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師傅

    直腸炎的治療最主要的除了要控制疾病的發展,還需要預防患者疾病的反覆的發作,給治療也增加了難度,但是也要具體的看患者的身體狀況,臨床上常見的治療直腸炎的方法包括:1、中藥治療:應以健脾補腎、益氣除溼為治本之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治標之用,辨證施治,最忌長期應用大苦大寒之劑,亦可配合中藥針如麥注參麥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等靜滴以扶正。2、西藥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如炎症明顯時可短期使用抗生素,配合口服麗珠腸樂、得舒特等藥物調節腸道功能。3、中西藥結合灌腸:採用獨有中藥配方“腸炎i號方”配合西藥研粉混合保留灌腸,經臨床驗證療效滿意。4、心理治療:該病患者常有焦慮、憂鬱、緊張、多疑等精神心理改變,嚴重者可予抗抑鬱治療。5、其它治療:如①營養飲食治療:可予高營養、低脂、少渣易消化飲食,或囑患者可予山藥、白扁豆、苡米等煮粥,常食健脾養胃;②高壓氧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尢佳。

  • 2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未明.因此目前藥物治療仍主要是調節免疫反應和抗感染。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急性炎症的發作,緩解症狀,預防疾病的復發,預防併發症,評價內科治療的效果。   在對潰瘍性結腸炎進行治療之前首先要了解病變的部位、病變程度和是初發還是慢性急性發作。潰瘍性結腸炎受累部位分為直腸炎、左半結腸炎和全結腸炎,部位不同給藥的途徑、藥物反應和預後均有差異。對於潰瘍性結腸直腸炎和左半結腸炎多采用區域性灌腸結合口服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全結腸病變則多采用口服給合靜脈用藥,並需要皮質激素治療。同樣疾病的程度不同選用的藥物和給藥途徑也不同,輕症的患者一般只須口服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即可,重症的患者則須靜脈使用皮質激素。初發者藥物治療的效果往往較好,而慢性復發者有時甚至需要免疫抑制劑進行治療。因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使用藥物的時間較長,只有合理的選用藥物才能避免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如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造血系統和肝功能改變,皮質激素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容易感染等,免疫抑制藥造成的骨髓抑制。一旦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要及時停藥和換藥,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1.氨基水楊酸製劑   (1)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5-氨基水楊酸(5一ASA)的磺胺吡啶(SP)以偶氮鍵相連的化合物,是最早用於治療UC的藥物之一。50年有臨床應用肯定了SASP的治療效果。其常用劑量為每日2~4g,最大可用至每日6g,初始劑量為0.5g,每日2次。在2-3天內增至治療劑量,這樣可減少副作用的發生,維持量一般為每日2g。研究表明,SASP適用於UC活動期,尤其對輕、中型病人效果較好。   (2)5一氨基水楊酸(5一ASA):5一ASA是SASP的活性部分,而SP與SASP的毒副作用有關,故用700mg5·ASA灌腸有。75%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和內鏡改善,而SP則無效,口服制劑的常用劑量為每日2~3g。現已有5一ASA栓劑,常用量為200—1000mg,每日2~3次,使用方便,可有效預防復發,且無明顯副作用。機理是抑制脂氧合酶使白三烯水平降低,同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等。   (3)Olsalazine:為2分子5一ASA偶氮化合物,是近年治療UC的突破進展,其最大特點是對因SASP副作用不宜服用SASP的患者有效,口服一般每日2g。有人治療160例UC,82.5%可長期服用,9.8%因腹瀉而中止治療。   (4)4一氨基水楊酸(4-ASA):一般用於UC遠段結腸、直腸病變,作保留灌腸(2g於60ml水中)和安慰劑對照效果顯著,未見副作用。另外動物實驗資料提示。4-ASA的抗炎作用優於5-ASA,在臨床上值得更多試用。國外有人用4一ASA灌腸劑對10例UC進行治療。灌腸劑組成:4-ASA2g、乳糖2g膠體二氧化矽5mg,呈白色粉末狀。患者每晚睡前加入60ml水服用,連用4周,結果治療後顯示這些患者的病情均有明顯好轉。因此,作者認為4-ASA灌腸劑治療UC療效好,既便宜又無副作用。   2.糖皮質激素   已公認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療效。基本作用機制為非特異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應。適用於對氮基水楊酸製劑療效不佳的輕、中型患者,特別適用於重型活動期患者及暴發型患者。一般給予潑尼鬆口服40mg/d重症患者先予較大劑量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0mg/d,7~14天后改為潑尼鬆口服60mg/d,病情緩解後逐漸減量至停藥。注意減藥速度不要太快以防反跳,減量期間加用氨基水楊酸製劑逐漸接替激素治療。   病變侷限在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可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不能用氫化可的松醇溶製劑)100mg、潑尼松龍20mg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鹽水100ml,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病情好轉後改為每週2-3次,療程1~3個月。近年國外已推出多種新型激素灌腸劑或栓劑,這類製劑使用較方便。   3.免疫抑制劑   常用硫唑嘌呤或6一巰基嘌呤。本類藥物的療效尚未確定。可減輕結腸黏膜炎症,適用於慢性持續或反覆發作的病例,特別是對磺胺、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無效的患者,劑量均按每日1.5mg/kg體重計算,分3次口服,療程約1月,可使病情持續緩解,但停藥後多有復發,且有骨髓抑制、影響細胞免疫、造成嚴重感染及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故特別需要慎用。色甘酸鈉,每日4次,每次20mg,空腹服用,對緩解腸炎症狀有幫助。   4.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ACTH是維持腎上腺正常功能的重要激素。ACTH與腎上腺細胞膜上受體結合,透過G蛋白啟用腺苷酸環化酶,促使細胞合成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與糖皮質激素基本相同。少數患者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主要適用於暴發型和嚴重發作期而應用皮質激素無效的患者。常用劑量為25~50U/d,靜脈滴注。   4.其他藥物   (1)甲硝唑:UC患者腸內厭氧菌繁殖時,常使症狀加劇,甲硝唑可抑制腸內厭氧菌,尚影響白細胞趨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使UC症狀改善。每次口服0.4g每日3次,半月後改為0.2g,每日3次,4周為一療程。但有時出現胃腸反應。   (2)磺胺咪(SG):2—3g,每日3—4次。   (3)酞磺噻唑(PST):1—2g,每日3次。   (4)複方新諾明:首劑2片,以後1一2片,每日2次,飯後服。   (5)抗生素:抗生素在磺胺藥腸過敏時可考慮使用氨苄青黴素每日2—4g,口服;頭孢氨苄每日2~4g,口服。但這些藥物不能長期使用。有繼發感染者可用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及先鋒黴素等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   (6)賽庚啶:文獻報道,賽庚啶對潰瘍性及過敏性結腸炎等所致的慢性腹瀉可使黏液便次數減少,腹痛改善。這可能與對抗5一HT類物質對腸道平滑肌的異常興奮有關。   (7)硫糖鋁:研究表明,硫糖鋁能保護潰瘍面,並刺激區域性合成和釋放前列腺素,因而也有細胞保護作用。有人以lO%硫糖鋁100ml作保留灌腸,早晚各1次,1~3周為一療程,治療UCl4例,結果大便次數減少50%,原有便血者6/12停止排血,總有效率78.6%,3例無效。   (8)甲氰咪胍:UC患者的病變腸壁常有肥大細胞增多,該細胞受刺激後可釋放出大量組織胺,從而導致腸壁充血、水腫、平滑肌痙攣,甚至引起腸壁小潰瘍。甲氰咪胍為組織H2受體拮抗劑,機制可能與透過抑制肥大細胞所釋放組胺有關。方法:甲氰咪胍0.2g日3次口服,睡前加服0.4g,待病情明顯好轉並穩定一段時期後再服用維持量(僅睡前服0.4g)4~8周或更長時間。   (9)吲哚美辛(indocin):UC的腹瀉是前列腺素(PG)刺激腸黏膜分泌引起的,且在UC急性期患者直腸黏膜培養中發現PGE2及脂氧合酶產物顯著高於正常,而吲哚美辛系脂氧合酶合成抑制劑,且有免疫調節作用。因此吲哚美辛治療UC有效。方法:25~50mg口服每日3—4次,也可用吲哚美辛混懸液100~150ml灌腸,每日1一2次。但也有人認為吲哚美辛治療UC無效。   (10)色甘酸二鈉:UC是非特異性腸炎,以Ⅲ型變態反應為主,Heatleg用其200mg灌腸,每日4次;100mg口服,每日3次,4周為一療程。發現14/20例有效,而安慰劑僅2/26例有效。但有人不能重複類似結果,多數認為如用偶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者,可以改用色甘酸二鈉。   (11)可樂定:每日0.3mg,分3次服用,對重度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有良效。且療效與血漿皮質醇水平的降低相平行,亦與結腸內張力的增高相平行。   (12)人體免疫球蛋白:蘇聯學者發現該藥對直腸黏膜的再生過程有良好作用,同時對腸道菌群失調有調整作用。作者用其治療UC29例。每次肌注0.5~1.5g(10%溶液5一15ml),隔日1次,3次一療程,不用其他藥物。經7~10天治療結果2l例有效,其中對左半側結腸炎、直腸炎和中輕型患者療效更佳。治療過程中未發現任何副作用。   近來報道在用皮質激素、SASP治療的同時,輔以口服魚油每日5.4g,可提高UC療效。另有報道用藥與區域性治療同時進行,有協同作用,可減少口服SASP及皮質激素用量。故口服給藥同時應用肛栓或灌腸給藥,使其副作用降低,而療效提高。   (13)中藥:錫類散、黃連素、苦參、雲南白藥等保留灌注有一定療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型血的人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