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老師的二孩兒媽媽
-
2 # 馨媽love生活
這個問題我相信困擾著無數父母,我也不例外。現在我能做的就是大部分時間讓孩子保持讀書時的狀態,平時都是在家玩自己的玩具,看看書,做作業,上培訓班,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我在家就儘量陪他們玩大富翁,下下棋,還會讓孩子自己做做點心,飯。因為我是兩個孩子,相差也不大,所以他們可以相互陪伴。週末就允許他們看看投影,玩玩手機,一般情況我也不會干涉。所以只要他們有事情做,分散注意力,其實看手機或者看電視也不會特別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但這個過程確實需要父母的共同努力,共同陪伴,一起監督。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按照父母的要求做,畢竟孩子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更多的還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付出。
-
3 # 蜜月媽咪
推薦幾本互動性強的繪本給題主,讓孩子在玩樂中不知不覺就學到知識,讓宅家不枯燥。
一、《神奇的專注力訓練遊戲書》
適合:3-8歲
《神奇的專注力訓練遊戲書》是一套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遊戲書,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我去年送給大侄子一套,他拿到迷宮書的時候,一口氣畫了6、7個迷宮,一本書可以玩很久,可以說是宅家利器了。
全4冊,超過400個趣味遊戲
《神奇的專注力訓練遊戲書》共4冊,分別是《綜合訓練營》、《迷宮大冒險》、《數字大爆炸》和《圖形大猜想》,包括迷宮、連線、數字以及綜合訓練,累計超過400個趣味遊戲,從視覺、邏輯、推理、數字等方面全方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迷宮大冒險
圖形大猜想
精心挑選的超有趣有料的問題,配合生動形象的插圖,將寓教於樂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各種思維遊戲中提高孩子的專注力,真是每個孩子必玩的寶藏書。
二、《多元智慧情景認知遊戲書》
適合:2-6歲
《多元智慧情景認知遊戲書》的玩法分為三大類:創造新事物、補充缺失物、發現大不同。
書中的場景非常豐富,簡直看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動物園、公園、水族館、麵包店、教室、商店、理髮店等18種情景主題。多元的情景主題,可以幫助寶寶認知生活場景。比如,看到動物園,孩子們立馬就會想起來,動物園裡有猴子、蛇、大象等;而看到水族館,就會知道里面有五彩斑斕的小魚、身材龐大的鯊魚等;商店裡有各式的衣服;理髮店裡有髮型設計師;麵包店裡有非常多美味的蛋糕。
這些豐富的場景遊戲,帶領孩子們在趣味中認識動植物、昆蟲、食物、樂器、服飾、運動用品等日常常見的事物,讓孩子在趣味玩樂中提升邏輯思維。
此外,還有豐富的顏色、形狀,更有詳細的遊戲規則,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三、《戰鬥的恐龍 第一輯》、《戰鬥的恐龍 第二輯》
年齡:3-6歲
《戰鬥的恐龍 》系列是來自日本的“恐龍專家”黑川光廣給孩子們寫的恐龍科普故事書,說是科普書,一點也不枯燥。他先是娓娓道來發生在在距今7000 萬年前,美洲大陸上的三角龍和其他恐龍的故事,然後再科普恐龍知識。
個戰鬥故事的後面,都有8頁科普知識頁,讓孩子看完有趣的故事馬上就能瞭解到相關的恐龍知識。科普知識頁中詳細說明了恐龍的骨骼結構、體形、生存時間、分佈地區、體重、體態特徵等內容,並由古生物學專家協助校對,大大保證了知識的準確性。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非常受小朋友的喜歡。
這套恐龍繪本,不管是故事情節,還是畫面配色,都非常的吸引人。每套共7冊,包含2冊迷宮書,可以說是打發時間的利器了。
四、《男孩的迷宮:尋找我的火箭》
年齡:3-6歲
這本迷宮書是波蘭知名插畫家、作家亞歷山德拉•阿勒泰莫夫斯卡的最新力作,是2019年BIBF菠蘿圈兒國際插畫獎入圍作品。
書中包含11個天馬行空的創意迷宮,4個難度升級的迷宮設計遊戲,都非常巧妙地用日常常見玩具如飛機、積木、汽車、泰迪熊等設計,啟發孩子的動手實踐和立體空間思維能力。整體畫風簡單溫馨,沒有複雜的顏色和背景,讓孩子只專注於當下的遊戲。
隨書贈貼紙,自己動手做迷宮
書中還有一點是我非常喜歡的,它的開篇特別有意思:幫幫忙,小男孩的紅色火箭逃跑啦!火箭在房間裡亂竄,毀壞了跑道、弄亂了工具箱、打翻了泰迪熊……在它製造更多麻煩之前,你能幫助小男孩抓住它嗎?看到這,我們熱心又樂於助人的小朋友,沒有誰會拒絕小男孩的,於是開啟了迷宮的冒險之旅。
五、《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
年齡:3-8歲
《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是專為3-8歲孩子創作的全腦思維遊戲書,包括數學遊戲、迷宮冒險、想象力謎題、語言表達等,內容貼近兒童生活的遊戲,幫助孩子在玩樂中開發左右腦,全方位提升孩子的數學邏輯、空間想象、抽象推理、觀察專注等核心能力,用作孩子的數理思維啟蒙書,再好不過了!
《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一套一共有五本,分別是《找一找,變聰明》、《數一數,變聰明》、《想一想,變聰明》、《玩一玩,變聰明》、《做一做,變聰明》,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來了,從一開始的打眼一找、大概一數、仔細一想、認真一玩,到最後的一本正經動手做起來,難度逐漸升級,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沉迷到書中去,不得不佩服五味太郎的高招,孩子都喜歡挑戰越來越難的問題,這正中孩子們的下懷,在令人著迷的認知與邏輯思維遊戲中,挑戰自己,無形中也鍛鍊了專注力、思維活躍度。
六、《小小發明家手冊》
年齡:6歲以上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發明家多米尼克·威爾科克斯,他是一個腦洞非常大的人,創造出了很多新穎又充滿內涵的物品。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出。自2016年起,他發起了“小小發明家”公益活動,將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奇思妙想變成了真實的物品,並在英國、加拿大、波蘭、阿聯酋、中國等地舉辦了多場活動和展覽,受到了小朋友和家長的歡迎,並且影響力還在持續擴大。
這本《小小發明家手冊》就是基於這個活動而精心創作的“使用說明書”,在教小朋友如何成為一名小小發明家的同時,展示了已經有作品的小朋友的發明創意,以及變成真實物品後的效果,這對於那些想法在腦海裡碰撞的小朋友來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
被做成實物的發明
《小小發明家手冊》真可謂是保姆級的使用指南了。從教孩子如何填寫一份“小小發明家申請表”開始,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發現問題——激發靈感和創意——嘗試解決問題”,用這樣的思考模式,來幫助孩子提高解決事情的能力,從而將孩子的奇思妙想,一步步變成發明。孩子還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上,說不定,下一個被設計師做出來的成品,就是你的作品!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
4 #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受疫情影響,不少中小學調整了寒假放假時間,孩子們陸續進入寒假的節奏。 今年寒假和以往有很多不同,處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孩子們外出的時間少了,宅家的時間多了,父母還要上班,有的孩子就開始沉迷於看電視和玩手機遊戲…… 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學生 孩子沉迷電視和手機遊戲,是許多家庭繞不開的大問題,父母擔心孩子的健康和學業,看到孩子的不良表現難免憂心。
但是如果不認真思考孩子玩遊戲背後的原因,不講方法,粗暴對待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情。 過度的管控,反倒會讓孩子逆反心理爆發,加劇對遊戲的沉迷與好奇,最後讓親子關係變得異常緊張,引發親子關係危機甚至悲劇的發生。
孩子到底為什麼會沉迷遊戲呢?
1、父母給孩子的肯定和認同太少;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背後的家庭和教育佔據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很多孩子因為在學校和家庭裡找不到學習的自信,才跑到遊戲裡找自信、找成就感。 在家裡缺乏價值認同,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孩子自然會到遊戲的虛擬世界中獲取。
2、陪伴和溝通太少,親子關係不好;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釋出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路遊戲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顯示:孩子沉迷遊戲行為與親子關係密切相關,親子關係越差,越易導致孩子形成沉迷網路遊戲的行為。
反之,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越高,越關愛孩子,孩子越不會沉迷於網路遊戲。 很多父母在休息的時候會透過玩手機來打發時間,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不能陪伴孩子去看書或者做一些其它有意義的活動,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溝通少,有的孩子大一點,父母由於長期和孩子缺少溝通,已經沒有共同的話題,這個時候孩子,便把注意力轉向了電視和手機。
3、對孩子過度的控制,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一些父母對孩子特別嚴格,每天給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孩子稍有出錯,就要被嘮叨甚至打罵,像手機、電視這樣的東西,更是不讓孩子碰。 這種過度的控制,換來的是孩子更為嚴重的叛逆。 孩子由於平時與同齡小夥伴一起玩,受同齡人的影響,對遊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揹著父母,便會偷偷玩手機和沉迷看電視。 親子關係缺失和衝突,都很容易將孩子推向電視、手機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去尋求安慰。
如何讓孩子不再沉迷遊戲?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沉迷於遊戲無法自拔,是因為他們很少去思考遊戲背後的原理。 如果他們掌握了系統化思維,或者有系統化思維的習慣,去了解遊戲背後的原理,他們更喜歡的是去設計遊戲去程式設計實現更好玩的遊戲,在遊戲世界裡他們就是神一樣的存在,自然不會沉迷於遊戲。 受孩子沉迷遊戲困擾的家長們,其實真正的關鍵不是小孩玩不玩遊戲,而是他周圍的成人有沒有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以及是否具備系統化的思維能力。
如果有,在成人日常的薰陶下,小孩自然會去思考遊戲背後的東西,不會陷於遊戲而不能自拔。 小孩沉迷於遊戲是為了逃避這個世界。 如果對這個世界的態度是積極探索的,怎麼會沉迷於遊戲? 如果沒有習慣去思考事情背後的原理,缺少系統化思維,那小孩即使不沉迷於遊戲也會沉迷於其他東西。 不光是小孩,就是成人,如果缺少系統化思維,一樣會沉迷於各種消磨時間的東西,比如快手,麻將等等。 粗暴的對待孩子玩遊戲這件事情,只會造成孩子的不理解,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和親子關係危機。 與其扼殺孩子愛遊戲的天性,不如“順水推舟”,透過合理的引導,家長其實能夠做到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
回覆列表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您想讓孩子做什麼?
糾結於類似問題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我總感到大家所關注的重點是在於如何不讓孩子玩手機,不讓孩子看電視。而我要問的是,當你不讓孩子玩手機,不讓他們看電視的時候,你想讓他做什麼?
設想一個場景,孩子在那兒玩著手機,爸爸或者是媽媽非常生氣的跟孩子吼上一通,把手機放下或者是把手機沒收,或者是索性把家裡的網斷了。甚至於在很多平臺上,我看到過家長分享類似的經驗。但是我認為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手機電視都不讓孩子看,難道就讓孩子望著天發呆嗎?孩子閒的五脊六獸,手機的吸引力無形中變得更大。因此會出現越管越麻煩,越說越來勁的局面。
所以說重點應該在於給孩子安排好喜歡的,能夠接受的其他的活動,一方面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把時間填滿。
我們這裡也在假期中,這個假期總是儘量的安排時間,能夠陪孩子多出去運動走一走,找找朋友……
在家的時候,不杜絕孩子看電視,看手機。一個原則,我看手機的時候,不會要求孩子去學習。
同時我認為孩子看手機看電視也不完全是壞事,只要他不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上面,實際上,孩子也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最起碼從孩子的角度來講也是愉悅身心的。實際上家長可以有意的關注一下孩子在看什麼,也可以從中找出一些關鍵點,跟孩子一起延伸他的興趣,延伸到螢幕之外。
比如最近孩子特別迷油管上的一個頻道,多數是搞笑內容,但是由於兩個up主是拉小提琴出身,所以很多的搞笑影片同音樂有關。由此出發,鼓勵孩子聽音樂,搞懂up主們搞笑之外的知識點。令人驚喜的是孩子現在能安靜下來西貝柳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還能對比不同演奏家的風格。這是我從沒想到過的,畢竟自己都是樂盲。但是現在竟然和孩子有了共同話題,一起學著欣賞音樂。
假期我們去游泳,登山,攀巖,探險……
自我介紹一下:
我是個老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紐西蘭註冊教師,生活在南半球的北京人。兩個娃,一個在讀大學,一個在讀小學。帶孩子之外的工作是在幼兒園做老師,所以孩子是生活的全部。育兒、教育是我關心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