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毒湯圓香菇

    最近發現孩子越來越喜歡講條件,比如我今天好好吃飯了晚上可不可以多看一會兒小豬佩奇,或者可不可以吃一個棒棒糖,不答應就不好好吃飯,或者表現出非常生氣等不良情緒;其他事情也類似,非常讓人頭疼。我擔心養成這種習慣後,會越來越依賴外界獎勵,卻難以形成自己內在的自驅力。

  • 2 # 春暖花開003

    這也是我用來教育我的孩子的常用方法。

    記得我仔很小的時候,他生病發燒,我都是帶他去兒童醫院看中醫的。中藥很難吃,比打針難。

    每次病好,我都會帶他去一德路買玩具。

    因為看病的時候我跟他說,你發燒,看西醫打吊針,要500多塊,老中醫吃中藥,只要幾十塊就好。省出來的錢,我就買玩具給你。

    一年發燒也不多,兩三次。

    後來小升初,中考,高考,我都是給他講,考上有啥好處,考不上有啥壞處。

    一路走來,我這個利益驅動的養兒法,貌似也不錯。

    其實我們華人,很多時候,都是用畫餅的利益驅動法,不要說養孩子,企業激勵工人,國家激勵老百姓,比如中國夢,其實手段都差不多。目前看,正面的作用還是挺好的。

    所以題主這個好好吃飯,獎勵吃雪糕,我覺得挺好的,如果獎勵吃雪糕就能好好吃飯,你的娃,很好教了。

    弊端嘛,將來你養大的娃,可能會有點貪財。但你想想,你看看你認識的人,不貪財的人,是不是混的不好的多?貪財早就不是缺點了。既然貪財不是缺點,那就說明,畫餅激勵育兒法,沒毛病。

  • 3 # 學緣課堂

    很多時候,家長會在不知不覺中把食物當成育兒工具,控制、誘惑、處罰……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和食物的關係變得扭曲而不健康,對孩子影響深遠。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從食物中獲得營養,能夠與健康的食物做朋友,遠離不健康的食物。可是,就像中了魔咒一般,長輩將食物作為工具的做法一不留神就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讓我們陷入誤區裡。

    常見誤區1:食物當獎勵

    “只要你聽話,我們就去吃XX。”

    這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很多父母都會說:“寶寶乖,我們就吃一個冰激凌。”“寶寶今天睡覺好,獎勵一個棒棒糖。”但是,他們不知道這樣做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

    用來獎勵的食物常常是不健康的食物或零食。這些食物一般的特徵是:高熱量、沒有太多營養、口感比較好,平時吃不到的。

    這些食物由於平時稀缺,再加上積極的獎勵,其實已經在寶寶的心理層面建立了關聯——

    他會覺得被獎勵的食物是特別好的。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只是父母無意中給寶寶造成了這樣一種不正確的關聯。

  • 4 # 雨後山林靜

    用物質獎勵孩子的弊端:

    一、 不能培養出孩子的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簡單來說就是內部驅動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和積極去投入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這就是強大的內心力量。

    孩子吃飯也是如此。首先,孩子要有此需要。如果一個孩子,他平常吃了很多零食,一點都不餓,如果你叫他來吃飯,他自然是吃不下。父母承諾孩子吃完飯就可以吃冰激凌,孩子是因為想吃冰激凌才吃飯的。這並沒有讓孩子對米飯產生興趣,也並不瞭解吃飯對自己有哪些好處,孩子就不能產生吃飯的內驅力。

    二、孩子學會了與父母談條件。

    如果父母每次在希望孩子做一件事之前,都滿足孩子一個要求,那麼以後孩子就學會了跟父母談條件。現在只是吃飯這件小事,以後當父母教孩子早點睡覺,而孩子就不早點睡覺時,孩子就可能對父母提出條件了:

    “你給我多買一些玩具我就早點睡。”

    “你帶我去肯德基,我就聽老師的話。”

    “你給我買一個好手機,我就好好學習。”

    有的父母會很奇怪,為什麼每次要求孩子做事情,孩子都要跟自己談條件。在這裡別忘了,是因為父母曾經用物質來承諾孩子,作為孩子完成某件事情的交換條件,所以孩子就學會了跟父母談條件了。

    但是,父母如何不用物質做為條件也能讓孩子願意吃飯?我給大家一些建議:

    1.要保證孩子每天有足夠的運動量。

    孩子每天都應該有足夠的運動量才行。第一是因為孩子身體發育的需要,運動可以發展孩子的大動作。比如孩子的跑、跳、爬、攀登和翻滾等等。這些運動還可以培養孩子們的手和腳的協調能力、身體的平衡能力。運動能夠增強他們的體質、消耗孩子的能量、促進孩子的消化能力。只有孩子在有了足夠的運動量後,孩子才會感覺到疲勞和飢餓。

    我的孩子在小時候不愛吃飯,吃的很少,個子小,也很瘦弱。後來,在孩子讀小學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去參加了打乒乓球的活動。自從孩子打了乒乓球以後,她的運動量就增加了,每天吃飯都比以前吃的多,而且臉色也非常好看。就是孩子自身產生的需要。餓了就會吃。

    每個家庭都可以帶孩子出去運動運動。比如晚飯後帶孩子出去散散步;或帶孩子在小區下面的一些健身設施那裡玩一玩。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一起玩一玩大灰狼和小白兔追趕的遊戲等等。好玩的遊戲活動有很多,只要父母願意,可以到網上去找一找。

    2.不要給孩子吃零食。

    現在家庭當中的物質都非常豐富,很多家庭裡都會有很多零食。有時候孩子看到零食後就會吵鬧也要吃。有的媽媽,因為禁不住孩子的吵鬧,就會給孩子吃零食。當孩子吃了零食後,他就自然吃不下飯。因為孩子的胃本來就不大。

    在我們幼兒園,我就看過這樣的家長。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吃飯吃得少,沒吃飽,於是就給孩子吃零食。那孩子就知道了,以後我不吃飯,爸爸媽媽就會給零食給我吃的。這樣就很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父母只有停掉零食後,孩子才會知道我必須吃飯才行,否則就會餓肚子了。在孩子吃完飯後可以少量給孩子吃一點。

    3.改變餐具和烹飪方法。

    孩子不想吃飯,也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媽媽做的菜。每天都是差不多,沒有新鮮感。偶爾媽媽可以改變一些菜的烹飪方法。比如把平常的炒菜改為紅燒的。胡蘿蔔就可以這樣改變。以前我們總是吃青炒胡蘿蔔絲,後來我就把胡蘿蔔切成小塊的,與排骨一起紅燒。這樣燒出來的味道非常好,孩子很喜歡吃。孩子的餐具,我也會改變,會給她買一些她喜歡的餐具。當孩子對餐桌上的餐具和菜都感興趣時,他自然就會認真吃飯了。

    總之,在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批評、責怪孩子,儘量營造一種良好的進餐氛圍。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當養成了一種良好的進餐習慣後,認真吃飯就變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 5 # 二胎媽媽講故事

    眾多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小的時候肯定為了讓孩子做自己想讓他做的事情而提出了事後獎勵吧。比如你寫完作業我就帶你吃或吃的,又或者是你吃完蔬菜我就讓你看電視之類的話語。其實這樣的話家長也是屢試不爽,因為孩子們也真的吃這一套,作者大大這麼大了也吃這一套呢。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這樣的獎勵方法有什麼好處和弊端吧。首先呢,好處就是在你提出這樣的獎勵之後,你家的小孩子會很聽話的完成你想讓他做的事情,這樣的話你就會覺得很舒心,不用再為了孩子的吃飯或者是學習問題操心了。那麼我們主要來說一下弊端吧,第一個弊端呢,就是你會為了讓孩子完成一件本來他就應該做到的事情去消耗財物,但是眾多家長都會覺得很值得。

    第二個弊端呢,就是孩子很有可能養成這樣的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以後自己完成了一件很棒的事情之後,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去要獎賞,而如果家長不給他的話,他就會因此而埋怨家長。這是弊端中最重要的一個。

    其實作者大大覺得家長們很多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有很多弊端的,但是這些可能就是一種算是家長教育孩子的“風俗”吧。最後作者大大也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和自己的孩子和睦相處哦。

  • 6 # 媽咪老師

    不少家長會用獎勵金錢或者物質的方式刺激孩子學習、吃飯或做事。我不贊同這種方式。

    這種方式可能會暫時見效,但是弊端非常多:

    1、用吃冰激凌引誘孩子好好吃飯,如果孩子吃完飯就吃冰激凌,對身體肯定不好。

    2、這種方式有可能導致孩子以後更加不好好吃飯,甚至以此為理由要挾家長“不吃冰激凌我就不吃飯!”。

    3、吃飯本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長這麼做,會讓孩子以為他是在替家人吃。

    4、這麼做不利於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5、容易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

    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開始,從吃飯開始。總有家長擔心孩子吃不飽,或者吃不好,就用各種手段吸引孩子好好吃飯。

    家長追著喂的,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吃飯的普遍存在。我見過最誇張的一家餵飯情景是這樣的:母親端著碗餵飯,奶奶旁邊唱歌、跳舞、搞笑讓孩子欣賞,爺爺還要在旁邊時刻準備讚美她……

    這樣的孩子將來能有好的發展?基本不可能!

    餐桌禮儀中外都有,好好吃飯也是基本素養。建議家長一定要注重引導孩子好好吃飯、獨立吃飯。如果補好好吃飯,讓他挨一頓餓又怎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如龍傳什麼職業好哪個職業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