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邦傑文化說
-
2 # 問天號脈
“民為貴、社禝次之、君為輕”,憑孟子這句話,他就可成聖。說實在的,這句話是列代士人的座佑名。民本思想,是中國列朝列代統治者的治國思念。
-
3 # 王承貞科學
一,不是聖人的人,去言論、評價聖人這本身就是盲人摸象,盲人過河,對聖人的拙見!
二,真正的聖人,不是看歷史的成功、勝利、輝煌,人物!而是:看歷史留下來什麼問題、困難、未完成的理想、事業、目標!
三,聖人,樂於看書,他看書不是學習,模仿、複製:而是,尤如批改作業一樣,完善、強大、進步自己!去答別人回答不上來的試卷!
四,如果,你們可以靜下心來!沉下心來,衡下心來,寫四十年日記:基本上都能成為聖人!
李零寫過一本書,叫《喪家狗》,題目取自《史記·孔子世家》中鄭人對孔子的奚落的話:“累累若喪家之狗。”
這本書主要解讀《論語》和孔子的。單看書名,感覺他對孔夫子很不尊重。但看內容,寫比較中肯。
孔子不是聖,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這才是真相。
他解釋說,孔子的聖人地位,是被其弟子、後世統治者等人共同拔高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讀了試試看能不能治一個村。
孔子就沒有缺點?有,比如他不愛勞動(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看不起農民。
我們學習孔子,固然尊敬他,但沒必要盲目崇拜和迷信。(李零:哭著鬧著要學《論語》的,先學學“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各種標準的“聖人”
孔子把品德高尚的人分為幾個段位(由高到低):聖人、仁者、君子……
在《論語·雍也篇》中,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對民眾廣施恩惠,能賙濟民眾,怎麼樣?可以說是仁嗎?”
孔子回答說:“豈止是仁啊!一定是聖德了!恐怕堯、舜也會覺得難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於世,也使別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達,也使別人通達。能從眼前的實際事情這樣去做,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途徑了。”
孔子對於聖人、仁者的定位非常之高,而且他自己也不敢說自己是聖人、仁者。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當時活著的人,也沒有誰被孔子評價為聖人,除了幾個“其身與骨皆已為土”的幾個古人。
按照孔子的標準,他不是聖人。但他的弟子們都標榜他是聖人。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孟子師徒之間。
孟子在解說了“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之後,他的弟子公孫丑問道:“然則夫子既聖矣乎?”(那麼老師您已經是聖人了吧?)
孟子對比避而不答,他舉出孔子尚且不以聖人自居的例子。然而孟子不贊成孔子的:接著他又舉出一些聖人的例子,包括伯夷、伊尹、孔子。
相對於孔子,孟子把聖人的標準放低了很多。
在孟子去世之後,他的弟子又將他標榜成為“亞聖”,也就是聖人。
可見他們形成了一個傳統:弟子替老師標榜。
再後來有王陽明,從小立志當聖人。長大後龍場悟道,開創了陽明心學,做到了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也被稱為聖人。
王陽明把聖人的標準放得更低:聖人可以透過學習達到;滿大街的人都可以做聖人。
筆者認為這倒挺好,他打破了傳統理學高高在上的局面,讓普通人能有學習向好的願望。
文字學說聖人
看圖,一隻手在土上:聖,挖土也。(咱平民老百姓都可以算聖人咯)
《說文解字》:“聖,通也。”
聖人指智慧通達的人。
按照這個標準,但是歷史上傑出的思想家,都可以稱聖人。
古人有三大聖人:墨子、老子、孔子。
又有兵聖,孫武。
武聖,關羽、岳飛。
詩聖,杜甫。
(梁啟超還稱杜甫“情聖”,因為他特寵妻)
書聖,王羲之;草聖,懷素。
各種聖。
筆者認為,許多聖人的稱謂不過是門戶之見,或者是政治因素。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哪來的那麼多聖人?
聖人只是一個名稱,有時候顯得高高在上,有時候還會成為一種束縛,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