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裸猿的故事
-
2 # PSM藥盾公益
今日上班,一開啟用藥諮詢視窗,就有一位阿姨急匆匆的走過來,拍了一下臺面,然後拿出一盒藥,帶著點責備的語氣說:“你們是不是發了個過期藥給我了呀?怎麼我一吃就拉肚子,不吃就沒事?”。當時我也是嚇得蒙了一下,一看臺面那盒藥,噢!原來是阿奇黴素腸溶膠囊。接下來就是跟阿姨做解釋了:“這是這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
現階段大家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知還不足,不懂得什麼是藥物不良反應。帶來的後果是,一旦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卻無法察覺,或者有一點不舒服就覺得是不良反應,就盲目地自己停藥。這樣不僅對疾病治療本身無好處,拖延了病程,而且還會引起其他的潛在的危險,比如耐藥菌的產生等等。而我們藥師就能幫助大家處理用藥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藥師和醫師的指導下正確的使用藥物,不僅能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還能很好的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目前,大環內酯類(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等)、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環丙沙星等)這兩類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引起不良反應比較常見,下面可以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它們的不良反應以及預防措施。
大環內酯類(以阿奇黴素為代表):臨床上阿奇黴素用途廣泛,主要用於呼吸系統、泌尿系統、面板系統以及耳鼻喉口腔感染的治療。這類藥物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一般為輕到中度的可逆性反應。
口服阿奇黴素往往容易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的痙攣,所以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不舒服,表現為腹瀉、噁心和嘔吐等等,通常症狀較輕,停藥後不良反應可消失。為減少阿奇黴素的胃腸道不良反應,服用阿奇黴素片時可以與餐同服或者餐後服用,按以上方法服藥後依然不能耐受胃腸道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建議到正規的醫院諮詢醫生並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喹諾酮類(以左氧氟沙星為代表):由於其對關節軟骨有損害,所以一般禁用於18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另外,皮疹、瘙癢等面板毒性發生率最高,超過3%,其次為胃腸道的不適,而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於0.4%。
針對面板毒性,其實很容易避免,只需要減少機體在Sunny下暴曬的時間,或者出門在外撐把傘就可以了。
而針對胃腸道的不適,可以選擇飯後服用。因為這類藥物為酸性,空腹服用時會直接或間接損傷胃粘膜,引起胃痛、噁心、嘔吐等,最好的辦法就是飯後服用,讓食物包裹著藥物,減少藥物對胃腸道的接觸,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另外,本類藥物為一天服用1次,老年人可以選擇一天服用2次來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其實,在不同的時間服用本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不同。比如在03:00~09:00這段時間服用,不良反應發生率最低,因為這一類藥興奮中樞系統,如果晚上服用會影響睡眠甚至失眠,因此服用喹諾酮類最好選擇在早餐後服用,這樣既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也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
藥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治療作用,另一方面是不良反應,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完全規避藥物所帶來的不良反應。作為老百姓,在遇到用藥問題時,大可不必擔心,可以到正規的醫院諮詢醫生或看藥師門診,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正確的使用藥物,將藥物的不良反應降低最低。
感謝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餘靖華/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增城院區 劉春霞
以上由 廣東省藥學會 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杜斌盛 提供答案!
回覆列表
所有未做藥物詳細不良反應的中草藥,一律當作有致肝腎衰竭肝癌和腎癌不良反應的藥物來對待,就是普通消費者最重要的預知。
圖示:對於中草藥一律當具有潛在肝腎損傷的不良反應對待是一種安全的策略,直到它們證明自己沒有肝腎損傷之前都應該行使有罪推定。證明藥物安全有效以及有或沒有哪些毒副作用是藥廠的事,不是個體消費者的責任。
現在讓我們說說這問題,普通消費者和藥物研發人員。如果是普通消費者,我們不需要預知不良反應,因為在現代藥品說明書上都寫著呢。如果是藥物的研發者,則需要對藥物的治療機制和人類的身體瞭解得越多,就越有能力預知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我想藥物研發人員,不需要到悟空問答來尋找答案,所以還是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了解這個問題。
圖示:拒絕服用【尚不明確】的藥物。要麼寫安全無毒,沒有不良反應,要麼就去研究清楚到底有哪些不良反應再上市銷售不遲。這才是對大眾健康認真負責的基本態度。
要看懂藥物說明書,得提前知道一些藥物方面的知識,鑑於吃藥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那麼瞭解這些知識,也就像背九九乘法表一樣屬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掌握的基礎生存指南。以下從藥物不良反應的定義開始,到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最後我們來說說藥品說明書上寫的什麼常見罕見之類的詞兒給一個定量的標準。
什麼是藥物的不良反應所謂藥品的不良反應,指的是質量合格的藥品,在治療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無關的有害 作用,即被稱為藥物的不良反應。注意,藥物的副反應不一定就是不良反應。稱為不良反應,就一定是對人有妨害的反應。
不良反應的三分類:過敏、副作用、有毒首先說一下,“是藥三分毒”這種攪渾水的混賬說法,毫無意義,為啥是三分不是兩分也不是四分?而且不同的藥物毒性都是三分?當然不是,所以泛泛的扯淡是藥三分毒,對於指導我們正確的服用藥物和麵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毫無意義和幫助。而且,在服藥期間是不是出現任何問題都是因為吃藥引起的?
過敏:這事情沒啥道理好講,和個體遺傳以及免疫系統的特定狀態有關。只是,我們要注意,從前對某種藥物不過敏,不代表一直都不過敏。過敏反應,常常表現為皮疹、腹瀉等。過敏需要的藥物劑量常常很少很少,因此可以認為對一種藥物是否過敏,與藥物的使用劑量關係不大。
副作用:注意藥物的副作用不一定都是不良反應,比如本來用於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其副作用是對陽痿有效,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改變這種藥物的治療範圍,著名的偉哥就是藥物副作用的陰差陽錯的結果。
通常來說,藥物研發者和醫生都不喜歡藥物的副作用,我們喜歡的是精確專一指哪打哪——即藥物的靶向性,目前在腫瘤藥物研發中,就特別強調靶向性,因為治療腫瘤的藥物實在太生猛了。副作用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想要治療的症狀,與身體某些組織或器官的正常運轉關係密切,以至於當我們糾正這種症狀的同時,會影響到身體其它部分的運轉。藥物的副作用則與使用劑量時間長短密切相關了。在能治療疾病的前提下,減少劑量和使用時間,是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最簡單可靠的辦法。幾乎所有副作用都會在停藥後消失。
毒性:對於藥物的毒性,需要密切關注的指標是“致基因突變、致癌、致畸”。簡單說,治療癌症的許多化療藥物,正是用毒性來殺死癌細胞,但它同時也會因其毒性殺傷正常細胞。這時候毒性和治療作用合二為一,這也是為什麼給正常人吃化療藥物,等同於投毒謀殺的原因。藥物的毒性傷害,不一定在停藥後會消失,一些毒性影響比如基因突變,就難以消失。比如,某些中藥中的馬兜鈴酸對腎臟細胞中致突變作用,就不會消失,而且具有累加效應。
圖示:東南亞某些國家和地區已經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就因為馬兜鈴酸的毒性反應在停藥後也不會消失,毒性對人的影響持續終生,隨著慢慢的積累,最終導致腎衰竭或腎癌。
因此在藥物的不良反應中,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毒性。而國家衛生部門的責任也同樣是密切關注藥物的毒性,並在必要的時候,禁止某些藥物,並將其從市場上驅除。不過,這還需要新一代人繼續努力,在研究上努力,也需要在行政上努力。
總的來說,藥物的不良反應,必須透過特定的實驗才能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然後在藥物上市後,透過醫生的反饋,進行不斷的修訂補充,最後我們才能真的把握一個藥物的“全部”不良反應。現代藥物遵循這個流程,所以常常出現老藥的說明書上,列了一大串藥物不良反應,但別怕,我們越是瞭解就越能趨利避害。否則,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常見到底有多常見,罕見到底有多罕見藥品說明書上,常常在相關的不良反應條款中分別標註有常見、罕見這樣的字樣,那麼這到底是啥意思呢?
這是一個簡單的劃分標準,從10%開始依序遞減到0.01%,每十倍為一檔。
>=10%:十分常見
10%~1%:常見
1%~0.1%:偶見
0.1%~0.01%:罕見
<0.01%:萬中無一 非常罕見
最後必須說一句,沒病別吃藥,有病也不一定非吃藥不可,如果要吃藥,請嚴格按照說明書或醫囑服藥。不多吃也不要因為害怕不良反應就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