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哥愛搞笑
-
2 # 從盛
斯洛伐克共和國,簡稱斯洛伐克,是中歐的一個內陸國家,西北臨捷克,北臨波蘭,東臨烏克蘭,南臨匈牙利,西南臨奧地利。從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2006年斯洛伐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9年1月起加入歐元區。斯洛伐克面積為49037平方公里,人口數量542.6萬人。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位於多瑙河畔小喀爾巴阡山麓,人口61.8萬,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內河港口和政治、經濟、文化及石化工業中心。市內建有斯洛伐克科學院和大學城等文化機構。布拉迪斯拉發由新、老兩個城區組成。舊城區名勝古蹟眾多,其中最古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當屬布拉迪斯拉發城堡。這裡原是古羅馬人建造的要塞。新城區,橫跨多瑙河的鐵索大橋飛架南北。
首都布拉迪斯拉發為什麼要設在與奧地利、匈牙利的邊界處呢?布拉迪斯拉發在區位上既有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和文化上的優勢:一是首都距離奧地利維也納不到60公里,沿著多瑙河向東南行進不到10公里,就是著名鄰國匈牙利。國都定在邊界上,向來是兵家大忌。布拉迪斯拉發東北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西南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布拉迪斯拉發進可攻、退可守。二是多瑙河從城中穿過,巴洛克古老建築的老城位於多瑙河的北岸,在城牆上可以俯瞰全城及多瑙河沿岸風光;三是主教宮在布拉迪斯拉發,主教宮內有仿造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鏡廳見證了歐洲歷史上重要的事件,1805年拿破崙與神聖羅馬皇帝在此簽訂“普萊斯堡和約”奠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結束。同時,斯洛伐克國家歌劇院、聖馬丁大教堂、米榭爾門(是古城牆裡儲存下來的唯一一座中世紀的城門)、格拉蘇爾科維奇宮、大主教夏宮、布拉迪斯拉發城堡等都在布拉迪斯拉發。
-
3 # 諶人
謝小秘書邀;
斯諾伐克首都叫布拉迪斯拉發,的確偏離斯諾伐克中心區域,處於西南端邊境,與奧地利隔多瑙河相忘,距離匈牙利邊境也很近。
但追溯斯諾伐克歷史,布拉迪斯拉發的位置就不一樣了。它處於原奧匈帝國中心區域。
斯諾伐克在歷史上屬於公元1000年誕生的匈牙利王國,1867年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合併為奧匈帝國,斯諾伐克又成為奧匈帝國一部分。在奧匈帝國版圖中,布拉迪斯拉發是位於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諾伐克中心的著名城市。
布拉迪斯拉發之所以著名,是因為歷史底蘊極其深厚。
約公元前200年,凱爾特人在布拉迪斯拉發建立了居民點,成為防禦性城鎮,並建立了銀幣廠;公元4世紀以前,受羅馬帝國影響,那裡開始栽培葡萄釀酒,這一傳統延續至今; 公元623—658年,斯拉夫人在那裡建立了薩摩公國,這是歐洲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政治實體;1291年,匈牙利國王授予它城市特權;1405年,匈牙利國王又宣佈其為皇家自由城市,在1436年為該市確定了城徽;在16世紀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瑪麗婭·特蕾西婭(1717——1780年)統治時期,布拉迪斯拉發已成為匈牙利、斯諾伐克最繁榮的城市。
1918年,一戰戰敗的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其它巴爾幹半島國家被折分開,捷克和斯諾伐克成立了聯合國家體。由於捷克面積、人口比斯諾伐克大,首都定在了捷克的布拉格。
捷克斯諾伐克在二戰後受控於蘇聯,蘇聯解體後,1992年底捷克和斯諾伐克分家,斯諾伐克成為主權國家,自然而然將它的首都定在了它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一大城市布拉迪斯拉發。(現斯諾伐克545萬人,有47萬在首都居住)。
布拉迪斯拉發成為斯洛伐克首都是它的歷史地位賦予的。成為以多瑙河為邊境的城市是解體奧匈帝華人為造成的。
作為內陸國家,首都設在多瑙河畔有利發展對外經貿。
從安全形度,斯諾伐克加入了北約,它的首都及國家安全得到歐洲集體保障。
從戰略角度,斯諾伐克是隻有4.9萬平方公里的小國,沒有戰略縱深,它的首都設在那裡都一樣,不用刻意選擇。
-
4 # 澹奕
斯洛伐克的都城布拉迪斯拉發是個位於多瑙河畔的古老城市,河對面就是奧地利。一般來說都城是國家心臟所在,自然是要放在相對安全的地方比較穩妥,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斯洛伐克面積實在是太小了,將都城再怎麼往內陸地區遷移,其實也沒太多差別。要是碰上外敵,依舊很難自保,所以還不如來個“天子守國門”呢。
除了因為總面積太小,斯洛伐克定都在布拉迪斯拉發也是歷史與自然地理條件造成的整個斯洛伐克山地實在太多,能夠發展成城市的地方相當有限。
布拉迪斯拉發算得上是難得的一塊寶地了。將都城固定在這裡,是無奈之舉,也是為了整體發展做出的考慮。
斯洛伐克是個位於中歐的內陸國家,雖然很小,但斯洛伐克有五個鄰居,分別是烏克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和波蘭。斯洛伐克的總面積還不到5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540萬,雖說斯洛伐克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是個比較有錢的發達國家,但其體量終究還是太小了,想要憑藉自身的力量進行自保,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由於這裡位於歐洲大陸的交通中樞,自古以來就是周邊各族群力量角力的戰場,歷史上的大摩拉維亞帝國覆滅後,斯洛伐克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當時還沒有“斯洛伐克”這樣的地理概念,而布拉迪斯拉發是作為這一區域的戰略要塞而進行建設的。
布拉迪斯拉發地處多瑙河畔,周邊平原眾多土地肥沃,是個兵家必爭之地,也非常適合交通運輸與其他經濟活動的發展。
16世紀前後,奧斯曼帝國大規模侵入歐洲地區,佔據了當時中歐的大片土地,而匈牙利王國當時實際擁有的地域其實也只有如今的斯洛伐克地區而已。布拉迪斯拉發的地理位置,向東向南都是山,剛好擋住奧斯曼軍隊的進攻,而且憑藉多瑙河的水路,又方便於隨時向西、北撤退,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城市。
奧斯曼入侵時期,也是布拉迪斯拉發得到最迅速發展的時期,1536到1783年這兩百多年裡,布拉迪斯拉發是匈牙利王國的都城所在。最終,布拉迪斯拉發發展成為了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
斯洛伐克的面積實在太小了,基本上沒什麼戰略縱深,所以也就沒必要為了什麼安全之類的原因將都城放在內陸。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布拉迪斯拉發也算得上的整個斯洛伐克難得的風水寶地。從這個角度來看,斯洛伐克將都城放在布拉迪斯拉發,就跟南韓定都首爾是一樣的,一是無奈,二是當地條件確實挺好的。
斯洛伐克的地勢相當高,大多數地方都屬於西喀爾巴阡山脈的延伸部分,全境75%以上都是海拔1500米上下的山區與高原,還有不少丘陵區域,僅有東部拐角和西部有少量的河谷平原。布拉迪斯拉發所在的西部平原面積比較大,而且更加肥沃,與經濟更發達的歐洲西部地區往來比較方便。再加上歷史原因,這一區域開發更早發展程度相對較高,文化底蘊也更加深厚,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了都城的不二之選。
如今,布拉迪斯拉發加上週圍臨近的特爾納瓦等區域,西部平原區域以斯洛伐克不到10%的土地,集中了全國超過一半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活動還有經濟產出。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人口雖說也就五十多萬,但也已經是斯洛伐克最大規模的城市了,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科希策人口也才二十來萬。
斯洛伐克本身太弱小,所以必須要與周圍的鄰居們搞好關係,如同隱身於珊瑚礁與海葵之中的小魚一樣,所以其定都在家門口,更多是無奈之下,出於發展角度的考慮。
回覆列表
咱們都知道,國都定在邊界上,向來是兵家大忌,除非是實在沒辦法。明朝雖然“天子守國門”,但至少還有長城與九邊重鎮可以防禦北敵。布拉迪斯拉發西郊是奧地利,南郊是匈牙利,斯洛伐克怎麼會把首都放在邊界線上?其他地方不能定都嗎?這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先說歷史原因。布拉迪斯拉發與匈牙利有解不開的歷史糾葛,從十世紀(901-1000年)開始,匈牙利開始統治布拉迪斯拉發周邊地區,當時稱為波佐尼。匈牙利很重視布拉迪斯拉發,因為戰略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布拉迪斯拉發位於多瑙河與摩拉瓦匯流處往南不遠處,東北是西喀爾巴阡山脈,西南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脈。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布拉迪斯拉發進可攻、退可守。而現在匈牙利的首都布達佩斯,除了多瑙河穿城而過,周邊都是平原地帶,易攻難守。
地理上的原因,斯洛伐克人更方便進入布拉迪斯拉發。最終,布拉迪斯拉發成為斯洛伐克最大最重要的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布拉迪斯拉發雖然位於邊境上,斯洛伐克也只能把首都放在這裡。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是科希策,人口二十多萬,按說也可以承擔首都職能。但是,科希策位於斯洛伐克西部,這不利於斯洛伐克面向歐洲。
斯洛伐克定都布拉迪斯拉發,還有現實的原因。冷戰結束後的1993年,斯洛伐克獨立。此時的歐洲形勢,已不像冷戰時那麼劍拔弩張了。冷戰時,布拉迪斯拉發是華約與北約對抗的最前沿之一,只不過布拉迪斯拉發不是首都。冷戰後,東歐國家全面“向西看”,西方也沒有必要對布拉迪斯拉發動武。
而且,斯洛伐克三個鄰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都是面積不大的國家,他們也都沒有能力吞掉布拉迪斯拉發。所以,布拉迪斯拉發雖位於三國邊境地帶,還是比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