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的問題錯漏百出:
1、秦始皇死後,掌控大權的是李斯,趙高只是一個掌管印章的小官,有什麼能力掌控朝政?
2、秦始皇的兒子被殺,是胡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避免自己的兄弟和自己爭位而把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姐妹都給殺了,雖然建議是趙高提出的,但決策權是在胡亥手裡。李世民殺李建成、雍正殺兄弟等等,和胡亥殺兄弟都是一樣的保皇帝位置行為,是生存問題,不是是非問題。
3、誰能滅秦始皇三族?答案只有一個:項羽。這和趙高何干!別張冠李戴。胡亥只是殺十幾個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那些對他沒有威脅的嬴氏公室依然還存在,否則怎麼會有子嬰的存在。
子嬰投降劉邦後,整個嬴氏公室都存在。項羽入關後,屠戮包括嬴姓公室在內的咸陽城,然後火燒咸陽。不說項羽將這個咸陽城的人全部殺死,至少也殺一半。
4、胡亥是秦始皇死前制定的合法繼承人。史記中從來沒有明確秦始皇讓扶蘇繼承皇位,只是讓扶蘇離開蒙恬到咸陽參加葬禮。回咸陽就意味著即位,太富有想象力了吧?
5、胡亥即位後,面對李斯以及其他一些支援扶蘇等胡亥兄弟大臣,加上李斯等大臣都是滅六國的功臣,說話的分量比胡亥這個皇帝重得多。勢單力薄的胡亥,選擇提拔趙高、章邯等自己身邊的心腹來配置自己的勢力,有錯嗎?
6、趙高殺胡亥需要聯絡當時的背景:當年7月章邯以20萬大軍和項羽結盟,他趙高對此怎麼應付?9月,趙高和劉邦聯絡,以封王條件招降劉邦。這就是趙高的應對方法。但估計胡亥不同意趙高的招降劉邦並封其為王的條件,導致趙高不得不殺胡亥,然後立子嬰以繼續原定計劃。但子嬰的一刀,斷送了趙高的計劃,也斷送了秦國。
假如趙構成功招降劉邦,以當時秦國有關中和巴蜀的土地,固守和抵抗項羽和章邯的40萬軍難度不大。戰國時期秦國又不是沒有對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因此說,趙構招降劉邦,以劉邦守函谷關抵抗項羽、章邯不成問題。
1、地理。秦國在戰國時期以函谷關抵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這是歷史和地理的優勢;
2、軍糧。關中沒有經歷戰火,能夠提供大量的糧食。山東地區到處戰爭,糧食供應非常緊張。項羽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糧食了,才同意和章邯約盟的。章邯雖然有糧食,但原本能夠供應20萬軍2、3個月的軍糧,如今又增加20萬項羽軍,合計40萬軍的糧食,糧食只能支援到1到1個半月。到這1到1個半月,也需要算回程路上的糧食,因為回去的路上肯定沒有糧食可以搶的。
最後扣除回程所需的糧食,估算項羽和章邯40萬大軍最多能夠攻打函谷關一個月。這是最長時間。但從劉邦和項羽對抗五年的成績來看,劉邦抵抗項羽一個月根本就不成問題。從蕭何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的西漢模式,變成趙高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沒有絲毫本質的改變。
3、軍心。雖然說章邯有20萬大軍,但這20萬都是關中秦人,讓他們攻打自己家鄉,他們能答應嗎?一旦被劉邦在函谷關一檔,這20萬人基本上軍心已經散了。項羽就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一,讓這20萬大軍自己走;二,和這20萬人作戰,面臨著劉邦夾擊的風險。項羽想要新安坑殺,在攻打函谷關的形勢下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結論,在秦國滅亡的責任上,趙高並不是最大的責任人。章邯以20萬秦國主力投靠項羽,這才是對秦國滅亡的最大責任。一夜之間失去20萬部隊,哪個國家可以支撐下去?沒有了20萬人,才給了劉邦輕鬆入關的可能,也才是為什麼秦華人不復國的根本性原因。
題主的問題錯漏百出:
1、秦始皇死後,掌控大權的是李斯,趙高只是一個掌管印章的小官,有什麼能力掌控朝政?
2、秦始皇的兒子被殺,是胡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避免自己的兄弟和自己爭位而把對自己有威脅的兄弟姐妹都給殺了,雖然建議是趙高提出的,但決策權是在胡亥手裡。李世民殺李建成、雍正殺兄弟等等,和胡亥殺兄弟都是一樣的保皇帝位置行為,是生存問題,不是是非問題。
3、誰能滅秦始皇三族?答案只有一個:項羽。這和趙高何干!別張冠李戴。胡亥只是殺十幾個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那些對他沒有威脅的嬴氏公室依然還存在,否則怎麼會有子嬰的存在。
子嬰投降劉邦後,整個嬴氏公室都存在。項羽入關後,屠戮包括嬴姓公室在內的咸陽城,然後火燒咸陽。不說項羽將這個咸陽城的人全部殺死,至少也殺一半。
4、胡亥是秦始皇死前制定的合法繼承人。史記中從來沒有明確秦始皇讓扶蘇繼承皇位,只是讓扶蘇離開蒙恬到咸陽參加葬禮。回咸陽就意味著即位,太富有想象力了吧?
5、胡亥即位後,面對李斯以及其他一些支援扶蘇等胡亥兄弟大臣,加上李斯等大臣都是滅六國的功臣,說話的分量比胡亥這個皇帝重得多。勢單力薄的胡亥,選擇提拔趙高、章邯等自己身邊的心腹來配置自己的勢力,有錯嗎?
6、趙高殺胡亥需要聯絡當時的背景:當年7月章邯以20萬大軍和項羽結盟,他趙高對此怎麼應付?9月,趙高和劉邦聯絡,以封王條件招降劉邦。這就是趙高的應對方法。但估計胡亥不同意趙高的招降劉邦並封其為王的條件,導致趙高不得不殺胡亥,然後立子嬰以繼續原定計劃。但子嬰的一刀,斷送了趙高的計劃,也斷送了秦國。
假如趙構成功招降劉邦,以當時秦國有關中和巴蜀的土地,固守和抵抗項羽和章邯的40萬軍難度不大。戰國時期秦國又不是沒有對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因此說,趙構招降劉邦,以劉邦守函谷關抵抗項羽、章邯不成問題。
決定趙高這個計劃能夠成功的有兩個因素:1、地理。秦國在戰國時期以函谷關抵抗六國合縱的成功經驗,這是歷史和地理的優勢;
2、軍糧。關中沒有經歷戰火,能夠提供大量的糧食。山東地區到處戰爭,糧食供應非常緊張。項羽就是因為自己沒有糧食了,才同意和章邯約盟的。章邯雖然有糧食,但原本能夠供應20萬軍2、3個月的軍糧,如今又增加20萬項羽軍,合計40萬軍的糧食,糧食只能支援到1到1個半月。到這1到1個半月,也需要算回程路上的糧食,因為回去的路上肯定沒有糧食可以搶的。
最後扣除回程所需的糧食,估算項羽和章邯40萬大軍最多能夠攻打函谷關一個月。這是最長時間。但從劉邦和項羽對抗五年的成績來看,劉邦抵抗項羽一個月根本就不成問題。從蕭何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的西漢模式,變成趙高治理關中+劉邦對抗項羽,沒有絲毫本質的改變。
3、軍心。雖然說章邯有20萬大軍,但這20萬都是關中秦人,讓他們攻打自己家鄉,他們能答應嗎?一旦被劉邦在函谷關一檔,這20萬人基本上軍心已經散了。項羽就不得不面臨兩個選擇:一,讓這20萬大軍自己走;二,和這20萬人作戰,面臨著劉邦夾擊的風險。項羽想要新安坑殺,在攻打函谷關的形勢下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結論,在秦國滅亡的責任上,趙高並不是最大的責任人。章邯以20萬秦國主力投靠項羽,這才是對秦國滅亡的最大責任。一夜之間失去20萬部隊,哪個國家可以支撐下去?沒有了20萬人,才給了劉邦輕鬆入關的可能,也才是為什麼秦華人不復國的根本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