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是在採購管理、運營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它是產品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整合管理,以最大化給客戶的價值、最小化供應鏈成本。
其實對於一個不懂供應鏈管理的人而言,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就是把成本降下去,速度做上去,而其可能的問題一般都是透過庫存來反映。然而,事實上供應鏈管理就像是盲人摸象,不同背景的人會對其有不同的理解。
這裡主要說說與採購相關的供應鏈管理。其實對很多采購人員而言,供應鏈管理就是採購和供應商管理,即確保供應商按時、保質、保量提供價格合理的產品或服務。
在實際操作中,供應鏈管理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採購/供應管理(尋源),生產運營管理(加工),物流管理(交付)。而這三大部分都是由“計劃”驅動,所以計劃是供應鏈的引擎,它處於採購、運營、物流之上。
採購/供應管理(尋源)
側重於供應商管理,使供應商成為公司的有機延伸。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採購處於公司內外的結合點,是管理供應鏈的理想選擇。採購對內管理需求(比如新產品尋源)、對外管理供應商(比如供應商選擇和績效管理),透過理順需求來理順供應。
生產運營管理(加工)
力求以最有效地方式完成產品、服務的增值過程。運營管理都是一些瑣碎繁雜的事,但是正因為它瑣碎繁雜,微不足道,幹一遍沒什麼難,但是難就難在千遍萬遍不走樣。只有從日常運營的瑣碎繁雜事中上升到流程、系統的實質問題並改進,運營管理者才能脫穎而出。
物流管理(交付)
力求以最經濟、迅捷的方式把貨物從A點流動到B點。物流管理的物件是產品、服務、資訊的流動與儲藏,即把產品從A搬到B,並處理過程中的服務和資訊。此外,它不但管理產品、服務、資訊的正向流動(供應商到顧客),也管理其反向流動(顧客到供應商——售後)。
什麼是供應鏈
什麼是供應鏈呢?根據《物流術語》(GB/T18354—2006)國家標準,
“供應鏈,即生產及流透過程中,為了將產品或服務交付給終端使用者,由上游與下游企業共同建立的需求鏈狀網路。”
在2017年10月13日由國務院釋出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將供應鏈定義為:
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通俗地講,鐵礦石、煤炭從礦場挖出來後,經過加工、運輸、貿易一系列活動轉移到了鋼鐵廠,鋼鐵廠以鐵礦砂、焦炭等為原料生產出鋼鐵,鋼鐵再經過一系列加工、運輸、貿易轉移到了家電廠,家電廠以鋼鐵、塑膠、玻璃及其他各種原材料生產出家電,家電再經過一系列運輸、貿易轉移到了消費者手上。這就是產品供應鏈,產品由上游供應商經過生產加工、運輸倉儲、貿易等多種活動層層流轉下游。
產品在供應鏈上流動的過程中,向前連結的是上游供應商、上游供應商的供應商......向後連結的是下游客戶及下游客戶的客戶,環環相扣。而鋼鐵不僅會賣給家電廠,也會賣給汽車廠,汽車供應鏈與家電供應鏈交織,即多條供應鏈會交織在一起形成鏈狀網路。要注意的是,供應鏈流轉的不僅僅是產品/實物,還有如供求資訊等各類資訊的流動以及資金的流動(產品都要用錢來換),
所以供應鏈既是產品鏈,也是資訊鏈和資金鍊。
除了產品的供應鏈,服務業也有供應鏈,例如物流行業,貨主向無車承運人平臺下單購買運輸服務,無車承運人平臺向車隊或者個體車主購買運輸服務,車隊或車主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服務、向維修廠購買維修保養服務,這個鏈條就是服務供應鏈。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定義呢?根據《物流術語》(GB/T18354—2006)國家標準,
供應鏈管理,即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
通俗地講,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的資訊流、產品流、資金流、商流(即交易物件)的管理,是對企業的計劃、採購、製造、交付、回收等活動的管理(即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並且供應鏈管理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更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物流與商業活動的管理。(出自丁俊發《供應鏈理論前沿》)
供應鏈管理具體包括什麼呢?參考CSCMP(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一目瞭然:
(CSCMP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結構)
《CSCMP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
1.計劃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1.1供應鏈計劃流程
1.2供給/需求協同
1.3庫存管理
1.4庫存計劃
2.採購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2.1戰略採購
2.2供應商管理
2.3採購
2.4進向物料管理
3.製造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3.1產品工藝
3.2夥伴關係和合作
3.3產品或服務定製
3.4製造流程
3.5製造基礎架構
3.6支援流程
4.交付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4.1訂單管理
4.2倉儲/執行
4.3定製化/延遲
4.4交付設施
4.5運輸
4.6電子商務交付
4.7管理客戶/客戶夥伴關係
4.8售後技術支援
4.9客戶資料管理
5.執行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5.1戰略和領導
5.2競爭力標杆
5.3產品/服務創新
5.4產品/服務資料管理
5.5流程存在和控制
5.6測量、技術、商務管理、質量三、流程標準的運用
1.方法論和工具箱
2.自我診斷的運用
3.流程分析和再造
4.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服務
那麼什麼是供應鏈管理服務了?
在最新批准釋出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將供應鏈服務定義於:“是基於現代資訊科技對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資訊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控制和最佳化,將單一、分散的訂單管理、採購執行、報關退稅、物流管理、資金融通、資料管理、貿易商務、結算等進行一體化整合的服務。”,並且將供應鏈管理服務單列統計類別:商務服務業-7224-供應鏈管理服務。
“以前,供應鏈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始終未被納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行業長期面臨歸屬和分類不清晰、導致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適用性問題。”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秘書長鄭豔玲在接受萬聯網記者採訪時說,現在有了基礎性檔案和指引,對推動深圳供應鏈服務行業的規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檔案中,明確指出供應鏈服務是基於現代資訊科技對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資訊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控制和最佳化,將單一、分散的訂單管理、採購執行、報關退稅、物流管理、資金融通、資料管理、貿易商務、結算等進行一體化整合的服務。
長久以來,供應鏈管理服務在中國社會中,不太能算上一個獨立的行業,特別是工商註冊或者商標註冊的時候,都沒有供應鏈管理服務的相關選項。
據瞭解,最早的供應鏈企業在工商局註冊時,大部分是以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註冊工商牌照。於是在供應鏈企業業務運作過程中,這種現象導致了政策適用的問題,補貼扶持的問題,行業標準制定的問題等。
據悉,目前中國使用的政策法規基本是以傳統產業為管理物件制定的,點線分割、條塊分割,面對複合型、平臺型、網路型行業迅速興起的新變化系統政策法規缺失,且政出多門,造成了稅務、海關、國檢及相關行業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適用問題,企業只能從資訊化、貿易、物流等不同業務節點去套用相關政策與法規且時有違規風險,影響了企業做強做大,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供應鏈管理是在採購管理、運營管理和物流管理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它是產品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的整合管理,以最大化給客戶的價值、最小化供應鏈成本。
其實對於一個不懂供應鏈管理的人而言,供應鏈管理的目的就是把成本降下去,速度做上去,而其可能的問題一般都是透過庫存來反映。然而,事實上供應鏈管理就像是盲人摸象,不同背景的人會對其有不同的理解。
這裡主要說說與採購相關的供應鏈管理。其實對很多采購人員而言,供應鏈管理就是採購和供應商管理,即確保供應商按時、保質、保量提供價格合理的產品或服務。
在實際操作中,供應鏈管理可以分為三大部分:採購/供應管理(尋源),生產運營管理(加工),物流管理(交付)。而這三大部分都是由“計劃”驅動,所以計劃是供應鏈的引擎,它處於採購、運營、物流之上。
採購/供應管理(尋源)
側重於供應商管理,使供應商成為公司的有機延伸。從供應鏈管理角度來看,採購處於公司內外的結合點,是管理供應鏈的理想選擇。採購對內管理需求(比如新產品尋源)、對外管理供應商(比如供應商選擇和績效管理),透過理順需求來理順供應。
生產運營管理(加工)
力求以最有效地方式完成產品、服務的增值過程。運營管理都是一些瑣碎繁雜的事,但是正因為它瑣碎繁雜,微不足道,幹一遍沒什麼難,但是難就難在千遍萬遍不走樣。只有從日常運營的瑣碎繁雜事中上升到流程、系統的實質問題並改進,運營管理者才能脫穎而出。
物流管理(交付)
力求以最經濟、迅捷的方式把貨物從A點流動到B點。物流管理的物件是產品、服務、資訊的流動與儲藏,即把產品從A搬到B,並處理過程中的服務和資訊。此外,它不但管理產品、服務、資訊的正向流動(供應商到顧客),也管理其反向流動(顧客到供應商——售後)。
什麼是供應鏈
什麼是供應鏈呢?根據《物流術語》(GB/T18354—2006)國家標準,
“供應鏈,即生產及流透過程中,為了將產品或服務交付給終端使用者,由上游與下游企業共同建立的需求鏈狀網路。”
在2017年10月13日由國務院釋出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將供應鏈定義為:
供應鏈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目標,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實現產品設計、採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過程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
通俗地講,鐵礦石、煤炭從礦場挖出來後,經過加工、運輸、貿易一系列活動轉移到了鋼鐵廠,鋼鐵廠以鐵礦砂、焦炭等為原料生產出鋼鐵,鋼鐵再經過一系列加工、運輸、貿易轉移到了家電廠,家電廠以鋼鐵、塑膠、玻璃及其他各種原材料生產出家電,家電再經過一系列運輸、貿易轉移到了消費者手上。這就是產品供應鏈,產品由上游供應商經過生產加工、運輸倉儲、貿易等多種活動層層流轉下游。
產品在供應鏈上流動的過程中,向前連結的是上游供應商、上游供應商的供應商......向後連結的是下游客戶及下游客戶的客戶,環環相扣。而鋼鐵不僅會賣給家電廠,也會賣給汽車廠,汽車供應鏈與家電供應鏈交織,即多條供應鏈會交織在一起形成鏈狀網路。要注意的是,供應鏈流轉的不僅僅是產品/實物,還有如供求資訊等各類資訊的流動以及資金的流動(產品都要用錢來換),
所以供應鏈既是產品鏈,也是資訊鏈和資金鍊。
除了產品的供應鏈,服務業也有供應鏈,例如物流行業,貨主向無車承運人平臺下單購買運輸服務,無車承運人平臺向車隊或者個體車主購買運輸服務,車隊或車主向保險公司購買保險服務、向維修廠購買維修保養服務,這個鏈條就是服務供應鏈。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定義呢?根據《物流術語》(GB/T18354—2006)國家標準,
供應鏈管理,即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
通俗地講,供應鏈管理是對供應鏈的資訊流、產品流、資金流、商流(即交易物件)的管理,是對企業的計劃、採購、製造、交付、回收等活動的管理(即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並且供應鏈管理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管理,更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物流與商業活動的管理。(出自丁俊發《供應鏈理論前沿》)
供應鏈管理具體包括什麼呢?參考CSCMP(美國供應鏈管理專業協會)提出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一目瞭然:
(CSCMP的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結構)
《CSCMP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
1.計劃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1.1供應鏈計劃流程
1.2供給/需求協同
1.3庫存管理
1.4庫存計劃
2.採購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2.1戰略採購
2.2供應商管理
2.3採購
2.4進向物料管理
3.製造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3.1產品工藝
3.2夥伴關係和合作
3.3產品或服務定製
3.4製造流程
3.5製造基礎架構
3.6支援流程
4.交付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4.1訂單管理
4.2倉儲/執行
4.3定製化/延遲
4.4交付設施
4.5運輸
4.6電子商務交付
4.7管理客戶/客戶夥伴關係
4.8售後技術支援
4.9客戶資料管理
5.執行流程自檢及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5.1戰略和領導
5.2競爭力標杆
5.3產品/服務創新
5.4產品/服務資料管理
5.5流程存在和控制
5.6測量、技術、商務管理、質量三、流程標準的運用
1.方法論和工具箱
2.自我診斷的運用
3.流程分析和再造
4.最低標準和最佳實踐標準
什麼是供應鏈管理服務
那麼什麼是供應鏈管理服務了?
在最新批准釋出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將供應鏈服務定義於:“是基於現代資訊科技對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資訊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控制和最佳化,將單一、分散的訂單管理、採購執行、報關退稅、物流管理、資金融通、資料管理、貿易商務、結算等進行一體化整合的服務。”,並且將供應鏈管理服務單列統計類別:商務服務業-7224-供應鏈管理服務。
“以前,供應鏈服務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始終未被納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行業長期面臨歸屬和分類不清晰、導致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適用性問題。”深圳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協會秘書長鄭豔玲在接受萬聯網記者採訪時說,現在有了基礎性檔案和指引,對推動深圳供應鏈服務行業的規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檔案中,明確指出供應鏈服務是基於現代資訊科技對供應鏈中的物流、商流、資訊流和資金流進行設計、規劃、控制和最佳化,將單一、分散的訂單管理、採購執行、報關退稅、物流管理、資金融通、資料管理、貿易商務、結算等進行一體化整合的服務。
長久以來,供應鏈管理服務在中國社會中,不太能算上一個獨立的行業,特別是工商註冊或者商標註冊的時候,都沒有供應鏈管理服務的相關選項。
據瞭解,最早的供應鏈企業在工商局註冊時,大部分是以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批發零售等註冊工商牌照。於是在供應鏈企業業務運作過程中,這種現象導致了政策適用的問題,補貼扶持的問題,行業標準制定的問題等。
據悉,目前中國使用的政策法規基本是以傳統產業為管理物件制定的,點線分割、條塊分割,面對複合型、平臺型、網路型行業迅速興起的新變化系統政策法規缺失,且政出多門,造成了稅務、海關、國檢及相關行業一系列政策、法規的適用問題,企業只能從資訊化、貿易、物流等不同業務節點去套用相關政策與法規且時有違規風險,影響了企業做強做大,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