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史微課堂

    蜀國後期大將還是很多的,但是和姜維比起來顯得有點渺小,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願,九伐中原,人品正派、心存漢室、忠於諸葛亮,勇謀兼備。

    不怎麼了解三國正史的都不知道,後期的大將比較出名的是廖化,蜀漢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他的死亡和蜀國滅亡是同一年。

    下面說說蜀漢末年還有哪些將領:

    張翼,在鍾會之亂時,被亂兵所殺。傅僉,魏國攻伐蜀漢時,傅僉防守陽安關,兵敗戰死。張嶷,帶病與魏將徐質交戰,殺敵過倍,但最終寡不敵眾,戰死沙場。黃崇,在綿竹死於鄧艾的亂軍之中。

    張遵,張飛的之孫,張苞之子,諸葛尚出擊陣亡之後張遵繼續與鄧艾軍交戰,終力戰而死。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諸葛亮之孫,戰敗後自殺的,諸葛瞻,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子,在綿竹戰死,隨後綿竹失守。

    上面的幾個人都是蜀漢後期將領,基本上都死在了戰場上面。

  • 2 # 劍膽琴心01

    第一,劉備方面。蜀國前期人才濟濟,生機勃勃,這是因為劉備的大將基本都是他自己入主益州之前帶來的。到了平定西川,他也任用了一批本地官員,然而為了打壓益州土著勢力,也只是讓他們擔任一些沒有實權的職位,使人才的補充缺乏連續性。

    其次劉備發動大規模伐吳戰爭失敗,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馮習、張南、馬良等人戰死,黃權降魏,張飛被殺,黃忠、馬超先後病死,一連串的人員損失,使蜀國元氣大傷,後繼乏人。

    第二,蜀主劉禪方面。先主劉備知人善用,各盡其才,反觀後主劉禪醉生夢死,任用宦官黃皓專權。黃皓為了滿足私慾,排除異己,使得有識之士為求自保,不願為國家出力。所以蜀國後期除了諸葛亮精心培養的姜維苦苦支撐大局,再無能臣。

    第三,丞相諸葛亮方面。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全權負責蜀國事務,他事必躬親,親力親為,選拔人才又過於注重德才兼備,甚至更側重於德行的考察,所以下屬官員雖然清廉,但卻缺乏獨當一面的人物(除姜維)。

    蜀漢後期,隨著劉備外族勢力的人才凋零,益州勢力開始主導主流,蜀國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諸葛亮為了壓制他們,必然使本土人員得不到重用。這就使得人才接替出現了斷流。

    第四,姜維方面。姜維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不斷髮動對魏國的戰爭,使蜀國沒有得到修養生息,大大損耗了國力,百姓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從而產生厭戰的情緒,並渴望統一。所以等到鄧艾兵臨城下,在成都尚可一戰之時,劉禪放棄了抵抗,這也是民意所向。

  • 3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劉備在世武將力量本當有限,除關張趙外,其次像黃忠,馬超,魏延,他並不信任,常杯解心,只給了他們亇空銜,在三國年間英雄輩出,他們都投奔了曹魏和孫吳。那麼英雄為舍不原來投呢?主要有關羽,張飛的存在,關羽傲氣橫溢,張飛暴操,這二人的性格在當時無人不知,平時很難相處,加上劉備對二兄弟護短,更顯很關張無數顧忌,史書稱劉備禮賢下士,從我看還不如用閉塞賢路更為適宜,除前面說過的三位降將之外,真正來投奔的有誰,手下所擁有的武將都是在抗叛黃巾軍的盟軍將領,如劉備東征所帶馮習,張南,馬良都系二,三流將領,黃忠是一流大將可己年邁,東征即使不是炎夏,在二軍相拼時也打不勝東吳大將如雲,劉備古世後。

    諸葛亮軍中的武將除魏延能獨擋一面外,其次如王平,馬謖,馬岱等也是二,三流將領,趙雲已年高,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在生前,蜀漢不滅己經不差了。

    總的來說:劉備生前所謂的禮賢下士是著者書中吹出來的,實際他的疑心病過重,信任的只有關張。到劉備古後,蜀漢已經敗亡臨近,局勢不佳,還有誰願去投奔,誰願去當替死鬼。諸葛髙看中的接班人姜維還受劉禪為首的朝廷排濟。

  • 4 # 碧水青山0

    一、大氣候,戰亂太長,人才難出

    人才,普遍是和平年代培養,戰亂年代出現。比如說,208年赤壁之戰時期,40、50歲良將謀士,在184年黃巾之亂時,普遍只20至30歲。

    東漢末年,由於士族集團很有能力的人但受到打壓,外戚宦官長袖善舞,有人就意識到天下會亂,例如“曹操微時”橋玄對她說:“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天下馬上要大亂,能夠使天下安定的不就是你嗎?")。在此情況下,士族集團就有能力有時間專心致志培養自家的人才。而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有25年,是一代人成長的時間,恰恰這段時期群雄割據、各地戰亂不斷,以致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許多家族轉眼就沒了,絕大多數人命都難保,有幾家有精力培養孩子?此後人口急劇減少,三國鼎立,戰爭依舊在進行,全部崩潰的社會良好氛圍恢復自然也舉步維艱。

    於是,大環境造就魏蜀吳各國在後期,人才大量減少。即使魏有鍾會、鄧艾、郭淮、文鴛、賈充等人。吳有陸遜、丁奉、徐盛、全崇、陸抗等,但也比早期少多了。當然蜀漢更少!

    二、“興復漢室”是過去式

    黃巾之亂至赤壁之戰烽火不斷的25年間,培養了出來了少數人才的家族,都是眼光開闊的人,他們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搞什麼“興復漢室”。25年來群雄紛爭,就是劉漢天子近40年賣官鬻爵、荒淫無度造成的。從漢桓帝劉志146年繼位腐敗開始,距黃巾之亂有38年,距220年曹丕代漢有75年。故而400多年大漢王朝的魅力早已折騰光了,漢室光環早已散去。

    正因如此,戰亂之前,就有橋玄的“今天下將亂”,戰亂之後,也順理成章地有了魯肅的“漢室不可興”。故而也可以想到,在“隆中對”當時,提出“興復漢室”的最初,口號就已經過時了,或說馬上被淘汰。

    在袁紹、曹操這些人紛紛逃離京城時,就已經預示“漢室不可興”。對此,偏向諸葛亮的羅貫中也有暗示,“興復漢室”的旗號只對老人有用,例如吳國太、徐庶母、大喬小喬的老爸對劉皇叔感興趣。而像周瑜這樣的年輕一代則對漢室沒興趣。而孩子對漢室更是嗤之以鼻,例如三顧茅廬最初,劉備說:“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而諸葛亮的書童回答:“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劉備只好說:“你只說劉備來訪。”這個橋段很有趣,意思是說:你一堆漢室的頭銜,看上去金光閃閃,其實連孩子都不買賬,你就是劉備!即使漢室還有一點吸引力,人家正宗皇帝還活著呢!與你這個翻半天族譜才能證明的劉皇叔何干?

    道不同不相為謀!旗號不合時宜,外部人才自然不願投奔而來。

    三、只有益州,內部不和

    蜀漢的人才,幾乎都是在以前借荊州之時就已經確定了。入川得到的大批人才沒有用好。例如錢宓、黃權。蜀漢雖小,可內部矛盾激烈,外來勢力和本埠人才鬥爭幾乎沒停止過,例如李嚴,益州本地勢力持有不合作的態度,導致發掘人才、培養人才困難重重。自然導致人才凋謝!

    四、牛人掌權,閉塞人才之路。

    孔明掌全域性,“事必躬親”。事事插手,壓縮了手下鍛鍊成長空間,件件檢視,讓部下感覺發生了信任危機,自然培養不出人才。關羽守荊州,“剛而自矜”。荊州出人才,也是人才聚集地,可關羽狂妄自大,對人才沒興趣。還有,張飛守巴郡,“暴而無恩”,以及法正領益州,“睚眥必報”。一個個實權人物都如此有個性,青年才俊,當然不敢靠近。

    五、戰爭頻頻,

    自得益州,佔漢中後,就一直沒消停過,接著是關羽的荊州之戰,劉備的夷陵之戰,諸葛亮的南征孟獲,再就是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歷史是七出祁山、十一伐中原)。除了平叛與防守外,其他的進攻戰,難道就不能少打幾次?人才不是個個是能征善戰的兵家,即使是兵家人才取勝,也需要政治環境!沒有安定的生活,人才也會退避三舍!

    綜上所述,蜀國後期無名將、無人才就不難理解了。

  • 5 # 漢中廣汽豐田陳鵬

    三國這段歷史是相當精彩的,那是一個精彩紛呈的時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例如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張遼威震逍遙津,張飛長板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等給我們展現了這個時代的特殊魅力。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可是三國後期名將除了姜維卻很少,被人記住的也不多,蜀國這種情況尤其嚴重,有一句很出名的話能反應當時的情況,“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廖化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將領)

    那麼蜀國後期除了姜維,再無名將呢。究竟為何如此,我認為有兩點

    前期將領光環太強

    蜀國後期事實上也是有名將的,如馬忠,王平等。只不過他們沒有那種一戰而天下知的事件所以鮮為人知,缺少宣傳,三國初期以及中期,將領本身能力很強和後代文人騷客以及老百姓的宣傳,他們給人以刻板印象根深蒂固,比如關羽,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打的曹操差點遷都。任何一件事拿出來都能讓讀者很快記住他。

    益州內部矛盾

    劉備帶入益州的荊州集團和本土益州勢力的水火不容,矛盾百出,先主死後諸葛亮把持朝政11年,事必躬親,重用他們荊州集團的老人,而對於益州名士很多都不被重用。而且益州名士心裡有一種家國被搶的感覺,也不願意為劉備的帝國服務名士都是敬而遠之。

    劉禪太弱

    劉禪自己太弱,親小人而遠賢臣,打壓忠臣,能臣,沒有劉備那種高瞻遠矚。劉備多牛從拔魏延於行武的那種魄力就夠劉禪學一輩子了。

    綜上所述蜀國後期無大將,只是他們國家領導人自己造成的。有志之士敬而遠之,最終造成了這種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郎逸這車怎麼樣,家用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