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鬧鈴不響了

    張先,字子野,天聖八年進士,詞與柳永齊名。《古今詩話》雲:“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此餘生平所詩意也。’”

      張先愛影之深,竟至於此。其實又何止三影?他如“隔牆送過鞦韆影”,“無數楊花過無影”等均屬其名句。

      對這位很愛用“影”字,或曰愛描寫朦朧景色的宋代作家進行評論,決非易事。歷來圍繞張詞之爭,或褒或貶,各執一端。《宋四家詞選序論》謂“子野清出處,生脆處,味極雋永。只是偏才,無大起落。”《詞潔》雲:“子野雅淡處,便疑是後來姜堯章出藍之功。”甚至就同一論題,從同一角度,觀點也針鋒相對。《姑溪題跋》謂“子野韻不足而情有餘”《詩人玉屑引》稱“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究竟孰是孰非,或是中含非,非中有是,都不能簡單結論。近代詞論最精闢之大學問家王國維,對眾多詞作者皆不乏細緻中肯之評述,而於子野,似有意迴避之。惟一句短語:“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間詞話》)

      我以為全面理解和正確估價其作品,應把握以下三點:

      一、情境幽眇,景色朦朧。大凡詩詞,主觀抒情者多,客觀狀物者少,子野詞作多屬後者。王國維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請看張先《木蘭花》: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可謂純客觀描寫之典型,其中無一字直抒胸懷。再看其《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後者雖不如《木蘭花》那樣典型,依然未出此類。客觀描寫,以物觀物,題材有大小,環境可寬窄,不能以此而分優劣。優劣之分在於真假雅俗,精粗厚薄。子野詞具明顯士大夫典雅氣質和蘊籍風格。而情境幽眇,景色朦朧又是此種氣質風格之特產和獨創。無論動態描寫如“吳兒競”、“遊女並”,抑或靜態刻畫如“遙山暝”、“池院靜”,均極其淡雅精細。“三影”也好,四影五影也罷,都不外如隱如現,若暗若明。比子野為作曲家,小調旋律便是其曲目;比子野為繪畫師,冷色風景則是其專長。

      二、承蘊籍之格,起敷暢之風。晚唐五代詞,題材多系男女閨情幽怨。花前月下,纏綿悱惻,形成婉約含蓄風韻。溫、韋、馮、晏屬此派出色代表。子野承前蘊籍之格,更添一層清輝淡色,又加幾分幽情深致。使長短句這株文學奇葩於傳統之土壤上透出了新香。不僅以子野詞比較溫、韋之作可證,從子野自身作品細微之差別也可窺見其演變趨勢。若謂《木蘭花》仍以客觀描寫為主,則其《一叢花》應屬主觀抒情之作。

      一叢花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踨?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攏。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起首二句,已顯敷暢之勢,至於“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更是出語不隔,舒展自如,與後來秦、柳、蘇、辛遙相呼應。此所謂“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也。(《白雨齋詞話》)因此可謂子野詞承前啟後,為一重大轉折,是一關鍵過渡。處於婉約含蓄與豪放舒展之間。

      三、格高而氣顯不足,調雅而情嫌不濃。如上所述,子野之作既屬詞風演變交替中產物,有其長處,也有其短缺。即以《木蘭花》而論,準確精細,誠不可多得,然而過於精細,易引人注目,難動人心神。描寫動態之前二句“競”“並”雖佳,畢竟顯得生冷。我們欣賞其格調之高雅,卻未免遺憾其氣勢不足,情緒不濃。儘管《一叢花》較其他幾首別開敷暢之風,然於子野詞作中尚非主流。

      總而言之,張先詞有其獨到之處,有其轉折之功,亦有其自身之瑕,當然是美玉微瑕。

  • 2 # 選擇性失憶q4

    張先,字子野,天聖八年進士,詞與柳永齊名。《古今詩話》雲:“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此餘生平所詩意也。’”

      張先愛影之深,竟至於此。其實又何止三影?他如“隔牆送過鞦韆影”,“無數楊花過無影”等均屬其名句。

      對這位很愛用“影”字,或曰愛描寫朦朧景色的宋代作家進行評論,決非易事。歷來圍繞張詞之爭,或褒或貶,各執一端。《宋四家詞選序論》謂“子野清出處,生脆處,味極雋永。只是偏才,無大起落。”《詞潔》雲:“子野雅淡處,便疑是後來姜堯章出藍之功。”甚至就同一論題,從同一角度,觀點也針鋒相對。《姑溪題跋》謂“子野韻不足而情有餘”《詩人玉屑引》稱“子野韻高,是耆卿所乏處。”究竟孰是孰非,或是中含非,非中有是,都不能簡單結論。近代詞論最精闢之大學問家王國維,對眾多詞作者皆不乏細緻中肯之評述,而於子野,似有意迴避之。惟一句短語:“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間詞話》)

      我以為全面理解和正確估價其作品,應把握以下三點:

      一、情境幽眇,景色朦朧。大凡詩詞,主觀抒情者多,客觀狀物者少,子野詞作多屬後者。王國維曰:“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請看張先《木蘭花》: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可謂純客觀描寫之典型,其中無一字直抒胸懷。再看其《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

      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

      明日落紅應滿徑。

      後者雖不如《木蘭花》那樣典型,依然未出此類。客觀描寫,以物觀物,題材有大小,環境可寬窄,不能以此而分優劣。優劣之分在於真假雅俗,精粗厚薄。子野詞具明顯士大夫典雅氣質和蘊籍風格。而情境幽眇,景色朦朧又是此種氣質風格之特產和獨創。無論動態描寫如“吳兒競”、“遊女並”,抑或靜態刻畫如“遙山暝”、“池院靜”,均極其淡雅精細。“三影”也好,四影五影也罷,都不外如隱如現,若暗若明。比子野為作曲家,小調旋律便是其曲目;比子野為繪畫師,冷色風景則是其專長。

      二、承蘊籍之格,起敷暢之風。晚唐五代詞,題材多系男女閨情幽怨。花前月下,纏綿悱惻,形成婉約含蓄風韻。溫、韋、馮、晏屬此派出色代表。子野承前蘊籍之格,更添一層清輝淡色,又加幾分幽情深致。使長短句這株文學奇葩於傳統之土壤上透出了新香。不僅以子野詞比較溫、韋之作可證,從子野自身作品細微之差別也可窺見其演變趨勢。若謂《木蘭花》仍以客觀描寫為主,則其《一叢花》應屬主觀抒情之作。

      一叢花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踨?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攏。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起首二句,已顯敷暢之勢,至於“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更是出語不隔,舒展自如,與後來秦、柳、蘇、辛遙相呼應。此所謂“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也。(《白雨齋詞話》)因此可謂子野詞承前啟後,為一重大轉折,是一關鍵過渡。處於婉約含蓄與豪放舒展之間。

      三、格高而氣顯不足,調雅而情嫌不濃。如上所述,子野之作既屬詞風演變交替中產物,有其長處,也有其短缺。即以《木蘭花》而論,準確精細,誠不可多得,然而過於精細,易引人注目,難動人心神。描寫動態之前二句“競”“並”雖佳,畢竟顯得生冷。我們欣賞其格調之高雅,卻未免遺憾其氣勢不足,情緒不濃。儘管《一叢花》較其他幾首別開敷暢之風,然於子野詞作中尚非主流。

      總而言之,張先詞有其獨到之處,有其轉折之功,亦有其自身之瑕,當然是美玉微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系列遊戲:戰神一共有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