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腹痛是婦科常見的症狀,也是較為複雜的症狀,多以下腹痛為主,涉及多種疾病,臨床當仔細辨別,審證論治。

    【病因病機】

    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阻滯是本病的基本病機,其性質有寒、熱、氣、血之分,可歸納為虛實兩類。實證多為寒邪、溼熱等致腑氣通降不利,氣血執行受阻;虛證多為臟腑虛寒,氣血不能溫養所致,常有寒熱交錯,虛實夾雜之證。

    寒邪內積多由飲食生冷損及脾胃陽氣,積寒留滯;或風寒露宿,臍腹為寒邪侵襲;或陽氣素虛,脾陽不振,火不暖土,運化失職。

    素體情志不暢,肝氣鬱結,肝失疏洩,氣血失和,瘀滯下腹亦可致痛。素有溼熱內蘊,流注衝任下焦,阻滯氣血,或感受溼熱之邪,血脈阻滯不通,均能導致急緩不等的腹痛。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根據患者主訴即可成立診斷,為了明確治療方法,詢問患者的病史尤為重要,比如腹痛的誘因、時間、部位、性質及伴隨症狀等。

    (2)檢查

    ①一般檢查:宜在婦科檢查前進行,面部表情、面色等可提示病情的緩急及出血情況。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以及心肺的檢查等亦不可忽視。

    ②腹部檢查:應觀察腹部是否隆起或不對稱,有無瘢痕和腹壁疝等,觸診時要注意壓痛、肌緊張、反跳痛的部位、範圍和程度,壓痛最明顯處往往是病變所在部位。觸診時還應注意有無腫塊,肝脾是否腫大。叩診呈濁音或移動性濁音,提示腹腔內有積液。聽診應注意腸鳴音,如果腸鳴音消失,提示有腸麻痺的存在。

    ③婦科檢查:首先應注意外陰部,檢查處女膜是否完整,處女膜有無膨隆並呈紫藍色;雙合診或三合診檢查陰道穹隆有無飽滿及觸痛,瞭解宮頸口是否擴張、宮頸有無舉痛以及子宮的大小、形狀、質地、位置、壓痛和活動度;檢查雙側附件有無增厚、壓痛和腫塊,如觸及腫塊,應注意腫塊的大小、形狀、質地、壓痛及活動度。

    ④輔助檢查:血、尿、白帶常規檢查可發現出血或炎症的存在;尿妊娠試驗有助於排除妊娠相關疾病。必要時可進行後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如抽出不凝固血液提示腹腔內有出血,抽出膿性液體則考慮化膿性炎症。B超檢查可以區分宮內妊娠和異位妊娠,辨別盆腔腫塊及性質。此外,CT、MRI及診斷性刮宮等可分別用於相關疾病的診斷。

    2.鑑別診斷

    (1)起病緩急起病緩慢而逐漸加劇者,多為內生殖器炎症或惡性腫瘤所引起;急驟發病者,應考慮卵巢囊腫蒂扭轉或破裂,或子宮漿膜下肌瘤蒂扭轉;反覆隱痛後突然出現撕裂樣劇痛者,應考慮輸卵管妊娠破裂或流產的可能。

    (2)下腹痛部位下腹正中出現疼痛多為子宮病變引起,較少見;一側下腹痛應考慮該側子宮附件病變,如卵巢囊腫蒂扭轉、輸卵管(卵巢)急性炎症、異位妊娠等;右側下腹痛還應考慮急性闌尾炎;雙側下腹痛常見於盆腔炎性病變;卵巢囊腫破裂、輸卵管妊娠破裂或盆腔腹膜炎可引起整個下腹甚至全腹疼痛。

    (3)下腹痛性質持續性鈍痛多為炎症或腹腔內積液所致;頑固性疼痛且難以忍受,應考慮晚期生殖器腫瘤可能;子宮或輸卵管等空腔器官收縮,常表現為陣發性絞痛;輸卵管妊娠或卵巢腫瘤破裂可引起撕裂性銳痛;宮腔內有積血或積膿不能排出,常致下腹墜痛。

    (4)下腹痛時間在月經週期中間出現一側下腹隱痛,應考慮為排卵性疼痛;經期出現腹痛,或為原發性痛經,或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可能;週期性下腹痛但無月經來潮,多為經血排出受阻所致,見於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術後宮腔、宮頸管粘連等;與月經週期無關的慢性下腹痛可見於下腹部手術後組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症、慢性附件炎、多囊卵巢綜合徵、盆腔靜脈瘀血綜合徵及婦科腫瘤等。

    (5)腹痛放射部位腹痛放射至肩部,應考慮腹腔內出血;放射至腰骶部,多為宮頸、子宮病變所致;放射至腹股溝及大腿內側,多為該側子宮附件病變所引起。

    (6)腹痛伴隨症狀腹痛同時有停經史,多為妊娠併發症;伴噁心、嘔吐,應考慮卵巢囊腫蒂扭轉的可能;伴畏寒、發熱,常為直腸子宮陷窩積液所致;伴惡液質,常為生殖器晚期腫瘤的表現。

    【辨證施治】

    腹痛的臨床辨證應根據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等,明確其主要的受病臟腑、在氣在血以及證情之寒、熱、虛、實等,並分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1.虛寒證

    證候:腹痛綿綿或拘急作痛,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飢餓及疲勞後更甚,大便溏洩,兼有神疲氣短,畏寒肢冷,面色無華等,舌淡苔白,脈沉細。

    分析:中虛髒寒,溫煦無能,脘腹失養,故腹痛綿綿,或拘引作痛,時作時止;寒則喜溫,虛則喜按,故喜熱惡冷,痛時喜按;脾胃為後天之本,髒寒脾虛,溫化失職,故大便溏洩;脾氣虛弱,氣血不足,故神疲氣短,畏寒肢冷,面色無華;舌脈均為虛寒之徵。

    基本治法:溫中益氣,溫經散寒。

    方藥運用: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減。

    桂枝6g,白芍10g,當歸10g,吳茱萸3g,川芎3g,人參9g,生薑3g,制半夏6g,阿膠9g,甘草3g。

    方中吳茱萸入肝經血脈,長於散寒止痛;桂枝通行十二經脈,長於溫經散寒;桂枝配白芍和中緩急;當歸、川芎、阿膠養血活血;人參、甘草、生薑、半夏溫中散寒止痛;丹皮退瘀熱。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效。

    2.氣滯證

    證候:脘腹脹滿,走竄攻衝,痛引兩脅或下連少腹,胸悶噯氣,得噯氣或矢氣後痛減,惱怒則痛甚,舌苔薄白,脈弦。

    分析:素體情志抑鬱,衝任氣滯,氣血流通欠暢,故脘腹脹滿,走竄攻衝;肝經脈絡不和,木旺克土,故痛引兩脅或下連少腹,胸悶噯氣,得噯氣或矢氣後痛減;惱怒則氣滯愈甚,疼痛亦甚;舌脈均為氣滯之徵。

    基本治法: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方藥運用: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

    柴胡6g,陳皮6g,川芎6g,制香附10g,枳殼6g,芍藥10g,炙甘草5g。

    方中柴胡苦辛涼,主入肝膽,條達肝氣而疏解鬱結;香附苦辛而平,專入肝經,長於疏肝理氣,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川芎行氣活血止痛,與香附共同協助柴胡疏解鬱滯;陳皮行氣和胃;白芍、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全方疏肝之中兼以養肝,理氣之中兼以調血,調肝兼行和胃。

    3.血瘀證

    證候:少腹刺痛而拒按,經久不愈,疼痛劇烈,痛處固定不移,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分析:少腹瘀血阻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故按之痛劇,痛處固定不移;舌脈皆為血瘀之徵。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藥運用: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肉桂(後下)5g,小茴香3g,炮姜3g,延胡索10g,五靈脂10g,沒藥6g,當歸10g,川芎6g,蒲黃(包煎)6g,赤芍10g,蒼朮10g。

    方中肉桂、小茴香、炮姜溫經散寒除溼,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行瘀,延胡索、五靈脂、蒲黃、沒藥化瘀止痛,蒼朮燥溼化濁。全方共奏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4.溼熱證

    證候: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有積塊,伴腰骶脹痛,低熱起伏,帶下量多,黃稠,有臭味,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分析:邪熱侵襲衝任胞宮,下焦氣機阻滯,血行不暢,邪熱瘀結,故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有積塊,且伴腰骶脹痛,低熱起伏;溼熱下注則帶下量多,黃稠,有臭味;舌脈均為溼熱之徵。

    基本治法:清熱除溼,化瘀止痛。

    方藥運用: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鑑》)加味。

    金銀花15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葵子10g,蒼朮10g,白朮10g,赤芍10g。

    方中重用金銀花,味甘性寒,清輕芳香,既善清氣血之熱毒,又能清宣透邪;蒲公英長於清熱解毒,兼能消癰散結;紫花地丁、野菊花、天葵子皆能涼血散癰,共助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化瘀止痛;蒼白朮健脾燥溼;赤芍活血化瘀。

    【轉歸及預後】

    辨證治療後腹痛一般都能緩解,慢性盆腔痛可能反覆發作,惡性腫瘤預後不佳。

    【預防與調護】

    臨近行經期宜忌食生冷,注意保暖,防止淋雨涉水。平時應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並注意鍛鍊身體,調節情志,適當進行心理調攝。

    【小結】

    1.腹痛臨床病情複雜多樣,需要仔細加以辨別,急腹症當予以急診處理,以免貽誤病情。

    2.腹痛的治療應以“通”為原則。“通”有行氣活血之分,要明辨寒熱虛實及在氣在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港亞冠第四場拿下蔚山小組出現,今年拿亞冠機會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