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15457390177張建軍
-
2 # 鄒小生健康養生之路
歷史也不盡然都是褒韓信,貶項羽的!
項羽為王,年少成名,力能扛鼎,自古力量出於羽者鮮矣!都是稱讚項羽天生神力,不是普通人。
再說軍事上,經典的鉅鹿之戰,就是項羽的傑作,在面對秦國幾十萬大軍之時,項羽以幾萬兵馬,渡河之後,以破釜沉舟的氣勢,大破幾十萬戰無不勝的秦軍,打破秦軍不敗是神話!讓各路諸侯推翻秦朝統治生起信心!
可以說早年的項羽,是真正的有勇有謀,雄才大略,只因是個至新昌,有俠肝義膽之英雄氣概,卻無心腹黑整治謀略!范增為除掉劉備,設計鴻門宴,劉邦不敢不來,來了之後以禮相待項羽,不卑不亢,項羽覺得劉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忍殺之,放走了劉邦,才有後面的楚漢爭霸!
亥下之戰,楚軍四面楚歌,項羽敗走烏江,烏江百姓迎接項羽,準備東山再起!奈何,項羽覺得,自己大勢已去,江東子弟十不存一,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天下蒼生遭受戰火,水深火熱之中,不覺淚流滿面,遂烏江自刎,結束天下紛爭!
韓信早年懷才不遇,受盡屈辱。誇下之辱真正改變了韓信的性格,從此必要為人中龍,成王稱霸!韓信得道家高人傳授兵法,用兵如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從用兵角度來說,古來鮮有人能勝過韓信!
奈何韓信也是不懂政治之人,隨兵法如神,但居功自大,逼迫劉邦封為王,使得劉邦內心不悅,後來各地異性諸侯王造反之後,韓信仍然緊握大權,不思進退,才落得身死功消!
項羽、韓信皆有過人之才華,異能,只是在天下大勢之前,不能心懷天下,從心量上就比劉邦要小一些,天下興安,劉邦心懷天下,謙虛納諫得民心,自然得天下,才能有四百多年大漢的興盛!
-
3 # Quattroporte學社
1、因為項羽代表了驕傲自滿,而韓信代表了謙虛謹慎!中國有句古話:謙受益,滿招損!中國自古就有以謙虛謹慎為美德的優良傳統!
2、項羽力大無窮,而韓信足智多謀,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具有聰明才智,華人歷來推崇聰明機智!
3、項羽強大,韓信(劉邦)弱小。以弱勝強,無論身在哪朝哪代,東方一方都能受到歌頌和讚揚!
回覆列表
韓信,這位未來“西漢三傑”之一,古代戰爭史上的神級軍事家,卻是最早投奔項羽的老員工,然後項羽一路征塵上,他更是扛槍站崗,天天在項羽眼前晃盪。可他那滿身軍事才華,卻到底沒入項羽法眼。反而在受了無數白眼後,負氣投奔了劉邦,然後親率千軍萬馬殺回來,終於把這“前任領導”活活懟死在烏江——楚漢爭霸的熱血對決,烏江自刎的悲劇時刻,就是項羽 “看走眼”惹來的嚴重後果。
“看走眼”的項羽,自然也受盡後世吐槽,就連現代好些管理學專家,也常搬出項羽當反面教材。不過,倘若讓項羽本人來說,哪怕見識了韓信智如泉湧的軍事才華,他恐怕也要喊出滿肚子冤:換誰是我,都得對韓信看走眼啊!
一:不入眼的韓信
項羽為什麼會對韓信看走眼?這就要先明確一個事實:項羽看不上韓信的軍事才能,是因為自己軍事水平差嗎?
這話就開玩笑了。當韓信還在受胯下之辱,然後奔波於各路諸侯求飯碗時,少年成名的項羽,已經跟隨叔父項梁舞槍弄棒了。當韓信只是項羽軍中的扛槍小兵時,少年成名的項羽,更是上演了破釜沉舟的鉅鹿經典,把二十萬虎狼精銳殺得崩盤。其發揮機動優勢雷霆一擊的能力,早已是爐火純青的境界。
可是,恰是項羽這樣身經百戰,且早已戰場封神的名將,只要翻開菜鳥韓信的簡歷,必然各種不靠譜的感覺湧來:什麼?你說你懂兵法,可從沒拜過哪個名師,正經教育都沒受過!什麼?你來投奔我之前,從來沒有參加過實戰?什麼?你跟人動手都不敢,還鑽過人褲襠?什麼?你說你是軍事天才,能助我一統天下……
這就像一個職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江湖,突然遇到一個簡歷不靠譜,滿嘴遠大理想的年輕人,看不上眼,那是正常第一反應。
所以在韓信悲催的早年坎坷裡,對他看不上眼的,可不止一個項羽。後來他剛投奔劉邦時,劉邦麾下的樊噲等老將們,也都對他看不上眼。哪怕韓信已登壇拜將,對他也曾各種不服。甚至,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劉邦,以《史記》的形容,最早也是“上未之奇也”——沒覺得韓信有什麼出彩的地方,照樣也是看不上眼。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說,項羽錯過了韓信,白白把韓信“推送”給劉邦,只能自己命苦,並非是領導能力問題?
這事兒,就得說說項羽比劉邦,一個實實在在的職場差距:別管看上眼沒看上眼,您給人機會沒?
二:給機會的劉邦
乍一看去,早年不得志的韓信,在項羽的陣營裡,其實比在劉邦陣營更有機會。
後來韓信投奔劉邦後,開始做的是治慄都尉,也就是管糧草的軍官。這是個出名的冤枉活,幹好了是應當應分,有什麼重大貢獻,劉邦也未必看得見。稍微幹不好,就有可能掉腦袋,又累又憋屈。
而早年韓信在項羽陣營呢?做的是郎中,那可是項羽身邊的侍衛,表現機會每天一大把。何況韓信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卓越的戰略規劃眼光,只要項羽碰上大戰惡戰,積極工作的韓信,很可能給點Sunny就燦爛。被項羽提拔重用?理論上近在眼前。
但結果呢?韓信在項羽處,確實很努力,努力到“數以策幹項羽”,以他的能力,每次謀劃,當然都能正切中要害。但然後就是“羽不用”——你說的再對,表現的再積極,第一印象對你惡劣的項羽,就是看不上你,只能跺腳離開,翻山越嶺去投劉邦。
而在看似更沒機會的劉邦處,情況就不一樣了。
和項羽一樣,劉邦也不喜歡韓信,給他安排的工作,看上去比“郎中”更憋屈。但有一樣,劉邦這邊卻比項羽靠譜:哪怕看不上你,對你的工作,也要實實在在的評估。
於是,憋屈著工作的韓信,把劉邦大軍的糧草運輸,管理得井井有條。然後就被劉邦的左右手蕭何原原本本看在眼裡。接著不停深談交往,韓信那隱藏已久的驚豔才華,就這樣噴薄而出。終於叫蕭何以“月下追韓信”的狂飆速度,先把心灰意冷的韓信穩住,再去劉邦跟前據理力爭,終於叫“看不上”韓信的劉邦,做出了驚人的決定:把這個沒指揮過大戰且滿嘴大話的韓信,直接提拔成大將軍。然後,就有了韓信暗度陳倉,逐鹿中原的神蹟。
後人說起這事,無不感嘆劉邦勤於納諫,用人精準。其實,這確實個實實在在的人力資源學問:一開始看不上韓信不假,但劉邦信蕭何,尤其相信蕭何那毫不摻假的業績評估——蕭何說韓信行?那韓信一定行!
看走眼沒關係,只要業績評估靠譜,任何人才都不會錯過。
但項羽之所以錯過韓信,卻不止是業績評估問題,更有一個更重要的管理學問:人才上升通道問題。
三:有“通道”的漢營
項羽團隊與劉邦團隊,都是以老鄉為班底。所以優點很相似,遇事都很抱團。但缺點更相似——很排外!
比如劉邦的心腹戰將,各個都是沛縣老鄉。初投奔劉邦的韓信,就曾受了不少排擠,與他類似遭遇的,漢初的牛人裡也不止一位,像未來的西漢宰相陳平,投奔到劉邦處後,什麼事情都沒幹,就被人告了一堆黑狀。如果不是劉邦明事理,差點就稀裡糊塗背黑鍋。
而項羽這邊的情況,卻是更嚴重。他麾下的龍且季布鍾離眜等人,基本就是衝鋒陷陣的核心力量。戰略決策的大權,就是“亞父”范增把持。外來人才想冒頭?那是相當的困難。不信就看鐘離眜,他是項羽的心腹戰將,更和早年韓信是至交好友。那韓信有沒有透過鍾離眜的舉薦,得到項羽的重用?當然沒有。認識鍾離眜都白搭,只能離開。
所以長期以來,項羽團隊的核心力量,一直都是“扳結”結果。於是“亞父”范增連病帶氣去世後,就沒了出謀劃策的人。龍且等人戰死後,衝鋒陷陣更沒了人。“四面楚歌”一唱,整個楚營救稀里嘩啦,曾經的英雄無敵,秒變眾叛親離。
劉邦這邊呢?有排擠,有老鄉關係,但比項羽陣營強得多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包容:不被喜歡的韓信,可以得到夏侯嬰的力挺,可以被蕭何與夏侯嬰一道追回來。曾背黑鍋的陳平,也可以得到魏無知的推薦,哪怕劉邦被閒言碎語矇蔽,差點惡治陳平時,魏無知依然能理直氣壯站出來,幾句話還陳平清白。不管這個團隊會犯多少錯,但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只要認真做事,就有一條穩定的上升通道。
韓信,是透過這個“上升通道”嶄露頭角的,然後還有陳平,陸賈,叔孫通……那麼多的人才,都是類似的方式匯聚在劉邦陣營,然後以人才濟濟的合力,助劉邦贏得天下。
以這個場面說,楚漢戰爭之後,多少失敗的梟雄,其實都是心懷著劉邦,卻最終活成了項羽。
而看似奇蹟的楚漢戰爭,也恰印證了這個永不過時的真理:只有一個有正確業績評估,且擁有穩定人才上升通道的團隊,才可以在任何殘酷的對決裡,如願笑到最後。
很多人將劉邦的成功歸結為項羽的愚蠢。就是運氣好嘛。 誠然,項羽政治上是一點也不成熟。但是,軍事上,項羽絕對是戰神。不僅武功高強,勇冠三軍,而且也精通兵法,如鉅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兵法運用的經典戰例。楚漢之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項羽把劉邦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還險些被俘。所以,想要擊敗項羽,僅僅靠政治鬥爭,而無軍事優勢,實在難於登天,這也是為什麼韓信與蕭何、張良並列漢初三傑的重要原因。 所以,劉邦的勝利絕不僅僅是項羽的政治無能那麼簡單。 就從劉邦敢把一個沒有顯赫背景和光鮮履歷,也沒有太多實戰經驗,更毫無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的人拜為大將軍,統領數十萬漢軍,就可以看出,劉邦自身就是有幹大事的胸襟和本領。 拜將絕非兒戲。且不管底下眾多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堅決反對,難以服人,更重要的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也許一次作戰失利就會是滅頂之災,何況主要對手是項羽一手培訓的虎狼之師。 對比劉邦丶項羽以及韓信,大多數人讚揚劉邦丶否定項羽丶力挺和肯定韓信就在所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