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勾畫不出的柔情

    《三國演義》中有三場大戰可謂驚心動魄,動員的兵力都接近百萬之眾。第一場是爆發於200年的官渡之戰,四世三公、財大氣粗的袁紹之前在白馬之戰和延津之戰中已經先後折損二十萬兵馬,此刻竟然還有七十萬大軍,而反觀曹操只能以區區七萬人馬抵抗,不可謂不寒酸。第二場就是人盡皆知的赤壁之戰,收編了袁紹和劉表殘部的曹操坐擁大軍八十三萬,號稱百萬大軍,殺奔江南。第三場則是昭烈帝劉備為二弟關羽復仇掀起的夷陵之戰,動員大軍七十萬,號稱連營七百里。而這三場大戰有一個巧合之處,那就是全部敗於火攻。

    一、夷陵之戰,蜀漢並非滿血狀態,劉備卻有不得不出戰的理由

    按照三國志記載,三場大戰中真正算得上是以弱擊強的只有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前者袁紹發兵十萬,後者曹操擁兵二十萬以上,夷陵之戰劉備的陣容與陸遜其實相差不多,蜀軍在發兵前就並非滿血狀態。在此之前210年劉備與宿敵曹操對陣於漢中屢次敗於曹操之手的劉備終於雄起。面對翅膀硬了的劉備,曹操不得不選擇退兵,就在同時,鎮守荊襄的關羽果斷趁機發兵,北上進攻曹仁,擊敗了于禁龐德,水淹七軍,就連曹操都考慮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劉備可謂揚眉吐氣,漢中、荊州捷報連連。

    然而或許是合肥城下屢屢受挫,讓孫權的目光由北上轉為西進。此前劉備為抵禦曹操,約定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歸權,所謂“借荊州”之事已經了結。但是隻要南郡還在關羽手中,東吳就始終會被長江上游鉗制,而且孫權對驍勇善戰的關羽心存畏懼,因此背刺關羽。曹操對於鷸蚌相爭自然是樂觀其成,但是他真正希望的是關羽調轉兵鋒和孫權打起來,而並非是孫權在荊州一家獨大,因此主動將孫權的謀劃透露給關羽。但是關羽不清楚這到底是真情還是曹軍為讓他退兵用的計策,因此猶豫不決,而東吳則是蓄勢待發。呂蒙、陸遜兩大都督同時上陣,前者破江陵,後者破夷陵,最終使得關羽敗走麥城。

    面對情同手足的關羽之死,劉備自然大怒,要攻打東吳,群臣多勸阻他,可是劉備卻一意孤行,不顧眾將勸阻也要發兵。難道關羽真的在劉備心中地位如此重要?其實關羽戰敗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孟達投降曹魏導致房陵、上庸丟失,如果再被東吳扼住夷陵,那麼蜀漢將會被徹底困死在蜀中。在這情況下,為了開啟局面,劉備不得不選擇出兵。

    二、劉備不用水軍、連營七百里,都是受地勢所限,並非戰術錯誤

    孫權遠征合肥不久,曹操便來進攻濡須塢,然後孫權上表稱臣,剛剛刀兵相見不久,雙方竟然結為姻親,從政治上來講這是沒錯的, 劉備也可以摒棄前嫌,和孫權重歸於好,可那樣他就不是劉備了。而且孫權既然能背後捅第一刀難保不會有第二刀,所以劉備不管是為了關羽報仇、收復失地還是破解僵局,他都有足夠的出兵理由,因此劉備興兵伐吳其實並未完全失去理智,真正讓他失敗的是戰爭中的部署。

    雖然失去了荊州,不過蜀漢國力猶存,再加上馬良誘使五溪蠻兵助戰,根據《陸遜傳》記載蜀軍戰後死傷數萬人,加上殘兵和保全建制的黃權部,蜀漢的兵力當在四五萬以上。而劉備大敗為時人和後人所詬病的主要有兩點,第一,連營七百里。聽說劉備軍營連綿,魏文帝曹丕直接判定劉備必敗。第二,蜀軍僅以陸軍步步為營,並未用水軍加以配合。而後來晉軍滅吳,正是依靠王溶在益州訓練水師的配合,這才順流而下直入建業。

    那劉備為什麼要連營如此之多呢?夷陵本身地形便是狹長逼仄不利於大軍展開,所以劉備也只能連營七百里,因此曹丕評價劉備實屬雲玩家行為。那麼在夷陵駐紮真的對蜀軍不利麼?巴蜀境內多山,山林地形對於蜀軍來說那是主場作戰,是比較有利的,吳軍想要進攻蜀軍,反而會遭到長蛇陣的節節抵抗。第二點的原因在《蜀書十三》中黃權說的很清楚,水軍一旦順流而下,遇到淺灘、暗礁回不來那就慘了。因此劉備果斷以步兵集團出擊,而這也使得劉備終於喪失了水路齊出的優勢。陸遜聽說劉備的部署後鬆了一口氣,他怕的就是劉備水路齊出,既然只有步兵,那麼便不足為懼了。

    蜀軍為復仇而來,所謂師出有名,因此銳氣十足。陸遜面對蜀軍果斷採用了曹劌論戰的方法,堅守不出七八月,消磨了蜀軍的銳氣之後,勝利的天平已經逐漸向吳軍傾斜。隨著朱然督領五千士卒“斷其後道”將劉備的歸路截斷,隱忍已久的陸遜終於發號施令,命令士卒手持茅草施展火攻之策,酷暑之下的火攻更是威力十足。面對火神祝融之力和前後夾擊的吳軍,蜀軍徹底崩潰,張南、馮習、沙摩柯、馬良等人俱死,連破四十餘座營寨。之前被蜀軍圍攻的孫桓更是憋了一肚子火,截斷了劉備的必經之路,逼得老邁的劉備不得不翻山越嶺,把所有的鎧甲燒成大火阻擋敵軍追擊,這才逃出生天。

    結束語

    其實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表現還是有亮點的,就連陸遜都評價道”劉備名滿天下,連曹操都忌憚他,他是一個很強的對手”。陸遜對劉備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蜀軍卻普遍輕敵,要知道當時吳軍有的是孫策的老部下,有的是宗室貴族,他們自己人都看不起陸遜,更何況是外人了,而這也是最可怕的。獅子搏兔尚用全力,只因為陸遜不出名便輕視他,那等同於趙括不知道秦軍的主帥換成了白起。

    烏巢的大火燒燬了袁紹的野望,赤壁的大火燒碎了曹操的雄心,當夷陵的火光沖天而起,已經註定蜀漢北伐的失敗了。但不該以成敗論英雄,面對僵局和好兄弟的死,劉備悍然發動夷陵之戰,以老邁之軀力挽狂瀾,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壯舉呢?於夷陵之戰中,劉備困於時局之下,他不得已做出了並非最優的戰略,最後失敗了,但這也並不代表他的軍事能力就弱於曹操或陸遜,只是時局如此罷了。

  • 2 # 韶華傾夢

    從黃巾之亂始,到奪取漢中而晉位為漢中王,再到建立蜀漢政權為止,劉備若是沒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根本不可能走的這麼遠。所以,劉備的軍事才能沒有問題。

    那麼,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為何要連營,並且只出動馬步軍而沒有出動水軍?

    首先,先來解釋一下劉備為何沒有出動水軍。劉備在晉位為漢中王時,蜀漢的勢力範圍是比較大。其佔據著益州,漢中,以及荊州南部四郡。在這些地盤中國,劉備的水軍大多數是集中在荊州,也就是關羽所統帥的荊州兵。

    但是,隨著關羽失荊州之後,荊州兵大部分都降了東吳,而且被關羽所俘虜的部分魏兵也成為東吳的戰利品。這麼一來,劉備手中的水軍就不多了。剩下的這一點水軍,其整體的實力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著夷陵之戰的需要。所以,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麾下的水軍不是在作戰,而是充當起後勤。

    水軍把前線所需要的物資從成都江州等地沿江運送,以此來保證後勤的輸出,以及運送的時間。

    然後,再來解釋一下劉備為何要連營。其實,夷陵之戰,就算劉備不想打也要打。因為荊州的丟失,東三郡的孟達和申儀等人又馬上投降了曹魏。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計程車氣和民心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再說,荊州南部的地理位置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很關鍵的位置。畢竟,益州雖然易守難攻,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使得蜀漢能夠進出中原的位置很少。而且,此地又能夠扼守住東吳的進軍步伐。所以,劉備必須要奪回來。

    但是,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蜀漢的軍隊分佈有點散。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率領計程車卒有三四萬,加上武陵沙摩柯的一萬蠻軍,也就是五六萬的樣子;江北的黃權雖然有一萬五左右計程車卒,但是他要用來防守曹魏。與之相對的,陸遜在猇亭所統率的也有三四萬,而且夷道的孫桓還有大概一萬的兵力。此外,夷陵距離江陵和九江等地不是很遠,東吳的水軍支援速度會很快。這一點劉備就比較吃虧。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連營呢?主要是在前期,陸遜為了避鋒芒,不主動和劉備的蜀軍交戰,一直退到了猇亭。到了這裡,陸遜就不撤退了,因為後面就是一馬平川的長江下游,所以必須要劉備的軍隊阻擋在三峽裡面。而這一帶,最明顯地便是山嶽地形,軍隊沒法徹底地展開戰鬥。

    所以,劉備的蜀軍必須要沿著山勢的走向來排兵佈陣,來安營下寨。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環接著一環,一套連這一套。只要東吳的軍隊敢來攻打,那蜀軍的相互支援時間很快。除非,東吳能夠一鼓作氣的連破連營,方能取得勝利。但是,一旦東吳這樣做,傷亡是很大的。

    可以的說,劉備連營的做法沒有問題。畢竟,劉備能夠調動的軍隊數量實在有限。

    可是,陸遜卻不打算只靠馬步軍作戰,而是選擇兩棲作戰,馬步軍和水軍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蜀軍發動了攻擊。而這時,蜀軍的連營壞處也體現出來,那就是亂,難以分清敵友。

    所以說,任何戰術都有其正反兩面。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所採取的連營做法是迫不得已的,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劉備缺少水軍的配合。而不巧的是,陸遜所針對劉備的,就是水軍方面的缺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裝修過程中木器清油如何施工?木器清油塗刷工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