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壽則辱”,語出《莊子》。意思是說,人生過於長壽,由於種種原因,難免蒙受屈辱,失去人生尊嚴,人生長壽實在是一種痛苦。  人們為什麼會說“壽則辱”或“多壽則辱”呢?”“壽則辱”的原因很多,表現的型別也很多。有些屬於生不逢時,例如張中行先生就講過,梅蘭芳、程硯秋去世早,晚年就不存在“辱”,傅雷、老舍,因為壽稍長,趕上那場史無前例的所謂文化大革命,則遭受抄家、批鬥之辱。想不再辱,只能自殺。這當然屬於非常態。  而更多的蒙受屈辱,失去尊嚴,則是屬於人生的自然現象。人到了老年,失去了工作能力,脫離了現實社會,有的甚至因年老體弱,喪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因而自己會為之感到多餘、無用,為之焦慮、悲哀。有的長壽老人又無經濟積蓄,沒有留下“上路錢”,衣食住行都需仰人鼻息,看人臉色,這無疑是一種屈辱,是一種悲哀。在受累者一方看來,長壽者則被視之為 “老不死的”一類,是當為長壽的屈辱。中國古戲曲裡就有長壽老人騎牆頭的諷刺劇。因長壽而需兒女照顧的老人,被兒女們送上牆頭東推西搡,誰也不想照顧。這自然是兒女們的不孝,更是長壽老人們的屈辱。這類現象,在今天似乎亦不乏見。自然多數人的“辱”則來自於年老體衰和疾病纏身,生活無法自理,對活著失去信心。這是人生的規律,恐怕誰也難以避免和逃脫。而且越是長壽越是這樣。  沒錢看病且不說,就算是有錢看得起病,看病、住院的過程,對於多數老年人,恐怕都是畏途。難以讓老年人有長壽者的尊嚴感。我們這個社會是典型的“級別”社會和官本位社會,在醫院看來,你就是再高齡再體弱再需要照顧,而你沒有相當的級別,那你就是個普通病人,你就得飽嘗醫院的冰冷待遇。醫院的上賓是有級別,或者有背景,有關係的。舉個例子來說吧,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因病去醫院就診,就曾“一上午”被扔在醫院“冰冷的大廳裡”。所以張中行先生說:這幾年我常去醫院,深有體會,難免有“辱”的感覺。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王瑤先生病重,因級別不夠不能住進高幹病房,幾個研究生跑上跑下毫無用處,最後在走廊裡躺了一夜。王瑤先生甚至後悔不該走上學術之路,因為如果從政,以他的“革命資歷”,無疑當是高幹了,也就會被視為上賓。 “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生前捐給國家的文物足可建一所大醫院,然而當他病重時照樣躺在醫院的走廊裡,住不進病房。  其實,就是許多得到“上賓”待遇的人,也未必就不“辱”。大名鼎鼎的周揚先生,晚年成為植物人,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好幾年,連他的夫人蘇靈揚女士也是過好幾個月才去看他一眼,直到1989年7月31日悲慘地離開人世。“上賓”似乎也失去了尊嚴。巴金作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錢鍾書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自然當屬高幹級別了,最後醫療條件無疑甚好,無奈醫生也是迴天無術,無非讓他們滿身插著管子多活幾天,這實在也算不上不是一種有尊嚴的生活。這種做法作為當事人自然也未必情願,無疑是另一種“辱”。巴金躺在病床上十多年,終於撐到了一百零一歲,然而這樣的活著,簡直就是活受罪,更談不上什麼人的尊嚴。至於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雖然也高壽到98歲,然而最後幾年,他簡直就成了一個政治花瓶,不得不時時回答無聊記者們提出的無聊問題,而且還因為遺產,父子關係鬧得滿城風雨,他的收藏也被秘書、門人們所“收藏”。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辱”嗎?  人活著,一定得活得有意義,有價值,能自理,有尊嚴。倘若活得連自己都失去了信心,都覺得沒有多大意義,那就真的該告別人生,那就真的該走了。何須固守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老觀念,強留於人世。其實,人活得年歲越多,吃的苦頭越多、受的罪也就越多。著名理論家胡繩先生在1999年3月11日致吳江的一封信中曾經寫道:“已到八十多歲了,總是賴在這個世界上不走也沒有道理。”可以說是一種關於人的生死問題的達觀態度。著名作家丁玲先生,晚年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渾身插滿各種各樣的管子,她實在想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此時她已無能為力,只能感慨地說:看來,人要死還真是不容易!  在中國的民間,向來有把高壽老人去世稱作為“喜喪”的傳統習俗,還要請戲班子唱幾天大戲,或者放幾場電影,為之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地送行。這在哲學上,無疑也是秉承莊子的“壽則辱”的理念。由此也可見,中國老百姓在人的生死觀念問題上,一向還是非常理智非常超脫非常達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神界危機4.7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