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起了暖人

    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體力透支有很大關係;同他心神長期不得安寧、夜不能寢、精神不能貫注、懼怕報應有很大關係;更同他長期以來不斷服用丹藥、體力大量積毒有關;他晚年為求長生加大劑量服用丹藥,乃至亂服春藥更是導致他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將雍正之死單一歸結為純被工作“累死”未必全面。

    雍正服用丹藥中毒一說最早出自民國三年,根據推論而得,亦算不得野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突然駕崩。

    清末民國初年就有人提出:“世宗之崩,相傳修煉餌丹所致,或出有因。”當代學者楊乃濟先生透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等第一手資料,撰寫了《雍正帝死於丹藥中毒旁證》一文,金恆源先生認為,楊乃濟先生的論述是客觀、可信的。

    雍正年輕時即好佛、崇道。做了皇帝后,他求仙訪道、企求長生,更是為此忙得不亦樂乎。他不僅把道士請進宮內,待以上賓為他煉丹、服用,還希望自己住的皇宮能像有名望的佛寺、得道仙觀,包括周邊環境製成模型以利仿建,可見他對道家的長生成仙說已經到了幾乎痴迷的地步。

    有一份史料上說,雍正賓天時“七孔流血”。七孔流血是嚴重中毒的反映,雍正長期服用道士所煉之丹及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這些丹藥中汞、鉛、硃砂等礦石含量較高,又都是高溫燒煅而成,熱性很大。十三阿哥允祥去世後,為渴求長生不老,雍正加大劑量服用丹藥終致中毒,是情理中事。

    乾隆還未正式登基前,已急急傳諭驅逐宮中道士,可見雍正之死同道士有密切關係,因為乾隆深知丹毒之害,才會把驅逐宮中道士放在諸多國事之上立馬行之。

    長期貪圖女色,乃至亂服春藥可能是導致雍正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之一。

    金恆源先生認為,雍正稱帝執政13年,基本上處在眾判親離、孤家寡人之態勢。他在生命垂危時請同胞兄弟出山輔助又遭堅辭,其情其狀其心態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雍正的身體狀況,在雍正七年後,由於政敵被殺的殺、關的關,基本上也都擺平了,相對以前而言,雍正多少有了一點“閒”。而帝王一旦有了些“閒”,也就開始貪圖女色,病也就隨之暴露了出來。

    北韓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北韓使者在給本國國王的報告中沒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擊雍正,這條史料當可作為雍正晚年身體虧損的一條輔證。

    也有人說是因為雍正迫害自己的兄弟,結果引起原阿哥們所蓄養的武林人士的仇恨。當時有個僧人武功很厲害,後來雍正派自己的武林高手們將他團團圍住,僧人說,今天我氣數已盡,但三個月內必有人為我報仇,說完便自刎了。那些人將僧人的首級割回去覆命,並把僧人說的話稟告了雍正。雍正聽後非常害怕,大力加強了宮廷的防衛,並命侍衛們日夜巡查。但僅過一個月,雍正便無故暴死於內寢。

    在清朝的官方記錄《雍正朝起居注冊》裡是這樣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朝夕侍側。戌時,上疾大漸,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至寢宮,授受遺詔。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寶親王(即乾隆)即位。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黃輿返大內,申刻大殮。”

    官方的記載顯示,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雍正身體不適,但依舊照常上班辦公。到二十二日的時候,雍正便挺不住了,他讓兒子寶親王弘曆(乾隆)和和親王弘晝前來照顧,不料到了晚上就不行了,急忙將諸王、內大臣和大學士們趕到寢宮,釋出遺詔。在一片慌亂當中,雍正在子夜時分魂歸西天。

    根據《清實錄》的記載,雍正在二十一日之前的幾天,並沒有什麼異常的情況,他在十八日的時候接見了辦理苗疆事務的大臣們;二十日的時候又接見了寧古塔將軍諮送的補授協領、佐領人員。如此看來,雍正在二十一日發病前似乎身體狀況良好,不然的話他沒有必要接見這些不甚重要的官員。

    作為當時突發事件的見證人,顧命大臣大學士張廷玉在他的《自訂年譜》中描繪了這一事件的詳細過程。他說在八月二十日的時候,雍正就感覺有點不舒服,但“猶聽政如常”,當時作為軍機大臣的張廷玉也是每日照常進見,沒有間斷(張廷玉親自所見,頗為可信)。可就在二十二日晚上漏將二鼓(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的時候,張廷玉本已脫衣上床睡覺了,突然家門口有人“咚咚”砸門,似乎有什麼事情急如星火,張廷玉慌忙披上衣服出去看是怎麼回事。開門一看,原來是宮裡太監,急宣張廷玉火速進宮。

    張廷玉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了,當時也顧不上想那麼多,就匆忙趕到雍正所在的圓明園。此時門口已經有幾個太監在那裡焦急等待,他們一見到張廷玉,便直接將他帶到雍正的寢宮。張廷玉一見雍正,“驚駭欲絕”,這才發現白天還好好的雍正,到了晚上竟然已經“上疾大漸”,快不行了!

    隨後,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海望等人先後趕到。眾人向雍正御榻前請安後,便出去到外面階下急切地等候裡面的訊息。當時只見御醫們進進出出,在不停的奔忙。子夜時分,哀訊傳出,御醫迴天無力,雍正龍馭賓天了。當時弘曆“趨詣御塌前,捧足大慟,號哭仆地”,眾大臣和太監們也大作哀聲。

    袁枚寫的《鄂爾泰行略》裡,又接著寫了下面的事情。雍正駕崩後,在一片混亂中,鄂爾泰想起當時雍正曾跟他和張廷玉說過傳位遺詔的事情,他見大家都在痛哭,心想老這麼哭下去也不是辦法,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他便拉起張廷玉,對眾人厲聲道:“現在不是哭的時候!大行皇帝曾和我兩人說過有兩份傳位密詔,一份就在宮中,現在事不宜遲,應該馬上請出來!”

    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這才醒悟過來,急命總管太監將遺詔請出。那總管太監嚇得要命,慌忙跪下說:“大行皇帝並無交代,奴才實在不知道密詔所在!”張廷玉想了一下,說:“大行皇帝當天的密封之件,也沒有多少,外面用黃紙封住、背後寫有‘封’字的那份就是!”

    太監們急忙按張廷玉說的時間去找,不久便找到傳位於弘曆的那份遺詔。在皇位繼承問題解決後,鄂爾泰捧著遺詔,急匆匆地從圓明園趕往紫禁城安排乾隆登基和雍正的後事去了。由於當時是半夜三更,一下子也找不到馬,鄂爾泰只好騎了頭運煤的騾子奔回去,回到皇宮後七天七夜才出來。鄂爾泰出來的時候,家人驚訝的發現他左褲紅溼。原來,那天晚上鄂爾泰騎著那頭劣騾,被弄得肛門開裂,鮮血直流,當時在宮中忙得連換衣服的時間都沒有。

    如此看來,雍正死前身體狀況比較正常,並無任何徵兆。如果排除被刺殺可能的話,那他的死因可能是下面幾種:一是服用丹藥中毒而死;二是過分勞累導致的猝死,如中風、腦溢血或者突發心臟病等,即現在所謂的“過勞死”。

    雍正駕崩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乾隆在百忙當中,卻突下諭旨將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立刻驅逐出宮,說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並警告他們如果敢洩露宮廷中的任何事情,就將立刻正法。至於宮中的那些煉丹爐、煉丹藥之類的,也都全部清運出宮。雍正做太子的就對煉丹很感興趣,等到他做皇帝后,依舊對煉丹興趣不減,並在宮中蓄養了一些道士專門為他煉丹。他不但自己服食丹藥,還經常將這些丹藥賜給自己的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等人服用。乾隆即位後的突然之舉,不得不讓人懷疑雍正是不是服用了某種丹藥而導致中毒身亡,但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雍正是中毒而死。

    筆者倒認為,雍正“過勞死”的可能性更大。所謂“過勞死”,指的是“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淤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目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已正式將此病症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徵”。“過老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是冠心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但卻又沒有明顯的病症。近些年來,數學家陳景潤、作家路遙等英年早逝,可能都是因“過勞而死”。

    雍正“過勞而死”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由於他過於勤於政務,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有時候深夜都在閱批奏摺,而第二天很早就要去上朝。長年如此,身體怎麼吃得消?雍正不像他的父親康熙懂得如何休息和放鬆,他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或者特別的愛好,每天就是接見大臣們並和奏摺打交道,這都是需要極大的體力和智力的。這個工作又沒人能夠替代,也實在是難為他了。

    據記載,雍正在即位後的五六年裡身體還算可以,但在雍正七年(1729年)的時候,他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一年多,幾乎一命嗚呼。手下的官員上請安折讓他多休息,雍正偏要逞強,只要他能動得了,什麼事情都要躬身親為。如此一來,即使不忙死,也會累死。就說雍正去世前的幾天,他也沒有得到任何的休息,反而一直在抱病工作。直到最後那天挺不住了,他才讓兩個兒子前來侍候。

    概括起來,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體力透支有很大關係;同他心神長期不得安寧、夜不能寢、精神不能貫注、懼怕報應有很大關係;更同他長期以來不斷服用丹藥、體力大量積毒有關;他晚年為求長生加大劑量服用丹藥,乃至亂服春藥更是導致他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將雍正之死單一歸結為純被工作“累死”未必全面。民間所傳呂四娘復仇、斬雍正之頭云云純系民間想象之說,沒有可靠證據,不是歷史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糕店開業,說什麼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