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81015848558

    “慎獨”是中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 《禮記·大學》和《禮記《大學》中的慎獨   《大學》第一次出現慎獨一詞: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譯文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如同厭惡汙穢的氣味那樣(不要欺騙自己),就如同喜愛美麗的女子那樣(不要欺騙自己),這就叫做讓自己對自己滿意。所以君子(為了讓自己對自己滿意)就一定會獨自面對自己的內心。 註解   1、“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是解釋前一句話的“毋自欺也”;2、慎獨,在這裡約等於捫心自問。如聶文濤部落格:“孔子說的仁道,那是講給君子的。而我,曾經放棄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機會,因此不能再談什麼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價值。換句話說,面對這些孩子,我能否捫心自問:我還是一個人嗎?”。   《大學》第二次出現慎獨一詞:   【原文】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獨也。   【譯文】 那些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閒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那些有道德修養的人,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內心),(自欺的結果只能是底氣不足),那麼(自欺)還有什麼用嗎?這就叫做內心的真誠會直達外表,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   【註解】1、“人之視己”,這裡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每個人。每個人看自己的時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見其肺肝然”。2、這裡講的是慎獨與真誠。   【原文】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譯文】   曾子說:“十隻眼睛看著,十隻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道理 】   做人要發自內心的誠實,不能有半點虛偽,因為"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編輯本段]《中庸》中的慎獨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範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註解   1、道,是用來駕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聞”的“其”也是這個意思。3、“莫見乎隱”的主語是君子的特徵,這種特徵應該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獨”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獨”是要嚴肅的面對自我。   君子,不是擔心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縱自己,不是這樣的。做一個坦蕩的君子,不需要別人來約束自己。君子要捫心自問:看自己像個君子嗎?這是慎獨。聶文濤說:慎獨不是怕丟人,而是怕喪失人格。 [編輯本段]傳統解釋   這一解釋是社會上廣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為世人接受的解釋。   朱子解釋《大學》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說:“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於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於此以審其幾焉”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劉少奇對慎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一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時,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壞事,能否做到“慎獨”, 以及堅持“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人們是否堅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作為自我修身方法,不僅在古代的道德實踐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且對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仍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曾國藩總結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四條,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 [編輯本段]較新的解釋   這一解釋是一些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哲學、儒學的學者所持的意見。所謂“慎獨”或“慎其獨”,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從功夫論說,“慎獨”就是面對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對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覺。從消極的角度說,“慎獨”是一個防止和約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現的過程;從積極的角度說,“慎獨”則是一個保持和守護“自我”道德本性的過程。   清人主張釋“慎獨”的“慎”為“誠”,相應地有人就把“獨”解釋為“身”, 如陳碩甫說:“《中庸》言慎獨,即是誠身。”(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   慎獨的解釋:   《五行》篇的“說”,從喪服制度與內心悲哀的關係,解釋《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詩句說:“能差池其羽然後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絰。不在衰絰也,然後能至哀。夫喪,正絰修領而哀殺矣,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另外還有“舍其體而獨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的說法。明確地把“心”界定為“獨”,或者以“心”為“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   明儒中,則有:   劉宗周:“聖賢千言萬語說本體說工夫,總不離慎獨二字,獨即天命之性所藏精處,而慎獨即儘性之學。”(《劉子全書》卷五《聖學宗要??陽明王子》)   “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劉子全書》卷八《中庸首章說》)   “慎獨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時隨處體認去,使得全體熒然,與天地合德。”(《劉子全書》卷六《證學雜解》)   慎的解釋:   《左傳》:“慎守其一”   《周書》:“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   上博簡《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聞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韓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亂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凡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謹堅固,審悉無私”   從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看法:一是“慎”與“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釋為“持守”(或者“專注”);二是“慎”與“固”和“堅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據文句的意思,“慎”可釋為“守”;四是“慎”關注的都是人的“內心”和“內在性”。根據這幾點,“慎獨”的“慎”完全可以從“保持”、“敬重”、“敬持”、“專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義上加以界定,這應該正是“慎獨”之“慎”的確切意義。 [編輯本段]關於“慎獨”的事例   據《後漢書·楊震傳》《楊震暮夜卻金》記載: 原文:   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we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譯文:   楊震四次調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到郡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時,過去他曾推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縣令。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給楊震 。楊震說:“我瞭解你,你不瞭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這麼晚了,沒有人能知道這件事。”楊震說:“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楊震暮夜卻金》講述了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靜之時,在沒有第三者知道的情況下,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堅決拒收重金,並且錚錚鐵言,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獨”的精神可嘉,堪稱歷代師表。故事雖小,其教育意義卻不小。一個人,從小到大,為民為官,白天黑夜,有人無人,都能嚴以律己,不貪不佔,拒禮拒賄,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規範,有口皆碑,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感悟楊震的話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學習做一個高尚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RX5 PLUS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