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亮21937332

    應該可以的 如果項羽和劉邦一樣殺掉其他一切有權利反對他的人就應該會和劉邦一樣得到天下 是不是有會叫漢朝 應該就不知道了 不過歷史就是歷史不容改變 任何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無法改變過去 留下的只是我們茶餘飯後閒談的無聊而已

  • 2 # 李耳不知道

    能,與其說項羽鴻門宴是優柔寡斷不如說他是自大,其實當時來看劉邦的實力和項羽還相差甚遠,項羽面對強大的秦國都不畏懼,數倍於己的秦軍都一站而克,所以他是沒把劉邦放在眼裡,這裡項羽剛完成破釜沉舟的壯舉,志得意滿,小視天下英雄,也養成了剛愎自用的性格,後期眾叛親離和本身有很大關係。

    綜上,如果他在鴻門宴就能下決心殺死劉邦,說明他起克服了自大的毛病,獅子搏兔亦用全力,這樣的梟雄誰能打敗他?

  • 3 # 柳氏異聞錄

    不能!

    因為歷史沒有假設,一定做假設的話,必須廣角地去看這個問題。歷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鴻門宴上項羽要殺劉邦難?不難,也難。因為劉邦去吃這場鴻門宴之前,已從從項伯那裡大概探得了范增他們的計劃。劉邦這邊也有備而來。所以,在鴻門宴上張良察覺到行事不太對,他就立刻讓樊噲進去了。樊噲,他就是劉邦的親衛員。有樊噲在,加上項伯也是偏向劉邦這邊的話,鴻門宴以項莊之力不可能輕易就能殺劉邦,這裡有一層因素是偏向劉邦的項伯既然可以以劍護劉邦,也可以直接跟項羽求情。當然,若項羽在鴻門宴上的態度堅硬,非殺劉邦不可的話,一份爭鬥,相信最後還是可以殺的。劉邦有備而來不假,但他隨身人手不可能多於主場的項羽。加上,項羽本人武力值很高。

    但是天下不是光靠武力值就可以得到。劉邦之所以能成為一方諸侯,乃至最後成為天子,是因為劉邦手下有很多人才,這些人才有一部分可以說是他的死忠。比如紀信就可以替劉邦去死啊。實際上,紀信在鴻門宴之後,滎陽之危的時候,為了讓劉邦脫險,他自己假裝劉邦,向項羽詐降,被俘。項羽開始挺欣賞紀信的忠誠,想招他入自己的正營。然後,紀信拒絕了。項羽就殺了他。這裡暴露兩個項羽搞不定的問題。一是,劉邦下面真有他的死忠。所以,殺了劉邦的話,難免會出現楚漢版的豫讓,非得為劉邦報仇的人,甚至劉邦死了之後,那些他的死忠繼續給劉邦的兒子賣命,繼續搞事情。那麼可以說,殺劉邦之後的麻煩事情也不會少。二是,項羽個性有一定問題,太剛愎自用了,殺心太重,仁德就積累少了。殺紀信,烹王陵之母,這兩個事情挺暴露項羽本性缺點的。再者,項羽在入關前,為了趕路,竟然坑殺二十萬投降的秦軍。這事情比前兩者更加敗人品。入關後,項羽火燒咸陽,這樣也是一很敗人品的事情。簡而言之,項羽入關前後的表現,徹底把秦人得罪了。得罪了秦人,天下還有六國之人,但是後來項羽自立楚霸王大搞分封的時候,他的分封也不太公平,用陳餘吐槽項羽的話來說,就是項羽把之前就有的諸侯王改封到不怎麼樣的地方,把自己新封的諸侯王都封到了好地方。所以,分封結束之後,六華人也不愛跟項羽玩了。

    就剩一個楚,但是楚人也並不都是項羽的死忠,比如韓信不就是從項羽那裡跳槽來的嘛。

    廣角度來看的話,我覺得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都不太可能會長久得天下,因為他失天下,不是對手劉邦太強,而是他自己太剛愎自用,深深地把一盤好棋給下壞了。就算沒有劉邦,項羽的作為也是不得人心,不得人心又怎麼可能得天下。

  • 4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不能!要明白項羽的失敗是他個人的失敗,而劉邦的成功是他的整團隊的成功。項羽絕對是個很優秀的將才,但是他缺少長遠的戰略眼光,缺少政治才能,成不了帥才。從下面幾點來分析一下:

    1、殘殺“義帝”。項羽是打著復辟楚國的旗號,破秦後自封為王,尊原楚王為義帝。卻又將義帝趕出彭城,而後半路劫殺。在當時天下未定的局面,做的太過急躁。結果是各路諸侯共同討伐。

    2、項羽窮兵黷武,在鉅鹿之戰後火燒咸陽宮,坑殺秦軍二十多萬人,殺戮太重失掉民心。也就決定了項羽失敗的必然性。

    3、項羽不懂得任人唯賢,缺少領袖才能,導致其手下部將紛紛投靠劉邦,如:韓信、彭越等。

    4、分封制度。項羽自稱霸王后,分封天下。而在分封諸侯過程中的不公正,激化了諸侯間的矛盾,導致很多諸侯對其不滿。進而加快了諸侯聯合起來抵擋項羽,加快了項羽的消亡。

    5、項羽自持勇猛,卻毫無戰略眼光。劉邦雖然在正面戰場上幾次失敗,但整個團隊充分的發揮政治、外交等優勢將項羽孤立,最終將項羽拖垮,擊敗。

    6、項羽缺少遠大志向。他的願望就是滅秦、復楚,而並不是想治國平天下,而是衣錦還鄉。

  • 5 # 遙望燕園

    假如項羽在成功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項羽也未必能像劉邦一樣得天下。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有三點理由。

    項伯對劉邦許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據記載,項伯之所以會連夜出現在劉邦的軍營,是因為項伯與張良交好,不忍心看到張良死於兩軍爭戰。

    但你們想過嗎,這個理由非常靠不住腳。

    自劉邦等人起兵以來,張良就曾先後在劉邦、項梁和韓王成的軍中,前前後後經歷了幾十上百次戰鬥,最後不還是好端端地待在劉邦身邊嗎?

    張良能在與秦軍的多次戰鬥中活下來,就不能在與楚軍的戰鬥中活下來嗎?楚軍能把劉邦的軍隊打到一個人都不剩嗎?

    因此,張良很可能是項伯夜訪劉邦軍營的一個藉口,項伯很可能受項羽指派,到劉邦軍營中尋求透過政治對話解決軍事危機的可能。

    項羽並不是一個只靠軍事手段去解決問題的人,當年在鉅鹿,項羽就左手談判右手軍事,順利地招降了仍有20萬軍隊的章邯,鞏固了鉅鹿之戰的戰果。

    這一次,面對劉邦,政治對話依舊是項羽的備選項之一,更何況,這次的項羽,面臨著跟鉅鹿時較為相似的客觀狀況:缺糧。

    如果項伯是項羽派來尋求透過政治對話解決軍事危機的使者,項伯對劉邦的許諾,也便不是自作主張,而是出楚營前就跟項羽商量好的。

    斬首行動一定能夠瓦解一支軍隊嗎?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斬殺劉邦,應當算是斬首行動了吧?但這種斬首行動,果真能夠瓦解一支軍隊嗎?

    我看未必。

    當年,商鞅率秦軍與魏軍作戰,商鞅騙魏公子卬去喝酒,一舉擒獲魏公子卬並向魏軍發動襲擊,取得了勝利。

    前車之鑑啊,劉邦去楚營前,肯定跟團隊高階幹部開過會,商議了去赴宴的種種可能以及應對之策。

    如此一來,怕是項羽根本就不能效仿商鞅的故事。

    另外,當年章邯在定陶,把楚軍最高將領項梁和項梁的軍隊全乾掉了,以為不足慮,進而渡河擊趙。

    但沒用多久,楚軍復振,項羽率楚軍精銳,在鉅鹿,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

    可見斬首行動也未必有用。

    假如項羽在鴻門宴上把劉邦殺掉,難不保蕭何等人繼續率眾與項羽的楚軍對抗。

    蕭何等人將如何應對劉邦被殺之事?

    劉邦出門前,肯定跟高階幹部分析過種種可能並商議出種種應對之策。

    如不出所料,他們商議的結果一定是,假使劉邦被捉,二號人物蕭何暫代主公之位,尋求政治、軍事解決的可能;假使劉邦被殺,二號人物蕭何成為主公。

    如果蕭何成為主公,蕭何會如何做呢?我想大致應該是這樣的:

    蕭何乃以王禮為沛公發喪,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昔日懷王與諸侯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吾王沛公當為關中王,今反被項羽將軍陰謀所殺,此等卑劣行徑,天下共誅之。」

    之後的劇情當如何發展呢?我以為是這樣的:

    各諸侯或以為蕭何言之有理,或懼怕項羽勇猛,皆後退百里安營紮寨,作壁上觀。

    蕭何乃使子嬰為相,共徵兵關中,得秦兵十萬,蕭何率二十萬軍與項家軍戰於鴻門,秦人彪悍,各個以一當十,項羽不利,恐。

    章邯、司馬欣、董翳、張耳、陳餘、彭越、英布、田榮紛紛站到蕭何子嬰一邊,諸侯戮力齊心,將項羽擊殺。

    而後,蕭何在關中,主持了分封,秦王子嬰被尊為天下共主,王關中,都咸陽,蕭何為楚人,王楚地九郡,都彭城。

    劉邦之子劉盈、劉肥,一為漢中王,一為巴蜀王。各有功諸侯亦有封地,天下一如昔日戰國時。

  • 6 # 林間野史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是否能取得天下呢?答案是不一定,為什麼這麼說?雖然劉邦被殺了,但是項羽治理天下的才能有待考察。

    在秦朝還未滅亡之前,項羽和劉邦約定,誰先入咸陽城內,就會被封為漢中王。這裡就有一個細節,劉邦進入咸陽後,什麼都沒動。

    而反觀項羽,進入咸陽城後,縱容士兵搶殺百姓,不管是兵,還是普通人,都殺掉!從這點開始,項羽已經失去了民心。

    就算鴻門宴殺了劉邦,其他諸侯王暫時畏懼項羽,但是長此以往必然會反他。所以說項羽不一定能取得天下。

    再者說項羽身邊的人才真的不多,除了范增外,還有多少厲害的人。厲害的人都被項羽逼走了,像韓信這麼有才,僅當了個執戟郎。

    還有就是從性格看,項羽太過於耿直,粗暴,這樣的人還真不適合當帝王。當帝王的人,一定是要有仁慈之心的。

    綜合項羽的三方面來看,就算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也不一定能取得天下。只能說西楚霸王,只適合造勢,而不懂順勢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痛苦到極點而笑出聲來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