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8063485589苗青
-
2 # 鄺生24
諸葛亮一直想奪取的地方是長安。他若能取得長安可被授戓當王或皇,因劉禪不可能遷都長安,他就可能自成一國,中國會成三足分治為四足分治了。
-
3 # 秦野雁
諸葛亮是一代名相,他把一個奄奄一息的人扶上駿馬,馳騁天下。他胸懷大志,心繫天下,為了自己的志向,為了先帝的遺志,為了蜀漢江山永存,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要奪取的是天下,他要問鼎的是中原,這是他的終極目標。
佔荊州,得益州,奪漢中之後,竊以為諸葛亮最想奪取的地方是長安和洛陽這兩個地方。作為一心一意要恢復漢室的諸葛亮,要實現目標就必須奪取這兩個地方,奪取這兩個地方意味著問鼎中原取得成功,然後號令全國兵馬,奪取天下。
長安,是漢朝重要的都城,位於關中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四塞險固。所謂得關中者得天下即是如此,在諸葛亮眼裡,長安是必須要奪取的地方,沒有之一,即使要奪取洛陽,也必須先要攻取長安。按照《隆中對》的規劃,長安也是必取之地,只有攻取了長安,兵鋒就可直指洛陽。當荊州失去之後,奪取長安就變成問鼎中原的必由之路,沒有選擇。
還有一個必須奪取的地方——洛陽。奪取洛陽的重要性其實不必多說,因為洛陽是當時的都城,是國家的象徵。只有奪取洛陽,才意味著舊政權的滅亡和新政權的接力。奪取洛陽之後,才能發動統一戰爭,奪取天下,取得成功。
-
4 # 星下靜思
根據諸葛亮的隆中戰略,幫助劉備取西川形成三國鼎立後,勵精圖治,待“天下有變”時,“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很明確,諸葛亮的首要目標是長安、洛陽,終極目標是克復中原,恢復漢室。目標很明確,但諸葛亮最想奪取哪裡呢?以諸葛亮的智慧,不難分析出以劉備現有實力只能三分鼎立,荊州失守,蜀不可能一統天下。以當前形勢,只有聯吳抗曹是大勢所趨。諸葛亮既受白帝城託孤之重,必須有所作為,明知不能也要必須有所表現,這樣才不會使他陷入輿論危機。因此,諸葛亮便以長安為目標,六出祁山,意圖加強蜀國戰略縱深,與魏國形成較深的緩衝地帶便於長期對峙。諸葛亮在時勢上,已不能等"天下有變",必須不斷消耗魏國,不能坐看其狀大,而蜀國又後繼乏人。如果能佔領中原,蜀國恐怕能守城的得力干將都不夠。所以,諸葛亮以長安為目標,在有生之年,為劉禪弄個厚實的家底,盡力延長劉氏政權。
-
5 # 靈魂的感觸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設計了一條平定天下的戰略方案,即先佔據荊州,益州之地,待時機成熟,分兵兩路,一路大軍從益州出秦川,攻取隴西,關中之地,一路大軍從荊州向北進軍洛陽,如此則大事可定已!然天意弄人,大將關羽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率眾北伐,終致兵敗身亡,導致荊州落入孫吳之手,天下局勢由此大變。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儘管荊州戰略意義重大,是諸葛亮最看重的一塊寶地,但此時的荊州已不是諸葛亮最想取的地方了,那麼他最想取哪裡呢?其實從諸葛亮後期的戰略方針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將目標瞄向了隴西之地。只可惜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一代名臣,就此隕落!下面我們便來說說為何諸葛亮一心想要拿下隴西之地而放棄奪取荊州的戰略方針。
舍荊州,意在結盟孫吳共抗曹魏吳蜀夷陵之戰後,雙方都元氣大傷,雖說敗給了吳國,但此時的蜀國必須得放棄仇恨和孫吳聯盟,才不至於落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荊州已在孫吳手中,強取荊州只是在自取滅亡,不圖荊州其實也是和孫吳結盟的一種誠意表現。北方曹魏勢大,加之吳蜀一番大戰過後,此消彼長,如不團結一心,必遭曹魏吞併,所以必須聯盟抗曹,才有一線生機,故荊州必須得捨棄。
隴西重要的戰略地位隴西在哪裡呢?它指的是河西走廊跟關中之間的地區(現甘肅的東部和寧夏),這塊地方到底重要在哪裡呢?這樣說吧:好比關中對中原有高屋建瓴(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之勢,而隴西不僅對關中有高屋建瓴之勢,對漢中,巴蜀同樣有高屋建瓴之勢。這就好比是曹魏一隻牽制西蜀發展的“魔爪”,隴西地勢高於漢中,若要從漢中、巴蜀仰攻隴西是很難的,而自隴西下攻卻較容易,所以隴西之地只要在曹魏手中,對於蜀國來說就是很大的一個威脅,所以諸葛亮不惜六出祁山也要拼死一搏,總好過坐以待斃。後來姜維九伐中原其意也是在隴西之地。拿下隴西之地不僅能解決自己國家的安危,同樣會給曹魏的關中地區造成很大的威脅,要是能以隴西作為軍事根據地,以蜀中天府之地這個天下糧倉作為大後方,或許再遇良機時,真的有望興復漢室!
有人說諸葛亮當年為什麼不採取魏延“子午谷奇謀”,直接攻取關中,拿下長安,而堅持出兵祁山,其意也在此,以當時蜀漢的勢力其實並不足以消滅曹魏,即使真的能拿下長安又能怎樣?曹魏隴西之兵以居高臨下之勢再聯合洛陽之兵夾擊,蜀軍又當如何呢?所以個人揣測,諸葛亮是否想再行一“隆中之策”,當年取荊,益之地本也是想待時機成熟才兵伐曹魏的,但這個方針已然成了空談,那是不是可以先拿下隴西,待以後時機成熟,讓後人去完成這大業呢!
-
6 # 賤賤243319840
諸葛亮最想奪取的地方當然是長安 及雍涼二州 得長安可以利用函谷關和潼關的優勢建立防線 得雍涼可得人口和騎兵的資源 待修養幾年天下有變時 兵出潼關 上可取洛陽 下可出武關取宛城 完全是先秦的優勢所在!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最想要奪取的地方是:隴西與關中。
為什麼?看看諸葛亮北伐的路線圖就明白了。
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率大軍出祁山,攻擊隴西地區。
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率大軍出散關,圍陳倉。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率軍攻隴西南部的武都、陰平兩郡。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率軍出祁山,攻隴西地區。
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攻武功五丈原。
五次北伐三次是在隴西地區,兩次是在關中地區。自從蜀漢失去荊州後,諸葛亮北伐只能不斷地攻擊隴西及關中地區。
欲得天下,必先得關中,欲得關中,必先佔有隴西。得隴不僅望蜀,還能東進攻取關中。
秦得天下坐鎮關中,擁有巴蜀,繼而攻滅六國一統天下。漢得天下,先有巴蜀、漢中,再克關中,出函谷關而統一天下。
諸葛亮能不明白嗎?所以隴西與關中是諸葛亮最想要奪取的地方。
-
8 # 天香雲外飄
個人觀點認為,諸葛亮最想要奪取的地方,各個階段或時期,都是不相同的。
如果,把諸葛亮的一生,劃分為三個階段或時期的話,那麼一一
(一)出山輔佐劉備一一艱難的籌備時期。這個時期的話,諸葛亮,最想要奪取的地方,應該就是“荊州”了。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包括後來“關羽、劉備的去世”,“吳蜀聯盟的最終破裂”,以及最後“蜀國的滅亡”等等,其根源都在於荊州!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去假設,劉備集團,不佔據荊州的話,就不會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了!
(二)攻取漢中和隴西一一艱苦的創業時期。這個時期的話,諸葛亮,最想要奪取的地方,應該是漢中地區和益州地區了。按《隆中對》的定策,或者是《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當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漢室衰微。曹操集團,已佔據了廣大的北方地區;東吳集,經營江東地區,已歷經了“三代人”。剩下的、可供劉備集團發展的,就只有川中蜀中等地區了!因此,攻據漢中地區和益州地區,也就成了,諸葛亮的首要目標了。
按《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因為鳳雛龐統的去世,諸葛亮等人,被劉備火速從荊州,調往了益州地區。協同劉備、法正等人,進軍隴西和漢中地區。
(三)六出祁山伐魏一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時期。關羽和劉備等人的先後去世,荊州地區的丟失,實際上,按照當時蜀漢的綜合國力,蜀漢集團,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了。依據這樣的情形來分析的話,這個時期,諸葛亮最想要攻取的地方,應該是南方蠻夷之地和祁山地區了。因為,只有攻佔或平定了南方地區,蜀國伐魏,才能有個穩固的大後方,才能使北伐,無後顧之憂。而要想北伐成功,首先就得出得祁山,就像戰國後期,秦國,只有打通函谷關,才能逐鹿中原一樣!
-
9 # 南方鵬
往大了說,當然是克復中原,興復漢室,這是他的畢生志向,加入劉備陣營以後,諸葛亮多是以謀士戰略家管內政的身份出現,而不是統帥或統兵大將,到夷陵敗後永安託孤,諸葛亮大權在握,就可以從一個統帥的視角猜測他的戰略戰術目標在哪裡,平定南中後,諸葛亮屢次北伐,從實際情況和他出兵的路線看,諸葛亮後期主要目標是除長安外的雍涼地區,初期目標是隴西地。
第三個原因,若能佔據雍涼,就可俯視關中,隨時攻擊長安全據關中地,再坐觀天下。此是楚漢相爭時,劉邦聽從韓信計劃出漢中的路線,出陳倉破三王據關中。而長安會是之後一個目標,在沒有佔據雍涼地甚至隴西都攻不下時,攻長安並非良策,就算攻下,曹魏的反攻,以蜀漢的實力據守孤城,被拖亡國都有可能。若不信,有漢中之戰曹操後勤,曹爽夏侯玄取漢中後勤,諸葛亮北伐後勤都出問題為證,從蜀地運糧去堅守長安,想想都不可能。
回覆列表
從中國的地理位置看,華北,中原地區最為重要。身居西川,只有先奪取西北,關中,然後奪取華北再南下奪取中原方成大業。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先奪取現在的陝西、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