍,從而出現映象。
模仿需要孩子不斷地挑戰自己,開據自己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也就意味著孩子不停地在用自己的大腦,在模仿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快樂和滿足感,這些都是善於模仿的孩子為什麼會越來越聰明的原因所在。
-
3 # 一凡媽媽的百寶箱
模仿能力強的的寶寶當然更聰明瞭。寶寶最初的學習都是透過模仿得來的,可以說模仿能力決定了寶寶的學習能力。寶寶的模仿能力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也可以後天進行培養。第一,寶寶模仿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小寶寶最初的模仿學習都是從身邊的親人開始的,模仿家長的表情,聲音等。例如爸爸對寶寶笑,小寶寶也會咯咯的笑。媽媽拍拍手,再拿起寶寶的小手拍拍,寶寶很快就學會了拍手。再到大些的吃飯,走路,無不是寶寶模仿學習的結果。
第二,模仿能力對寶寶的重要性。
1、再大一些,到一歲以後,寶寶的模仿行為具有了主動性,寶寶可能會模仿媽媽照顧自己,玩過家家,或者擴大模仿範圍,玩模仿警察抓壞人的遊戲。這些是寶寶對社會開始了學習和探究,家長要鼓勵。
2、家長與寶寶的互動對寶寶的生長髮育有些極其重要的作用。寶寶年幼時如果缺少陪伴,或者陪伴人與寶寶很少互動或說話,就可能影響寶寶語言發育。現在很多寶寶說話越來越晚,就與寶寶語言敏感期缺少模仿物件有很大關係。此外,除了對語言,寶寶的行為能力、理解能力,基本社交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第三,對寶寶的模仿,家長要正確引導。
寶寶年紀還小,是非對錯並不十分清楚。越是模仿能力強的孩子,家長越要注意正確引導。例如,寶寶看到媽媽洗衣服也非要洗,這時媽媽最好不要拒絕,可以拿個小水盆,給寶寶一隻小襪子或小手絹讓他學習。不要怕弄得到處都是水,也不要過多要求和責備。這不但培養了寶寶的好習慣也鍛鍊了寶寶的動手能力,有益於寶寶的身心健康。
相反,如果家長當著寶寶看手機和抽菸等,對寶寶的影響就非常不好。再比如寶寶上幼兒園後,除了家人外接觸到了更多的人,就有可能模仿不好的行為,如打人,罵人等,家長要告訴寶寶什麼是錯的,什麼不能做,及時糾正引導。
有個模仿能力強的寶寶意味著家長有個聰明的寶寶,也意味著家長更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利用好寶寶的天賦,積極引導,寶寶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
4 # 智慧伴你一生
在很多人看來,模仿只是孩子無意識的“複製”而已,有些“複製”活動甚至是不乖、調皮的表現。豈不知,模仿是他們最初認識世界的手段,在模仿成人行為的過程中,兒童從生物人成長為成社會人,習得實際生活的本領。都說寶寶是天生的模仿大師,特別是到了1歲左右的時候,您會發現他的模仿能力猛增,看到大人或小夥伴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看到您擦地,他會拿起墩布學著您擦地。您在打電話,他會奪下您的手機放到耳朵邊上“喂-喂-”。看到其他寶寶在地上爬,會走路的他也會趴在地上滿地爬。這些簡單的模仿行為可以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以及祖輩們都是百分百地全然呵護著他們幼小的生命,因為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但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我們慢慢地發現他們不聽話了,經常做出意想不到的行為。他們的這些行為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我們成人自認為非常正確的養育方法被他們習得並模仿了呢?
寶寶6個月大時就會有深度記憶,雖然那個時候,他們還不能與您對話交流,但成人的所有言行舉止,就像在電腦上進行軟體開發一樣,深深的儲存在了寶寶的腦海裡。然後,寶寶的大腦會自動程式設計和儲存,再透過決策變換成寶寶內部認知狀態,最後把這種狀態編譯成行為輸出模式,等待某個對應適宜的場景出現時,寶寶的內部心理機制,便會自動進行連結,將儲存好的程式輸出來,讓您震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做了多少自己意識不到的事情或不適宜的行為,被孩子深深的記憶在腦海中。一旦他形成記憶再現輸出的時候,再想糾正卻為時已晚,故而小編想告誡各位父母,深度思考在養育和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哪些該做?哪些慎做?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不論他做出什麼讓您生氣、擔心的事情,都不要馬上給寶寶貼標籤,一定要靜下心來很好的內省覺察一下,是不是自己曾經做了什麼,寶寶才會做出讓您生氣、擔心的事情。 寶寶的學習具有內隱性:他們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獲得客觀環境中的刺激資訊或複雜知識與經驗,寶寶的聯想往往是無意的自由聯想,因此,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係,都會對寶寶的成長起到重要作用。
模仿能力對於不到2歲的孩子來說,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聰明程度,但是,父母們可千萬別忘了: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對外人展示的內容實際上是他身邊的大人的行為投射,因此,我們需要多對寶寶施以積極的心理暗示。父母是寶寶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長期對孩子寄予積極肯定,透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您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回覆列表
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他人的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品質等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可分為無意識模仿和有意識模仿、外部模仿和內部模仿等多種型別。
我們都知道,模仿是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甚至有些理論認為,小嬰兒僅在出生十幾天後就會模仿成人的張口、撅嘴等行為。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與成人比較起來,兒童有更強的模仿傾向,這與兒童缺乏生活經驗,缺少獨立性有關。”而且,對於孩子來說,越是他喜歡的、熟悉的、見得最多的人,他就越喜歡模仿他們。所以,孩子往往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或者小朋友。
未滿1歲的孩子,看到別人做鬼臉,也會學著做鬼臉;看到鄰居的孩子拍拍手,他也會跟著拍拍手;媽媽教他和爸爸招招手說“再見”,他也會招招手,嘴裡說“再見”。再大一點,看到爸爸媽媽洗臉、刷牙了,他也要洗洗臉、刷刷牙;看到大人吃飯用筷子,他也想要用筷子。
幼兒到了2歲左右,便開始模仿複雜的動作。
看到媽媽洗衣服,他也來湊熱鬧,蹲下來洗洗看;看到爸爸抽菸,他也拿起一支菸,放到嘴裡裝模作樣學著抽。
到了3~4歲的時候,他們的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強,什麼跳舞、打針、當醫生、聽音樂等,凡是他們從生活中能看到的,聽到的,都要模仿。
其實,豐富的成長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參與。
那麼,孩子為什麼要模仿?模仿的核心是什麼呢?這些答案都要歸結於一個很科學的詞語“映象神經元”。
1988年,映象神經元被科學家首次發現。這群被稱為“映象神經元”的神經細胞,激勵我們的原始祖先逐步脫離猿類。
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為,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更復雜的模仿,由此逐漸發展了語言、音樂、藝術、使用工具等等, 這是人類進步最偉大的能力之一。
神經生理學者驚訝地發現,人類模仿他人的表現獲得快樂或悲傷時,大腦中的映象神經元素會變得很活躍,從而出現映象。
模仿需要孩子不斷地挑戰自己,開據自己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也就意味著孩子不停地在用自己的大腦,在模仿的過程中孩子獲得了快樂和滿足感,這些都是善於模仿的孩子為什麼會越來越聰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