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透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裡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到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裡不是產生而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太陽”也就是太極,也以━來表示,其推演如“附圖”。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星,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系,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蒼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徵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中國傳統思想的表裡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互動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互動作用的生成原理。“繫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繫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只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恆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揚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凶就吉,這就是《易經》的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易經》就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範,以宇宙恆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繫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裡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迴圈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就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瞭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繫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君王象天一樣絕對的尊嚴,臣像地一般絕對的卑下柔順,這是《易經》闡明的君臣關係。 國家、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礎為夫婦。《易經》並非僅僅主張男尊女卑說,而是要男女夫婦,各自發揮本身的物質,盡各自的本分。當家庭發生混亂時,應當尊重父子的親情,但並非家長就可以濫施橫暴。先正家然後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易經》的思想,是家族主義、國家主義,進而是致力於世界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內,在外的則是朋友,這是人類最親近的,最根本的人際關係。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往往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捨?如何臨機應變,則在於人,成則在於自我勉勵,成敗則在於天,這要看機會與際遇如何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範。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易經》被稱作“天人之學”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了。
《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透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裡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到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裡不是產生而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太陽”也就是太極,也以━來表示,其推演如“附圖”。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星,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系,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蒼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徵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無窮盡的大宇宙包攝無限;因而《易經》“廣大悉備”。 儒家崇尚陽的剛健正大,道家重視陰的虛無柔靜。但儒家思想也有謙退陰靜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虛無柔靜中也含有剛強;總之,剛健正大與虛無柔靜,是中國傳統思想的表裡兩面。 乾坤代表了天的地,天是行雲施雨的空間和萬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陽。與天的功能的大陽相對的是大地的大陰。大地的陰的元氣,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順承天的功能。天是陽,是主宰,是動能;而地是陰,是順從被動的。 天的法則是變化無窮的。陽剛與陰柔互動變化,使萬物生成;同時陰陽保持和諧,才能使萬物順利的發展變化、進化。“歸妹”卦的“彖傳”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都借夫婦的道理,比擬天地陽剛陰柔互動作用的生成原理。“繫辭上傳”中說:“生生之謂易”。下傳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以天地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生成作用,為天地的德性。 然而,這天地陰陽交錯,使萬物生成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極其微妙難以捉摸。“繫辭上傳”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就要求我們的認識不只是具體的,有形的現象,而且應該以現象發生的抽象的,無形的原動力來思考,這就是陽剛陰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經》對天地生成發展的作用,最重視的是剛健中正,而且是恆久不已的剛健中正。 《易經》也兼說生死,而且以兩者綜合,來闡揚天地的大德及無窮的生命力。 總之,天地陰陽剛柔動靜的微妙作用,是萬物生成發展的根源,闡明這一原理法則並廣泛應用到宇宙與人生的一切變化現象上,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應,去惡向善,避凶就吉,這就是《易經》的思想。 宇宙間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變化作用法則,也就是人類社會的行為規範。《易經》就以天地為準則,確立人生規範,以宇宙恆久無窮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勸勉人生要自強不息,造福社會。《易經》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養自應以天地的道理為準則,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進不懈,使自己在品學修養上有所成就,然後在事業上施展抱負,才能促進社會發展,參贊天地造化的功能於道德及事業之中,才是至高無上的大事業。 “繫辭上傳”中說:“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這裡告訴我們,智慧應當像天一般高明;行為應當像地一般謙卑;睿知聖哲,遵循這一天的法則,崇尚智慧與禮儀,使道德修養有所成就,不僅獨善其身,而且能施展於事業中兼善天下。將道德修養、聰明才智,施展於事業中,使人與物一起得到幫助,這就應了天地的變化法則,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這才是“盛德大業”。 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這是《易經》的道德理想。陰陽、剛柔、動靜,於迴圈無窮的變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發展,進化,調和,統一;符合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傳統道德上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來如此。 《易經》中闡釋了仁、義、禮、智、信、敬、誠、貞、順等各項德性;是基於道德律與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陽的剛健正大;當然也一再提示陰的謙穩。 《易經》還特別崇尚“時中”。孟子說:“孔子聖之時也。堯舜以來相傳之法也。知時中之義,則易思過半矣!”由此看來,《易經》對時間因素,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則予以重視。 惟有認識宇宙精神,透徹陰陽剛柔動靜變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後就可達到心安理得,無憂無懼,知天樂命的境界。《易經》中所說的神,是指天地間陰陽剛柔動靜變化現象的至為微妙,難以預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睿智、最明瞭道理的人,才能理解《易經》中所闡釋的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無心、無畏、致誠,達到人我兩忘的極度寂靜,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惡,吉凶禍福,也就是通達神明,必然就能擔當天下之事。 “繫辭上傳”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易經》的根本觀念。陰陽相對,但尊崇陽,陽兼有陰:陽為君,陰為臣,陽是主宰,陰為從屬;君王象天一樣絕對的尊嚴,臣像地一般絕對的卑下柔順,這是《易經》闡明的君臣關係。 國家、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庭基礎為夫婦。《易經》並非僅僅主張男尊女卑說,而是要男女夫婦,各自發揮本身的物質,盡各自的本分。當家庭發生混亂時,應當尊重父子的親情,但並非家長就可以濫施橫暴。先正家然後天下才能安定,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礎。《易經》的思想,是家族主義、國家主義,進而是致力於世界和平,謀求人類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 家人在內,在外的則是朋友,這是人類最親近的,最根本的人際關係。君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往往因客觀情況的不同而不一致,但如何取捨?如何臨機應變,則在於人,成則在於自我勉勵,成敗則在於天,這要看機會與際遇如何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幾乎都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諄諄告誡,以提示人生必須時刻謹慎處世,警惕適可而止的重要性,才能確保長久安泰。 《易經》的宗旨在於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陰陽剛柔動靜的變化,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易,在變化中生成發展,於反覆中保持統一與和諧。這一剛健中正,無窮無盡,永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變易、簡易、不易的宇宙法則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蓋著一切。這些都與人生立身處世原則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則、精神為準則來確立人類自己行為的規範。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則規律,就能自強不息,面對各種複雜情況而能知變,應變,適變,以促使人類社會的發展向上,為全人類造福。通觀《易經》的思想就會明白為什麼《易經》被稱作“天人之學”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一切學術思想的源泉,被推崇為大道之源,眾經之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