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瑋瑋唐詩宋詞古詩
-
2 # 馬鋼蛋侃歷史
恕我直言,這種假設沒有任何意義,項羽的性格從鴻門宴就能看出一二來,個性強,好面子,自尊心高於一切,帶著殘兵敗將,心裡絕對想一死了之,從差一步當皇帝走到這一步,他不會選擇苟活於世。
即便是逃亡成功,以他的性格也不會捲土重來了,自尊心強的人在經受過挫折的時候最容易在意別人的眼光,所以項羽即便回到楚地也一定會整日與酒為伴,每天醉生夢死,或許會在深夜之際,思念那個垓下朝夕相伴的女人,英雄淚,餘生流,這一生註定一蹶不振了。
-
3 # 執著的放牛娃
項羽是秦朝末年的傑出歷史人物。當時,秦二世胡亥倒行逆施,昏庸無道,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各方諸侯紛紛響應。經過戰爭的洗禮,項羽最終脫穎而出,成為西楚霸王,並主持分封天下諸侯,相當於實際上的皇帝。然而,好景不長,在與劉邦的楚漢相爭中,處於下風,最終在垓下被漢軍重重圍住,拔劍自刎。
我們欽佩於他的勇猛無雙,豪氣干雲,感情專一,於是忍不住想:如果項羽不自殺,能逃走麼?逃走後如果痛定思痛,能打敗劉邦麼?
我的觀點是:逃走沒問題。至於能不能打敗劉邦,要看經歷此事後,他的性格會改變成什麼樣子。
一、逃走,是沒問題的。根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記》中的記載,漢軍在陸地上重重包圍了項羽,卻並未在水路上加以防備。究其原因,一是劉邦部多為騎兵、步兵,沒有水軍,缺少船隻;二是劉邦、韓信估測,以項羽的性格,是絕對不會忍辱負重逃走的。
這樣一來,防守圈就出現了漏洞。如果項羽決定逃走,東山再起,那麼烏江上老者已經划著船在他眼前,逃走還是沒問題的。
二、能不能打敗劉邦,看性格改變程度1.如果性格不變,自暴自棄
渡過烏江後,以項羽的威名,重新召喚幾萬部隊,不是問題。但怕的是,他心灰意冷。十多萬江東子弟,跟隨他出戰,卻最終全軍覆沒,客死異鄉;自己的妻子虞姬,為了自己而揮劍自刎;自己心愛的馬,也沒有了……
更重要的是,自己完全當初不放在眼裡的劉邦,竟然能把自己搞的如此狼狽?劉邦有什麼?打架自己一隻手可以打他三個!這樣的人,能打敗自己,只能說是天意!既然是天意,那再努力也是徒勞!
如果項羽還是這種想法,遲早漢軍會再次發現他,剁了他的腦袋回去邀功。畢竟,項羽一日不死,劉邦不得安寧。
2.如果大起大落後,性格走向反面
人在大起大落後,最難的是總結經驗。如果認識不到位,總結不好,很可能走向反面。《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廢后,再次恢復太子名位後,就走向反面,認為自己當初的失敗原因是太善良,沒主見,不夠心狠手辣,於是殺鄭春華,折磨所有曾支援過皇八子胤禩的官員,最終搞的人怨沸騰,再次被廢。
項羽的心胸,向來算不上寬廣,自認為聰明,聽不進去任何意見。終其一生,能夠始終信任的,也就龍且一人,連亞父范增的話也只能聽進去一部分。
所以,如果其東山再起後,反思的結果是:這世上,誰都不能信任,誰的意見都不要聽,只能相信自己。那麼,必定會倒行逆施,不聽勸阻,妄自尊大。最終,再次失敗,是難免的。
如果其反思的結果是:所有人的意見都要尊重,都要聽。你說的也對,他說的也對。這樣也是走極端。看起來,好像尊重了所有人意見,卻最終變成了沒有主見。而軍隊,沒有統一的意志,猶如一盤散沙。
3.如果痛定思痛,做一方諸侯未嘗不可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也曾自視甚高,卻戰敗於吳王夫差手中。他痛定思痛,臥薪嚐膽,忍辱負重。最終,等到了機會,滅掉了吳國,一雪前恥。
如果項羽能夠放棄自視甚高的毛病,真正冷靜下來反思,學會平等看待劉邦,欣賞對手的優點;學會知人善任,不讓韓信這樣的人才流失,防止悲劇重演;學會民主集中制,既能夠聽取大家的意見,又能夠最終吸取大家意見,統一意見,則做一方諸侯,攪亂風雲,是沒問題的。
至於能不能打敗劉邦,我的觀點是看運氣。垓下之圍後,天下英雄大部分都已歸順劉邦。要想和劉邦對抗,一要鞏固自己的實力,打牢江東的基礎;二要挑撥歸順劉邦的各個諸侯,比如韓信、英布、彭越,爭取三分、四分天下。局勢穩,有利於劉邦。局勢亂,有利於項羽。三要廣納人才,補充兵員,善待百姓。這樣子,隊伍才會不斷壯大。做到了這些所有能做的,剩下的只能看老天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過我想,高洪波能在一片不看好,乃至絕望的情況下,率領國足變不可能為可能,進入世界盃預選賽第二階段小組賽。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親愛的讀者,您說呢?
總結語:項羽如果想逃,肯定沒有問題。但其逃走後,如果性格不變,或者走向反面,則失敗還是必然的。只有痛定思痛,真正找到自己的失敗原因,然後平等看待對手,知人善任,堅持民主集中制,分化對手等,則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4 # 這些歷史要讀
正所謂:“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以項羽的個人能力,要突圍而出,暫時性的逃脫漢軍的追擊,還是能做到的。但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輩子。即便那時他不選擇自刎,而是選擇過江,那他最終還是會被漢軍追上並幹掉的。而所謂的“反過來打敗劉邦”,這可能性幾乎為零!
首先,最主要是當時劉邦一統天下之勢以不可扭轉,項羽已無翻盤的機會。楚漢戰爭,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的戰爭。縱觀楚漢相爭的四年,項羽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主動地位,並且在多次戰爭中,擊敗劉邦。然而,劉邦卻在大戰略上實現了對項羽的逆轉。
自彭城之戰慘敗後,漢軍在軍事上不得不轉攻為守。此後,深知短時間內無法與項羽硬碰硬進行決戰的劉邦,明智的選擇了迂迴戰略。一方面,以自身本部漢軍的弱勢兵力,死死拖住項羽的主力楚軍;而另一方面,則讓韓信率領另一路漢軍北上征戰,先後拿下魏、趙、齊、燕等諸侯。
所以,等到漢軍全面反擊,發起垓下之戰時,天下絕大部分地區都早已落入劉邦之手。除劉邦本部根據地漢中、巴蜀、三秦(雍、塞、翟)外;漢軍勢力還控制了韓信所打下的魏、趙、齊、燕等地;再加上之後陸續倒向漢軍陣營的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大司馬周殷、衡山王吳芮等。所以,垓下之戰前夕,項羽勢力實際上就只剩下西楚和臨江而已。也就是說,當時的劉邦早已完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此外,當時項羽的大後方西楚實際上早已筋疲力盡,並且很多地方也已被漢軍攻下,甚至連項羽大後方的軍政重臣大司馬周殷也都叛楚投漢了。因此,當時留給項羽的家底已經所剩無幾,無力再支撐項羽翻盤。
所以,正如張良和陳平對劉邦所說的:“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其次,性格問題也決定了項羽的失敗。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但項羽的性格顯然不像劉邦。當初遭受彭城之敗,劉邦五十六萬諸侯聯軍被項羽的三萬楚軍打敗,連家眷都被項羽給俘虜了。然而,面對這等慘敗,劉邦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痛定思痛,及時反省自己的錯誤,並在張良、韓信等文武的輔助下,重新調整戰略,最終實現了逆轉。
而反觀項羽卻不是,貴族出身的他自視勇武,從不正視自己的錯誤。哪怕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還是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意,而是不是人為。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項羽對身邊計程車兵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就是項羽的性格缺陷,這實際上已經註定了,即便再給他兵馬、糧草和地盤,他還是會失敗,不會東山再起的。
最後,就是劉邦可不會給項羽這個機會;作為草根英雄的劉邦,他的政治手腕顯然要比項羽強。因此,劉邦可沒有項羽的婦人之仁,他是斷然不會給項羽留下喘息的機會的。即便項羽果真能順利渡江,逃回江東,那麼劉邦還是率軍一鼓作氣,窮追猛打,直到殺到項羽為止。
所以,不管怎樣,項羽都是鐵定會失敗的。於其逃回江東,像喪家犬般繼續被劉邦追殺,最終恥辱的死去,還不如在烏江自刎,死得英雄!
回覆列表
如果不自殺,或者不心灰意冷他是可以要走的,垓下亭長已經準備好船,不過廳長說的一番話讓項羽頓時沒有了逃走的慾望。8000子弟兵無言過江東。這是性格決定的,所以讀歷史以及三國讀的是人的性格決定他的成就。擁兵十萬,完全可以反擊也可以指揮撤退,項羽如果有曹操劉備的那種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是否能東山再起不敢說,但是完全可以稱王。項羽死時才30出頭,而劉邦已經快60了。他逃走後如果反思後有所改變,招賢納士的話可以,如果還是這種性格剛愎自用也難成帝業。項羽有軍事才能,手下有大將,可是無謀士,唯一的范增還讓周平用離間計給弄走了。項羽背後力量不行。劉邦數次失敗可是兵力供給不斷因為有蕭何。另一方面可以說項羽的目標是報仇,秦朝滅亡了突然失去了方向。而劉邦的人生目標就是要稱帝。性格決定了一生的命運,他可以逃走但是他做不了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