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74741709128
-
2 # 云云技術
這是一個維度層次概念:
我們可以把一個絕對密封的瓶子比喻成世界,瓶子中裝有水和糖等物質,這些物質只會分解、融合、轉換,但絕不會消失,我們簡單稱之為這樣的世界為三維。那麼問題來了,這個維度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它對瓶子之外的世界有什麼影響?我們嘗試把瓶子縮小成一粒沙,然後用顯微鏡去觀察它,為什麼要觀察它?因為資料。那資料又是什麼?它存在的價值是什麼?打個比方,手機沒有訊號它就是一塊磚頭,毫無意義,有了訊號,它就是個活物,如果手機壞了資料依然存在網上,這就是手機的靈魂。大膽假設下,人死了,我們的資料(靈魂)去哪了?相信也是去了另外一個宇宙,因為只有資料才能跨越宇宙(緯度)。
-
3 # 一老沈一
人死後還會有精神存在嗎?如果問的是這個已經死去的人精神是否還存在,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死如燈滅”,死去的這個人的精神、靈魂啥的也都沒了。
這個事兒,還真的探討爭論了兩千多年。無非是兩種觀點——前面所說的“人死如燈滅”是一種;另一種自然是認為精神不滅或靈魂不死的了。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莫爾分析說,所謂“精神不滅”,實際上是一種“身心分離”的“二元論,屬於“自我理論”的一種形式。 她認為,以此為基礎的死後生命說和道德責任說, 是三大一神宗教,包括印度教信仰的核心。
有意思的是,在各種宗教中,只有佛教否認這樣的觀念——2500年前,釋加牟尼坐在樹下冥想了很長時間,然後成了佛。他學說的核心是非我的觀念——人類的苦難是由於無知,特別是由於堅持一種錯誤的自我觀造成的。擺脫痛苦的出路,在於拋卻全部讓自我愉悅的慾望和依戀。他教導說,一切都取決於先前的因,沒有任何事可以自己發生。
在哲學家和科學家裡面,只有極少數相信二元論是對的。笛卡爾算一個,但他生活在四百年前,那個時候的科學還太不發達。近期的,只有上個世紀的奧地利哲學家波普爾和澳洲神經生理學家埃克爾斯。但是,後面兩位,並非主張靈魂不死,而是在解釋“精神”的功能方面,陷入了二元論。 進入21世紀,“意識研究”逐漸興盛——科學已經能夠證明,意識或說精神(為了方便敘述,下面就都以意識來代替精神),是人腦這種特殊物質的機能。
科學家們證實,“人類意識是統一的”——
第一,意識在任何一個特定時刻都存在一個整合體,它涵蓋了“我”正體驗的一切。
第二,意識在時間上也是統一的,從某一時刻到下一時刻、甚至跨越意識體驗的整個歷程中都有一個連續體存在。
第三,這些意識內容都由同一個“我”所體驗。
意識的這三個方面,哪個都不可或缺。關鍵的是,科學已經證明,這三個方面,都與人腦分不開。
對此,蘇珊.布萊克莫爾有很精闢的論述——
人腦堪稱已知宇宙中的最複雜之物。就所佔身體的比重而言,人腦是所有物種中最大的,並且大得多。與和人類最接近的物種類人猿相比,人腦大約是類人猿大腦的3倍。人腦將近1.5公斤,由10多億神經元(神經細胞)及數十億的神經聯結構成。這些聯結產生出我們所具備的 非凡能力:知覺、學習、記憶、推理、語言以及某種意義上的意識。 我們知道大腦與意識密切相關,因為腦部的變化能引起意識的改變。例如,一些藥物在影響大腦功能的同時也會影響主觀的體驗;刺激腦部很小的部位能夠產生一些特定的體驗,如幻覺、生理感覺或情緒反應;而腦部受損能 夠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意識狀態。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腦似乎並不是按照產生我們所擁有的意識所需要的方式設計的。大腦最獨特的特徵是它採用大規模並行分散式加工的設計。資訊透過感覺器官傳導進來,並用來控制言語、行動及其他輸出。但大腦並無一箇中央組織,也沒有一個執行著關鍵資訊的內部密室。大腦更像是一個龐大的網路或者說是一個龐大的相互連線的網路叢集,而不是擁有中央處理器的個人電腦。人腦中沒有什麼是集中控制的,不同的腦區處理視覺、聽覺、 言語、身體意象、運動控制、前瞻性策劃劃以及無數的其他任務。這些腦區相互連線,但是這一連線並不是透過將所有資訊輸入一箇中央處理器來實現的,而是由大腦各處數以百萬計的橫縱聯結來實現。任何一個人的意識,都是與這個人的大腦絕對不可分離的,這被無數的科學實驗所證明。請看這個例證——
如果把一個人的大腦分成兩半,會有怎樣的體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治療癲癇病,曾採用過切斷大腦兩大半球聯絡的方法。表面看來,大腦被切成了兩半的患者,並沒顯現出和其他正常人的差異。但是,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裡和邁克爾.伽扎尼加所做的實驗,卻揭示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實驗裡,裂腦病人左側是一幅雪景,右側是一幅雞爪,病人需要根據看到的圖景挑選對應的圖片。結果,病人的左手選擇了剷雪的鏟子,右手選擇了一隻雞。病人對於如此選擇的解釋,是有雞爪子和雞的雞棚需要清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的大腦的語言中樞位於左半球,這個半球只能看到雞爪,也只能說出和雞爪有關的語言。
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如果那個人的大腦受到了損害,他或她的意識,肯定也會發生偏差。那如果這個人的大腦死亡了呢?屬於這個人的意識或精神還會存在嗎?肯定不會了。
當然,對於意識具體“運作”機理和過程的研究,科學家們都會承認“戰鬥正未有窮期”。不過,“精神不滅”這一篇兒已經翻過去了,這是肯定的。
這裡推薦一本書,蘇珊.布萊克莫爾寫的《破解意識之謎》,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她在西英格蘭大學任教期間,編寫了關於意識的本科生教材。這本書娓娓道來,但彙集評價了幾乎所有重要的關於意識和精神的理論和科學實驗。書裡,對於“幻覺”、“冥想”、“靈魂出竅”、“臨死體驗”等等,都有精彩論述。
-
4 # 徐先森
要看你怎麼理解這種精神,人活著一輩子如果他的成就或者創造可以影響很多人,那麼他影響別人的這種東西就是精神,如果一個人活著一輩子碌碌無為毫無奉獻,那麼他就沒有影響到別人的精神。
-
5 # 大美農村綠水
量子理論的發展,可以給出科學的答案!(白蛇傳這樣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
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唯物論者認為人死了就什麼也不存在了。就是"精神變物質",迴歸物質狀態了。
(生命輪迴,靈魂不息滅,因果迴圈)
唯心論者認為,人死後是有靈魂存在的。它到了另一個空間裡了。(他前世的事記得一清二楚,絕無造假。堪稱一奇!)
佛家講生死輪迴,因果迴圈。修行得好靈魂檔次提升!修得不好檔次降低!
描繪出另一個世界,奇幻無比啊!
各位朋友們,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被科學揭曉了!
量子理論就可以證明。
量子理論認為,人是可以乾坤大挪移的!就像神話傳說中的神那樣,來去自由!
由此可知人的精神,也就是靈魂是存在的,不過死後的你和現在的你,不會有什麼瓜葛了,是兩種狀態了。就是說你不是你了!
-
6 # 總叨叨
在看待死亡方面大都採取一種否定,矇蔽的負面態度加以對待,在人們的日常言談中都刻意的迴避關於死亡的話題,人們認為死亡是不幸和恐懼的象徵。
而一些人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傳播影響,認為死亡既是得到了一種永生,從此可以走進神的天堂,坐在主的身旁,他們這種看待死亡的觀點要比傳統的華人的看法要積極的多。
人類對於死亡的認識最早是從生理學的角度,人們發現,人一動不動了,沒有呼吸了,心臟不跳動了就是死亡了。到了現代,人們又把人的大腦死亡作為人死亡的判定標準。
而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死亡與器官的生命的活動停止同時發生作為生命獨立個體的體系和個人毀滅同時發生。
從跟普遍的意義上來說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質的最終停止同時還伴有蛋白質的分解,只有在對有機體的生命本質進行唯物主義的解析的基礎上死亡才能夠被理解。
1、儒家思想認為未知生,焉知死,對於死不應該過分考慮,應該考慮怎樣正確的活著,追求仁道治國平天下,用名垂千古的德行來戰勝死亡。
2、道家思想認為,人的死亡是將生命融入到了自然當中,看重的是生命的“真”,表達的是一種“大悲哀”的態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於死亡的焦慮和困惑。
3、佛教思想,認為人應該正視死亡,畏懼死亡,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超越死亡。死也是生,生也是死。死亡成了佛家戰勝死亡的能源,主張用現前的修行獲得超越生死的死亡觀念。
4、無神論者認為,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無神論者認為人死如燈滅,不相信有未知空間存在,死亡就是個體在世界上完全的泯滅。
答題完畢!
回覆列表
一句話:人死如燈滅。
人死後精神存在與否,取決於留下什麼,比如:扁鵲的望聞問切。老子的道德五千言。孔子的論語,祖沖之的圓周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華佗的外科鼻祖。張衡的地動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等等,舉不勝數。
如果把人死後的精神,用於牛鬼蛇神,建議這樣的人應該生活在,蒲松嶺的聊齋志遺中,或者生活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之中亦可。
放下不存在的思路吧,把自己弄丟了,失去自我,正應了一句俗話,別發神經了!
只怕,就是傻蛋也會仰天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