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老師談健康

    積滯是由於小兒內傷乳食,停積脾胃,積而不化,氣滯不行引起的一種脾胃病證。以 不思乳食,腹脹噯腐,大便酸臭或便秘為特徵。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病,夏秋季節發病率 略高。小兒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嬰幼兒多見。脾胃虛弱,先天不足,以及人工餵養的嬰 幼兒容易反覆發病。

    積滯病名始見於 《嬰童百問·第四十九問》,曰: “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 痛,復睡多困,哭啼不食,或大便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 也。”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 記載的 “食不消候” “傷飽候”,概括本病為脾受寒 涼,飽食傷脾而引起的脾胃疾患。積滯的治療,《萬氏家藏育嬰秘訣 ·傷食證治》 提出: “傷之輕者,損谷自愈也。損之不減,則用胃苓丸以調之。調之者,調其脾胃,使乳谷自 消化也。調之不減,則用保和丸以導之。導之者,謂腐化乳食,導之使去,勿留胃中也。” 指出 “損之” “調之” “導之” 均為治療積滯的基本法則。

    積滯與西醫學中消化不良症相似。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 正虛因素 小兒素體脾陽不足,或因病後失調,脾氣虛損,或過用寒涼攻伐之品, 損傷脾胃,導致中焦運化力弱,乳食易於停蓄不消,形成積滯。

    2.食傷因素 小兒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飢飽不均,餵養不當,損傷脾胃,受 納失調,積而不消,乃成積滯。

    二、病機

    本病主要病位在脾胃。飲食不節,滯而不消,病情進展,可變成積; 積久不消,遷延 失治,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髮育,形體日漸羸瘦,可轉化成疳,所以有 “積為疳之母,無 積不成疳” 的病機特點。

    1. 基本病機 乳食停滯。

    2. 常證病機

    (1) 乳食不化 小兒脾常不足,如餵養不當,乳食不節,或較大兒童飽食無度,雜食 亂投,生冷不節,食物堅硬不化,或恣食肥甘厚膩,不易消化,皆能停積胃中,胃失和 降,則嘔吐,脾不運化,中焦氣滯,則脘腹脹痛,大便不調,臭如敗卵,此為實證。

    (2) 脾虛夾積 如小兒素體脾陽不足,或因病後失調,脾氣虛損,或過用寒涼攻伐之 品,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加之乳食不節,更易停蓄不消,形成脾虛夾積 之候。

    【臨床表現】

    患兒多有不食或少食,脘腹脹痛,嘔吐酸餿,大便稀臭如敗卵或便秘。部分伴有煩躁 不安,夜間哭鬧或發熱等症。多有傷乳、傷食史。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不思乳食,口氣臭穢,脘腹脹滿。

    2. 噯氣酸腐,嘔吐酸餿,肚腹脹滿,腹痛欲便,便後痛減,大便不調,氣味酸臭。

    3.煩躁不安,睡臥不寧。

    4.有傷乳、傷食史。

    5. 大便化驗檢查,可見不消化食物殘渣及脂肪滴,沒有白細胞。

    二、鑑別診斷

    1.厭食 厭食與積滯雖然都有不思飲食的表現,但是積滯伴有噯氣酸腐,嘔吐酸餿, 肚腹脹滿,腹痛欲便等表現,而厭食則腹部坦然無苦。

    2.疳積 疳證之疳積雖也有積,但其是在脾胃虛弱致全身氣血虧損的基礎上形成的。 主要特徵為明顯消瘦,肚腹膨脹,甚則青筋暴露,面色萎黃無華,毛髮稀疏,煩躁激動。 而食積雖有腹部脹滿之症,但絕無明顯虛羸之象。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輕重

    (1) 輕證 不思乳食,時有嘔吐,大便酸臭,夾有食物殘渣。

    (2) 重證 除有上述症狀外,伴有脘腹脹滿,胸脅苦滿,面黃惡食,手足心及腹部灼 熱,或午後發熱,心煩易怒,夜寐不安等症。

    2. 辨虛實

    (1) 實證 病程短,脘腹脹痛,拒按,或伴低熱,哭鬧不安,為實證。

    (2) 虛證 病程較長,脘腹脹滿,喜按,神倦乏力,形體消瘦,多為虛中夾實。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消食導滯。

    2.具體治法 本證的治療,實證以消導為主,虛中夾實者宜消補兼施。常用的治療 方法有: ①消食導滯法: 適用於乳食內積,而脾胃不甚虛弱者。②攻下積滯法: 適用於積 滯較重,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者。③消中兼補法: 是消中帶補,使消導積滯不致損傷脾 胃,適用於食滯兼脾虛者。④補中兼消法: 是扶正為主,消積為輔,達到養正而積自除的 目的,適用於脾胃虛弱而有積滯者。

    三、分證論治

    1. 乳食內積

    證候表現: 乳食少思或不思,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或有噯腐吞酸,噁心嘔吐,煩躁 哭鬧,或有低熱,肚腹熱甚,大便穢臭,舌紅,苔膩,指紋紫滯,脈滑數。

    證候分析: 乳食內積,中焦氣滯,故脘腹脹滿,疼痛拒按; 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 胃腸不適,則夜臥不安,煩躁哭鬧; 積滯中脘,故食慾不振; 積滯中焦,化溼化熱,則大 便穢臭; 舌紅,苔膩,指紋紫滯,脈滑數為乳食內積,化溼化熱之象。

    治法: 消食導滯,和中化積。

    方劑: 消乳丸 (《證治準繩》) 或保和丸 (《丹溪心法》) 加減。

    方解: 乳積選消乳丸。方中神曲、麥芽消積化滯; 陳皮、香附、砂仁理氣消滯; 甘草 和中。食積選保和丸。

    加減: 脘腹脹滿甚者,加厚朴、青皮行氣消滯; 嘔吐甚者,加姜竹茹止嘔降逆。若積 滯較重,化溼化熱,而症狀表現為腹脹滿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苔厚膩,脈滑數者,可選 用枳實導滯丸。

    2.脾虛夾積

    證候表現: 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喜伏臥, 嘔吐酸餿,夜寐不安,大便溏薄酸臭,夾有乳瓣或食物殘渣,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弱或 細滑。

    證候分析: 本證因虛致積,其脾氣虛弱,氣血不充,故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 瘦。脾不健運,乳食不能正常消化而停積,致氣機失暢,故脘脹腹滿而喜伏臥,大便溏 洩,夾不消化食物殘渣。舌淡,苔白膩,脈細滑,為虛中夾實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氣,消食導滯。

    方劑: 健脾丸 (《醫方集解》) 加減。

    方解: 本方黨參、白朮健脾益氣; 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導滯; 枳實、陳皮理氣 消脹。

    加減: 無發熱而苔厚膩者,加藿香、佩蘭以化溼醒脾; 寒凝腹痛,加木香、乾薑、白 芍以溫中理氣止痛; 小便短少者,加炒薏苡仁、茯苓以淡滲利溼。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小兒化積丸 消食化滯,適用於乳食內積型食積。

    (2) 保和丸 健脾行氣消積,適用於任何型別的食積。

    (3) 香連化滯丸 理氣化滯,清熱燥溼,適用於溼熱積滯證者。

    2. 熱熨療法

    (1) 連須蔥白一把,萊菔子10g,生薑2塊,共搗爛,用酒炒後,布包熨臍腹部。治 療受寒後出現的食積。每日1次。

    (2) 酒糟100g,入鍋內炒熱,分2次裝袋,交替放腹部熱熨,每日1次,每次2 ~3 小時,適用於脾虛夾積者。

    3.捏脊療法 患兒俯臥,醫者兩手半握拳,兩示指抵於背脊上,再以兩手拇指伸向 示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後示指向前,拇指向後退,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 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覆5次,但捏第3次時,在腎俞、脾俞、胃 俞穴處將面板提起。每日1次,連續6日為1療程,如病情未完全好轉,則進行第二療 程。適用於任何型別的食積。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控制飲食,定時定量進食,飲食應易消化並含豐富營養。

    2. 新增輔食要注意由一種到多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使嬰兒逐步適應。

    二、調護

    1. 適當減少食量,減輕腸胃負擔,促進積食早日消化。

    2. 忌食生冷油膩等難消化之物。

    3. 適當增加活動量,以促進腸胃蠕動。

    4. 有嘔吐者,給予生薑汁數滴,加少許糖水飲服。腹脹痛時,可揉摩臍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進化與發展,是先棲身溫飽還是先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