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知水

    其實很簡單,第一,英國炮確實比清要先進一點,清炮還是源於明末是紅夷大炮,距離1840有了200年的代溝。雖然都是前膛炮,但200年的距離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英國火炮製造工藝更先進,炮口徑可以做的更大,炮彈也更重更大。火藥技術也超過中國,火炮射程自然更大。第二,當時清已經處於衰退狀態了,武器製造監管上面問題查重重。當時的火炮射程居然遠不如康熙時期。

  • 2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其實不只是英軍艦炮比清軍射程遠,英國整個國家都比中國走得遠。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往往可以在清軍炮臺的最大射擊範圍外將其挨個點名。那英軍在火炮鑄造以及炮彈上的製造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以致於廣州之戰以及大沽口炮臺爭奪戰中英軍總能佔到射程上的優勢呢,並且從小失大影響整個戰爭的走勢以及戰爭的結果呢?

    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軍阿姆斯特朗炮

    首先,英國要比中國提前100年進入工業時代。這使得英國有足夠長的時間來摸索以及改善自己的鑄炮工藝,到鴉片戰爭發生時,英國三級戰列艦上已經普遍裝備有可以進行轟擊任務的64磅重型艦炮。而且雖然英國和清朝都是使用鐵進行鑄炮,然而從現有儲存的清朝海岸炮臺的海岸炮粗糙的表面和英國勝利號戰列艦艦炮光滑的表面的對比就可以看出,英國當時鑄炮時鐵的密度要遠遠高於清朝手工土法鑄造的劣等大炮。

    圖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的子母炮

    而更高的密度以及更緊實的炮膛可以給炮彈更高的飛行速度以及射擊精準度,這就使得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艦炮不僅打的遠,而且打得準。而相對應的,清軍火炮受制於鑄炮工藝的落後,不僅炮彈的發射都是問題,而且只有幾磅的小口徑炮彈就是英軍護衛艦的橡木裝甲都可以反彈。

    圖為清朝仿製的英國艦炮

    所以在多次的交戰過程中,即使清軍的火炮數量佔的了優勢。也很難對英軍的戰艦造成實質上的損傷。而相反的,英軍一艘三級戰列艦的舷側齊射經常可以把清軍的一座炮臺打的徹底啞火,而在這種即使數量以及火力密度有優勢的情況下也打不過英國戰艦的時候,海防的淪陷就並不奇怪了。

  • 3 # 福林說歷史

    與大部分人的印象相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軍的火炮結構樣式和英軍差距並不大,差距最大的反倒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 一、火炮結構樣式差距

    清軍的火炮原型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但在康熙年間,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等幫清朝監造了許多火炮,故而清軍的火炮從樣式上看主要是西方17、18世紀初的加農炮樣式。

    (圖為 鴉片戰爭時期清軍火炮)

    因為西方在18世紀內火炮樣式並沒有大的變化,到19世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與英軍相比,清軍的火炮在結構樣式方面差距並不大,使得二者火炮質量差距巨大的原因主要是製造工藝

    二、火炮製造工藝差距

    1.鐵質差。清朝冶煉技術落後,鐵水中含有很多雜質,鑄造出的火炮含有很多氣孔氣泡,在使用時很容易炸膛,把炮手炸死。而英國經過工業革命後,鐵質大為提高,能為火炮提供大量高質量的鐵。

    為此,清軍主要有兩個對策①少裝發射藥,這使得火炮射程近,威力小。 ②加厚炮管厚度。使得清軍火炮及其笨重,幾千斤的火炮威力還不如英軍幾百斤的火炮。

    (圖為 英軍戰艦中的艦炮 來自下方影片截圖)

    2.鑄炮工藝落後。清軍此時還在使用明朝時期的泥模鑄造工藝,造出的火炮毛毛糙糙,炮彈在炮膛裡到處漏氣、橫衝直撞,發射出去後不光射程近,打到哪全是緣

    而英國早已經採用鐵模、砂型等鑄造工藝,並使用鏜床對炮膛進行切削加工,使之更為光潔,炮膛氣密性好,射程更遠。

    三、火藥差距

    火藥雖然是中國發明的,但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國家在近代科學的幫助下,早已知道了了火藥燃燒的化學方程式:2KNO3+ S + 3C-----→ K2S + N2 ↑+ 3CO2 ↑

    英國根據此方程式,配製了槍用發射火藥(硝75%、硫10%、碳15%)和炮用發射火藥(硝78%、硫8%、碳14%)。這兩個配方被西方各國確定為火藥的標準配方。

    並且,英國已經快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火藥的製造已經採用機器化的大工廠形式,不僅產量猛增,而且品質優良、質量穩定。

    (圖為 工業化製造出的黑火藥)

    而此時的清朝,火藥的製造還是明末的配方,單憑工匠的個人經驗,例如戰前廣東水師關天培採用的火藥配方是硝80%、硫10%、碳10%。這個配方明顯硝過多,致使火藥容易吸潮,爆炸效力低。

    另一方面,由於清朝還是個農業國,火藥製造採用的是手工作坊或工場的模式,硝、硫磺、碳這些原料含有大量雜質,加工工藝落後,使得火藥顆粒粗細不一,燃燒不充分。

    中英雙方在火藥方面的差距甚至比火炮的差距更大,以至於英軍在鴉片戰爭中繳獲的清軍火藥都是當垃圾燒掉。

  • 4 # 鐵錘文史

    鐵錘把答案概括為兩句話:火藥方面,中英雙方黑火藥成分相同,但是英華人的火藥配比更加精準,威力更大。大炮方面,中英雙方的大炮在製造原理上面一致,但是在製作工藝方面有天壤之別。

    先說火藥。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和英華人使用的都是黑火藥,化學成分都是硝,硫和炭。但是其中的配比,存在著重要的差別。

    華人的黑火藥,是由煉丹的道士發現的,所謂一硫二硝三木炭,這個口訣初中化學課本里面就有過介紹。而具體的配比,清軍黑火藥的配比是硝80%,硫10%,炭10%。大家注意到了嗎,這個是8:1:1的整數比,瞭解化學方程式的人應該知道,在精準的化學配比裡面,是極少出現這種整數比的關係。這個黑火藥配方,就是清朝抗英名將,廣東水師提督廣天培部隊使用的黑火藥。在這個配方里面,硝的含量過高,帶來的後果就是容易吸潮,不容易儲存,爆炸力低。中學化學課裡面,說到硝酸類化肥的時候就指出來,硝酸類化肥容易吸水板結硬化,還有一點,就是硬化的化肥,如果劇烈敲擊,容易發生爆炸。就是這麼個原理。

    英華人的火藥,相比清軍的配方更加精準。這是因為在鴉片戰爭爆發的15年前,1825年,歇夫列裡成功提出了黑火藥的最佳化學方程式。在那個方程式裡面,構成火藥的三種物質配比是:硝74.84%,硫11.84%,炭11.32%;英國軍方按照這個比例微調,製造出了專門的槍用火藥和炮用火藥。

    另外要補充的是,英華人制造火藥,是在工廠裡面機械化生產的。清朝人制造火藥,是在手工作坊裡面生產的,無論是化學藥品的提純還是粉碎都無法跟英軍相比,研磨藥物顆粒的時候,居然使用的是古代民間碾米用的石臼,距離家庭用的搗蒜泥的罐子也就是一步之遙了!可笑不可笑?

    上面是清軍和英軍在火藥質量上的差別。

    再說大炮。清軍火炮主要是仿照西方17世紀到18世紀初的加農炮;這個期間,西方火炮的形狀沒有大變化,所以說交戰雙方的大炮,在製作原理上面大致相同。但是具體到製作工藝上面,那就是天壤之別!

    第一,冶鐵工藝天壤之別。

    清朝冶鐵工藝落後,爐溫低,鐵水不能提純,含有大量雜質。因此鑄造出來的大炮相當粗糙,不光是長相難看,最致命的是裡面含有氣泡和雜質,一旦發射炮彈的時候就容易炸膛,炮彈沒炸死敵人,炮管先爆炸,炸死炮手。這成何體統!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一個思路是把大炮炮膛做的更厚實,這樣不容易炸。後果就是大炮超級笨重,動不動幾千斤,樣子嚇人,實際上沒有卵用。思路二就是使用銅炮,大家知道銅炮質地比鐵炮有彈性,不容易炸膛,可是銅的資源稀缺,銅炮自然比較少;第三個思路就比較要命了,你火藥不是爆炸力大嗎,我把炮彈裡面的火藥量打個折扣,火藥少一點,爆炸力低一點,當然就不會炸膛了。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可行的,但是副作用是,戰鬥威力降低了。

    第二,鑄造大炮的工藝差別天壤之別。

    英華人那個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鐵模鑄造,並且利用專用的鏜床對炮管內部進行加工,炮管裡面是光滑的,這樣炮彈打出去的時候飛行是穩定可控的。清朝的大炮呢,使用的是泥模工藝,鑄造出來的炮管裡外都很粗糙,最要命的是,由於炮管內部粗糙,炮彈打出去的時候飛行紊亂,射擊精度極低。

    第三,清軍的炮架和瞄準工具不完善。

    大家都知道,炮架是調整大炮射擊方向和高低角度的重要工具,對於精準進攻目標極其重要。但是清軍在鴉片戰爭時期,很多大炮都沒有炮架,或者是固定炮架。有的炮架只能調整高低和夾角,但是不能左右轉動,通俗一點說,這樣的炮臺只能對付正前方的目標,射擊範圍太小,對於不斷運動的敵艦來說威脅很小。更加荒唐的是,有的火炮連瞄準器都沒有,或者只有確定方向的星斗,可是沒有確定高低夾角的炮規。這個時候打炮,基本就靠炮手毛估估。

    除此之外,有的炮臺使用的大炮,居然是還是明朝的古董!明朝啊親愛的朋友們,1645年就完蛋了,可是1840年還在使用明朝的火炮!這麼值錢的古董你們都捨得用來打炮?這群敗家玩意兒。

    所以說,在大炮方面,清軍的大炮射程不行,精度不行,安全性不行,爆炸威力不行。拿什麼跟英軍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電改造預算裡有哪些常被忽略的“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