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之策

    我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披著一塊毯子,四處瞎溜達。那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帥。

    Δ沒有找到原圖,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之所以有如此做法,一是因為看到電視劇中的古代將領,皆是如此打扮。二是因為受港臺劇的影響,穿衣服從來不穿袖子。

    但是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所展現出來的披風,並不能完全還原古代事實。古代作戰將領確實會有披風,但是通常比電視劇中的厚多了。

    他所流行的披風,包括長、短、連帽三種。長披風就是電視劇中常見將領所穿,短披風在民國電視劇中表現的比較多。至於連帽披風,我腦中都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所戴帽子。

    古代將領之所以會有長披風,主要是用來保暖。因為古代所戴盔甲,皆是鐵器打造,穿在身上再加上風一吹,冰冷刺骨。厚厚的披風,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暖作用。

    只有將領怕冷,難道士兵就不怕嗎?其實披風只是起到一定保暖作用,主要作用還是用來辨認。古代將領作為軍隊的核心,萬不可出現丁點差錯。

    長長的披風在軍隊中一眼就可認出,打起仗來不僅可以振奮人心,而且也讓士兵更好的保護自己。如此一來敵人也不都看清楚了嗎?

    沒關係,因為真正上場作戰時,是很少穿戴披風的。之前也說過披風很厚,作戰起來反而成了累贅。但是在不知不覺中,披風還展現了“帥”的作用,可以烘托將領的氣勢。

    其實到了民國時期,軍隊中仍然流行穿戴“披風”。但是稍微有點區別,那時候披風變成了軍大衣。如同港臺電視劇當中,這些人穿衣從來不穿袖子。

  • 2 # 夏目歷史君

    當然不止,將軍戴披風可以說是好處多多。

    一、披風是是一種衣服的形制,是用來披用的外衣,大多是對襟,然後頸部繫帶。

    披風種類並不是單一的,它也是有挺多種類的,最常見的差別就是厚薄之分了。

    二、厚披風最常見的功能就是“禦寒保暖”,將領在外行軍打仗,多為邊塞之地,天氣惡劣,這個時候能有個厚點的披風禦寒多好噢!手凍僵時,還可以用來捂捂手,畢竟要是上戰場的時候手麻木了,拿不動刀了,那就很難受了!而且有個厚點的披風,還有擋箭的功能,也是不錯的。

    將軍的披風一般有很多,但最常見將軍們批的的應該是薄披風。因為將軍戴披風更多是顯示他的地位、身份,反正沒見過普通小兵戴過披風。在作戰中,將軍穿披風的往往更容易被士兵認出,從而方便指揮作戰。當然如果在作戰中受了傷,也可以方便用披風先包紮傷口,所以有些時候披風是能救命的。

    三、披風最常見的應該是黑和紅吧!用黑的原因是因為軍隊士兵大多數軍服都是以黑為主,如果披風用黑的話,遠處不易看出誰是將領。若是用其他顏色的話,太過於與眾不同,敵人一看到就用箭直接射你了。

    當然用紅也不少,紅更顯眼,但有時候還是要用。將領帶紅色的披風能夠更顯自身英姿,更顯地位,還能鼓舞士兵鬥志,畢竟士兵見紅色也能更有激情。當然紅色的披風還有個好處就是受了傷,若用紅色披風包紮蓋住,不易發現流血,能夠給自己心理暗示“傷的不重”,也能不讓士兵們看到傷的不重的自己,不影響軍心。

    披風當然也有帥的作用,超人、雷神這些牛逼人物若不披披風,我覺得個人形象也會降分不少的。

  • 3 # 七追風

    又酷又帥的披風,又是一個被影視劇創造出來的世紀大謊言,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古代將軍身後會有披風。

    首先,我不是說披風不存在。披風大概流行於明清之際,和咱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不同。真實的披風是有袖子的,直領且兩邊開叉的寬大衣服。

    (《舜水朱氏談綺》中的披風)

    另外還一種“斗篷”,樣式上更像是影視劇中的披風。不過就算是這樣的斗篷,我們能看到的形象也是清朝才出現的。

    (慈禧身穿斗篷)

    真正的古代將軍,是不會穿著飄來飄去的披風或者斗篷的。

    實際上,為了保暖或者是降低鎧甲反光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在甲冑之外再穿一件“袍服”。這個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也知道,在戰場上弄一件披風,看起來很閃眼,但也成了敵軍的主要攻擊目標了。真要是騎馬打仗,剛剛衝出敵軍圍堵,人家一反手抓住了你飄來飄去的大紅色的披風——回來吧您嘞!

    然後上去一頓亂刀,死的多冤啊!

    (明代禁軍甲冑)

    至於說保暖作用,更為方便的袍服可以,裡面多穿件厚衣服也可以,弄一件風一吹就飄起來的披風,實在起不到啥保暖作用。

    那為什麼現在滿螢幕都是披風呢?

    (唐代甲冑)

    藝術加工,近現代結合舞臺服裝和西方斗篷形象,認為武將加上披風會更帥。大家抄來抄去,也就默認了古代將軍都有披風。

  • 4 # 三國逐鹿
    古代將軍的披風有什麼作用?

    在古代,尤其是三國時期,每位將軍身後都會有一件精美的披風,將軍們穿著披風征戰沙場更顯威武。在關羽逃離曹操追尋劉備時,曹操為了給關羽獻殷勤,追上他賜給他一件披風,說是怕路上凍著。披風如此受歡迎,究竟有什麼重要作用呢?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什麼是披風。披風是披在後背的外衣,有的披風有長袖,有的沒有,三國中的披風大多沒有長袖,頸部繫帶子,大多都是直領對襟,既可以在戶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在歷朝歷代,披風都是很受歡迎的服飾。披風區別於斗篷,斗篷只可在戶外穿戴,長披風(又稱斗篷)要到腰部以下,短披風一般在腰部以上,近現代常把斗篷誤稱為披風,古代披風多為男人穿戴,到了近現代,尤其是當代,女性穿短披風的多,走路的時候一般都用雙手交叉抓住衣襟,用來顯示氣派和風度。

    披風的分類:

    其一:長披風,長度在腰部以下的,長度到達地面的又稱大斗篷

    其二短披風:長度在腰部以上,大多都是女性披在肩部的,又稱小披風或者披肩。

    其三連帽披風:帽子與披風連在一起,又稱連帽斗篷。

    明代王圻的《三才圖會》雲:

    “背子,即今之披風也。”換言之,明清時代的披風,就是宋時的背子。

    《紅樓夢·第六回》中見劉姥姥的那次:

    “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秋板貂鼠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粉光脂豔,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其次分析披風的作用。

    其一披風可以為將軍們遮風擋雨,高冷地區還可以禦寒。將軍們征戰沙場,風雨無阻,無論天氣如何,白天晚上,軍令不可違,都要執行命令,披風也就成了很好的遮風擋雨的工具,軍隊修正的時候,披風還可以蓋在身上,防風防沙。尤其是露宿野外的氣候,晚上蓋一件披風,可以安穩的睡上一覺,預防感冒。如果是高寒天氣作戰,還有厚披風,可以防風禦寒,比如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劉關張都穿了厚厚的披風,用來抵禦嚴寒。

    其二披風也可以顯示將軍們英明神武的形象,凸顯個人身份。將軍們的披風更是自己身份的標誌,作戰時穿戴正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軍銜,這樣可以讓將軍們更為顯眼,英勇彪悍,讓自己的部隊知道誰是領導,能更好的辨認主帥的位置,鼓舞士氣,統一指揮,讓士兵們明確作戰方向,這樣可以讓軍隊更有凝聚力、戰鬥力,如曹操割須棄袍的故事,就是讓敵人認不出自己,秦國的白起,楚漢時期的韓信等等,都是依靠披風指揮作戰。

    其三穿戴披風是將軍們榮譽的標誌,戰場上也可以自救。穿戴披風不但英勇帥氣,最主要的是一種榮譽,只有能征善戰的將軍才會佩戴披風,尤其是主人賞賜的披風,更是榮譽的象徵。在場上刀槍無眼,難免會傷到自己,這時候披風還可以用來抱扎傷口,用於自救,起到止血防止發炎的作用。趙雲長坂坡大戰時,七進七出,身上白色披風很是搶眼,後來正是利用這件披風,把阿斗系在胸間,才化險為夷。

    古代披風如此重要,你是如何看待它的?

  • 5 # 看點兒歷史

    披風上身,頓時感覺身份立馬上一個檔次。但是這個東西作為戰場將領的標配,卻是大有用處的。總結來說有如下用處吧。

    身份的象徵,一般披風都是大人物才可以享有的一種特殊待遇。

    防風擋沙,禦寒保暖,由於行軍的時候,將領往往都是獨自一人出行。白天可以用來遮擋風沙,晚上可以用來當鋪蓋使用。

    但是最終來說,披風作為一種身份象徵的意義更重一些吧。

  • 6 # 優己

    穿披風當然不是為了威風!穿著戰袍打仗的還會礙手腳,一般打仗的時候都會先把披風脫掉,再衝鋒打仗。用這披風主要是有兩個用途,一是防冷防熱,二是為了擋沙子!

    古代將軍是穿鎧甲的,穿了鎧甲以後這些都是鐵。這玩意兒不僅重,還會吸熱吸冷。夏天的時候的,太陽曬鐵甲上熱得半死,很快就變成太陽能飯鍋了;冬天的時候冷得半死,根本就是鐵冰棒。所以,古代人就在戰甲外面披個披風,為的是遮陽擋風。夏天避暑,冬天防寒。

    其次,由於當時的鎧甲採用的是鎖甲,這種甲之間要透過很多細線穿起來,古代行軍打仗都是塵土,這使得戰甲很容易發髒,造成鏽噬。因此,用披風擋著可以防塵。主要是為了不生鏽。

    因此,披風是為了給盔甲穿衣服。而交戰的時候,為了不礙手礙腳,都會先脫了披風。比如,虎牢關之戰,呂布就是在陣前脫披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耶溪泛舟,孟浩然,作者透過寫耶溪泛舟抒發了怎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