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夜看世界

    可以說,五代是軍閥最跋扈的世代,驕兵悍將相以為繼,朝代更迭平凡,天下烽煙四起。趙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舊主柴榮遺孤的政權。宋太祖是五代被兵士擁立的第四個皇帝,“黃袍加身”的玩法,本不是他首創。在他之前,還有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廢帝潞王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透過相似的途徑登記。只不過,趙匡胤把這一招玩到了極致,成為五代亂世的終結者。

    如何把五代時期跋扈的節度使變成光桿司令?趙匡胤的第一招叫“杯酒釋兵權”。

    太祖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甲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號“知州軍事”。

    前半句說的是第一招“杯酒釋兵權”,後半句說的是第二招,稍後再敘。

    先來看看“杯酒釋兵權”,趙宋開國之後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這頓酒成功地解除了諸位節度使的兵權。關鍵就是趙匡胤喝得半醉不醉的時候,長嘆了一聲:“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

    這話大有深意,石守信這些武將馬上就聽出了弦外之音。果然,趙匡胤道出了真心話:“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句話是殺招,石守信等人若不乖乖地交出兵權,恐怕會有一場殺生之禍。趙匡胤就是靠手下將士擁戴坐上龍椅的,他不會對手下的武將放心。他已良田美宅、金錢財帛為誘餌,諸將順水推舟,交出了兵權。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此番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再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

    第二招叫“重文輕武,分而治之”,也就是那後半句——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號“知州軍事”。

    一句話,五代的節度使都是勳臣武將,連藩鎮的州郡刺史,都是有軍功的人居之,並且他們的權力很大,能決定轄區中一切事務。趙匡胤派文臣去當“知州軍事”也就罷了,節度使空有名頭,並不能呼叫本地的稅賦。為了分權,還設定了觀察使、採訪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等職位,所謂“知州軍事”並不親自處理本州事務。

    轉運使是負責地方財政的官員,除了諸州度支經費後,轉運使要把所有的稅賦都運到京城。這樣,地方財富就歸中央了,各州郡是沒有財政大權的。此外,還名各州縣選拔優秀的兵士,送到京中補充進軍。這樣一來,州郡留下的都是老弱殘兵,那麼中央掌握的是全國優秀的兵力。諸州郡各有通判,“凡地方軍民政務,均須通判籤議連書,方許行下。”

    吏治、稅賦、兵權都貴了中央,藩鎮就翻不出什麼風浪,節度使可不就成了光桿司令了?

  • 2 # 大宋趣史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趙匡胤與趙普有一番談話。趙匡胤問趙普:“唐末以來到現在,帝王換了八個姓,軍閥們互相打來打去,老百姓苦不堪言,這是為什麼呢?我想讓天下太平,讓國家長治久安不再戰亂,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趙普回答:“皇帝能有這個想法,這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啊!您說的這些是因為藩鎮權力太大,皇帝權力弱小。如果想改變這樣的局面,只有削弱藩鎮的權力,收回藩鎮的財政權力,把藩鎮的精兵收歸中央,這樣就天下太平了!”

    趙匡胤就是按照這幾個步驟,改變了五代藩鎮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

    設立知州 ,通判

    宋太祖在打下各個割據勢力後,原來割據勢力所屬州郡,朝廷直接派遣文官管理。這個官職全稱叫“知軍州事”,管理本州軍事民事,包括戶口、賦役、錢穀、司法審判。

    此外又有通判一官職,閩、楚、南漢、南平、後蜀割據勢力滅亡後,趙匡胤保留了這些地區州郡官員,為了監管這些官員,中央派出通判負責監督這些官員。建隆四年,賈玭出任荊南諸州通判。本州公事原來的知州必須和通判一起商議,透過之後共同蓋章才能實施。

    趙匡胤透過知州與通判削弱了節度使原來的民事軍事權力,由中央直屬的知州通判管理,這樣就加強了中央的權威,削弱了藩鎮勢力。

    把節度使所屬支郡收歸中央直屬

    比如潘美的官職是 山南東道節度使,帶襄州刺史,襄、均、房、復等州觀察處置使。襄州是他直接治理的州,此外還有均、房、復三州,潘美有觀察處置權力,可以間接管理,所以這幾個州就是潘美做為節度使的支郡。這幾個州各有團練使,防禦使、刺史負責本州事務,但是節度使有權改變或否決這些官員的決定。

    後來宋太宗時期,虢州刺史許昌控告節度使有過錯。皇帝派李翰去查問。他報告說:“節度使所屬支郡貿易,都是節度使親近掌管。這樣大部分貿易所得就歸了節度使,希望收回節度使對支郡管理權,收歸中央,這樣就能達到集中權力到中央,削弱節度使權力的效果。”

    於是宋太宗聽取了他的意見,全國節度使不再有所領支郡管理權,節度使支郡不復存在,全部成了中央直屬州郡。

    設定轉運使管理州郡財政權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設定轉運使官職,由轉運使負責地方財政。

    唐天寶以後藩鎮擁有地方財政稅收大權,五代的藩鎮節度使派遣部下管理地方財政,這些人橫徵暴斂中飽私囊。宋太祖規定州郡賦稅,只留小部分供地方經費,其餘部分需要上交中央財政。中央派遣轉運使,專門管理地方財政。包括地方的租稅,糧食儲備,稽核賬冊。節度使的財政大權也被中央收回,節度使的錢糧只能透過中央劃撥,節度使再也不能管理地方稅收,經濟命脈掌握在中央手裡,節度使也就只能聽命於朝廷,不敢和朝廷對抗。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國家全面禁止藩鎮貿易。五代時期藩鎮都派遣親近管理地方貿易,宋太祖時期功臣多,沒能改變這一政策。宋太宗開始全面禁止藩鎮從事貿易。自此以後徹底收回了節度使的財政權。

    選天下精兵歸入禁軍

    宋太祖命令選出地方上最優秀勇敢善戰士兵,全部都要送到中央禁軍。他把強壯士兵的樣子畫成圖,送到地方上要求按照圖樣的標準選出士兵。招募士兵以後訓練出來的優秀士兵都要送往中央禁軍。

    這樣藩鎮沒有了最優秀強壯勇敢計程車兵,就無法和實力強大的中央禁軍對抗。節度使的軍事實力也大大削弱。

    透過削弱節度使的行政權,收回財政權精兵收歸中央以後,以後節度使再也無法和中央分庭抗禮,只能聽命於中央。

  • 3 # 月曉YB

    節度使制度下的藩鎮割據是晚唐時期,社會動亂的一大原因。對於日後的五代十國也產生了推波助瀾似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規律,即矯枉過正。前朝所犯的錯誤,本朝的最高統治者一定會想方設法的去改正。趙宋王朝對於節度使制度的改造,基本上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掉的事情,宋太祖趙匡胤廢了很大的心力,才解決了藩鎮割據這個隱患。

    首先來說,趙宋王朝剛剛建立,便發生了兩場嚴重的節度使叛亂。即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但是這兩場叛亂皆被趙匡胤所平息。由於這個原因,使得那些大權在握的節度使,因擔心會步李重進、李筠的後塵,從而紛紛表示出了對於新王朝的支援,那麼在此基礎上,趙匡胤開始了對於地方節度使的改造。

    首先要說的是,趙匡胤並沒有急於處理藩鎮割據問題,他是先解決了禁軍權力過大的問題。著名的杯酒釋兵權即源於此。畢竟趙匡胤是禁軍出身,他最擔心身邊的人謀反,在解除了禁軍大將的兵權,同時改造了禁軍之後,趙匡胤開始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上強大的節度使。

    在乾德三年(965),趙匡胤下令地方州郡將軍隊中的勇猛戰士造冊上報,以填補中央禁軍的空缺。慢慢的,地方上的精兵別抽調之後實際上是架空了地方實力。在開寶二年(969),趙匡胤開始著手收節度使的兵權。還是之前杯酒釋兵權的老方法,請客吃飯。話裡話外的要求地方節度使把兵權交出來。這其中,鳳翔節度使王彥超首先表態交出兵權,但是其他節度使並沒有聽出趙匡胤的話外音,並不想交出兵權。不得已,趙匡胤第二天直接下詔把兵權給收了,包括安遠節度使武行德,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定國節度使白重贊等人。

    在奪了他們的兵權之後,趙匡胤隨即對地方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首先,收財權。設轉運使,令地方留下小部分經費以供日常開支,剩下的全都收歸中央。同時下令,地方不可以私自鑄錢,由國家統一發行。最後,強令地方遵守鹽鐵酒等實物國家專賣。那麼,這一系列的操作,基本上把地方的財富全都收歸到了中央。

    再者,收行政權。這就是我們歷史書當中說的以文官任地方長官(知州),同時設立通判監督。節度使不再是地方最高長官,自然不會威脅中央集權,更何況還有通判監督。

    最後,收司法權。晚唐、五代十國,地方節度使勢力強大,往往能左右人的性命,順者昌逆者亡。在宋朝初期,趙匡胤令地方判死刑者,皆到中央複審。再者,設定縣尉負責地方長官。最後,設司寇院,以文臣斷獄。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趙匡胤可以說是解決了地方問題,加強中央集權。儘管節度使這個官職還在保留,但基本上就是虛銜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學附近開什麼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