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最前哨
-
2 # 雲中史記
柏林戰役,蘇軍250萬人攻城,盟軍百萬大軍在柏林西部按兵不動、靜靜觀戰。
看似很奇怪吧?!其實放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這一切再正常不過了。大家各取所需罷了。
雖然英美蘇等巨頭在二戰中結成同盟,但隨著德日法西斯崩潰,這種同盟自然就逐漸迴歸昔日的敵視了,蘇聯迫切需要一場硬仗,給英美等國展現一下蘇聯的實力,為自己贏得安定的戰後重建環境。
我們知道,冷戰的開端就是丘吉爾的“鐵幕演說”,作為一個非常反蘇的領導人,他骨子裡就很不喜歡蘇聯,這可能也代表了幾百年來歐洲對沙俄的一貫態度。二戰末期,英美盟軍在歐洲集結了500萬軍隊,上萬架飛機和上萬輛坦克,可謂兵鋒正盛,丘吉爾就幻想著乘勢把蘇聯政權也一塊兒消滅掉。在丘吉爾看來,蘇聯能反敗為勝不過是依賴於英美的援助,蘇聯在幾年的戰爭中已經被嚴重削弱了,而且也絕不會想到盟軍會進攻它,所以丘吉爾把這個攻蘇計劃制定為“難以想象”,力求一舉攻入蘇聯,肢解蘇聯。
在計劃中,丘吉爾說:“蘇聯軍隊此時已非常虛弱……裝備也已消耗殆盡……把他們趕回到戰前邊界……迫使斯大林下臺應該沒有任何困難……作為恐嚇,可以轟炸莫斯科……。
英美政客對蘇軍戰鬥力的忽視也情有可原,畢竟蘇軍一直在東線和德軍死磕,英美聯軍1944年中期才登陸歐洲,對蘇軍戰鬥力並不瞭解,也未曾想去了解。
而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去世,接任總統的杜魯門是個個性極強、也非常反蘇的人,正好和丘吉爾不謀而合,而兩國統治集團內許多人頁開始上躥下跳,鼓動對蘇戰爭。
對於這些戰爭威脅,斯大林怎麼會感覺不到?他決定搶先攻克柏林,向西方顯示蘇聯軍隊的實力,有力震懾他們的企圖。於是,從4月16日到5月2日,250萬蘇軍,集結了6200多輛坦克,7500架飛機,對柏林展開了排山倒海的立體進攻,久經戰場考驗的蘇軍對於這“關鍵的最後一戰”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士氣如虹,一舉消滅了柏林內外的上百萬德軍,並俘虜了48萬德軍,繳獲上萬火炮和坦克以及4500架飛機,德國政府在冷戰結束後也承認了蘇軍戰報的準確性。
柏林戰役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數一數二的攻城戰,250萬人攻城的巨大規模,百萬盟軍全程目睹了攻勢,那些慫恿攻蘇的英美政客和將軍們見狀後,立刻就軟了下來,誰也不敢再提攻蘇的念頭,因為誰想攻蘇,誰就是瘋子。
於是,這個世界就清淨多了,英美蘇安排好德華人的“後事”,就開始各自拉上一幫小夥伴,搞起冷戰來。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二戰到了後期,歐洲一片混亂。剛答完《美國在二戰中為什麼把戰略重性放在歐洲》,這裡又提到了蘇聯為什麼要趕在美國之前搶佔柏林。
小編在上述文中已有所闡明;這裡斯大林有所誤判:美國同德國互毆,並不是為了佔領德國,美國與德國參戰一是希特勒為小日本仗義,你美國可向日本宣戰,我德國為什麼不幫小兄弟呢?於是德國也向美國宣戰。美國算作接招吧!二,美國根本不想佔有德國,而是想摧毀德國所重視的原子彈試研,同時在同德國搶時間,爭取在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原子彈來。而事實上美國成功了並且紮實到實戰中去了,維護了世界又一次的安寧。
蘇聯的戰略目光與美國不同,斯大林從莫斯科保衛戰取得了反攻機會,沿途勢如破竹獲得了完勝。蘇聯的意圖是想奪取歐洲,因為歐洲是世界的中心,而柏林又是德國的中心,拿下柏林也便拿下了整個德國,所以斯大林有勢在必得的決心。
在當時,蘇聯是二戰的最大受害國,毛子內心具大的覆仇烈煙正在燃燒,這也是蘇聯實施柏林會戰的一大原因。希特勒已在國會大廈地下室飲彈,剩下的80萬士兵在戰爭中所剩都作了俘虜。
可日耳曼人的頑強抵抗意志也使毛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蘇軍在柏林會戰中傷亡了30萬士兵。最後二戰結束,歐洲乃至世界有了新的秩序,而德國的柏林砌上了東西的隔離牆。
最終東柏林歸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所領導,蘇聯自然獲得了領異權,也好比東德成了蘇聯的附屬國。戰後美國並沒有在德國需要過什麼,而美國能夠扔向日本的原子彈才是最大的收穫。
-
4 # 大秦鐵鷹劍士
蘇聯為什麼不惜一切代價要在美軍之前攻下柏林?筆者認為只有兩個原因:其一、向英美聯軍展現蘇聯力量,避免戰後被英美聯軍趁勢攻滅;其二、向德國復仇,他們要親手擊敗德軍,為死難的蘇聯人民復仇。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國與國之間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友誼長存是不現實的,只有暫時的合作。
1944年11月7日蘇聯近衛軍第6師在圍攻貝爾格萊德市的德軍,結果莫明其妙的遭到美軍3個轟炸中隊的攻擊。蘇軍立即組織軍隊對美軍進行反擊,並從附近的機場調來一個整編的殲航團參與空戰。雙方一陣混戰後,蘇軍損失慘重,但是美軍也嘗試到了蘇軍強大的攻擊力,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最終此事不了了之,因為擊敗德軍更重要。
1944年底,二戰的情勢已經十分的明顯了,法西斯集團的滅亡只是遲早的事,因此盟軍內部也開始各打各的小算盤。蘇聯與眾不同的政體讓歐洲國家十分仇視,同時蘇聯的地廣物博也讓英美垂涎三尺。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計劃中表示擊敗德國後,英美聯軍當趁勢擊跨蘇聯,以實現歐洲大陸的均勢。因此二戰中蘇美互戰其實就是在相互試探彼此的戰力,為戰後利益分配增加籌碼。
蘇聯軍隊眾多,有著人海戰術的傳統,在作戰中不怕犧牲,勇往直前;而英美聯軍十分重視士兵的生命,不希望在攻佔柏林的時候有過大的犧牲。基於以上原因,斯大林決定獨自擊破柏林,向英美展示蘇軍強大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戰鬥精神。柏林會戰中,蘇軍集中250萬大軍圍攻德軍100萬殘部,以犧牲33萬蘇軍士兵生命的代價攻佔了柏林。
蘇軍強大的戰鬥力讓盟軍看到了蘇聯並不是一個傻大窮,而是十分的強大現代化國家,因此英美取消了攻進蘇聯的計劃。蘇軍攻入柏林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比德軍入侵蘇聯時殘暴了兩倍不止,柏林90%以上的建築被毀,超過10萬德國女子被蘇軍強暴。不少投降的德軍被蘇軍無情的當場槍決,居民的財產被蘇軍一掠而空。蘇軍透過佔領柏林並施暴平民戰俘實現了他的復仇計劃。
-
5 # 清水空流
首先介紹一下柏林戰役的大致情況。作戰時間是45年4月16日到5月8日。蘇軍指揮官是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羅夫三位元帥。德軍總指揮是凱特爾元帥和陸軍的大將約德爾。此役蘇峻消滅德軍七十個師,俘虜四十八萬人。柏林戰役結束以後,標誌著德國正式失敗。
首先必須要指出的是,當時美英聯軍確實想進攻柏林,但也確實是有心無力,一是當時蘇軍處於最有利地區,二是美英擔心傷亡過大,第三美英已經得到情報。斯大林已經電告朱可夫,不惜一切代價,必須首先進攻柏林(斯大林還準備活捉希特勒遊街)。再就是美英國家屬於海空軍強大,而德蘇屬於陸軍強大,美英聯軍未必能夠輕易拿下柏林,付出的代價和得到的利益相比得不償失。既然如此,就把柏林讓給"好虛名"蘇聯豈不美哉。同樣,斯大林之所以要單獨佔領柏林,就是為了在戰後戰略利益佈局中佔據話語權和有利地位。
在軍事方面,希特勒的阿登戰役,讓美英聯軍整整推遲進攻一個半月。而此時蘇軍離柏林只有六十里。而美英聯軍卻有二百多公里。在軍事上已經無法採取主動權了。再就是蘇軍既然有機會單獨攻克柏林,就絕對不會允許他人染指。而正式由於蘇聯單獨攻佔柏林。讓歐洲輿論認為蘇聯對二戰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事實也是如此)。但現在大都認為是美國。輿論的轉化隨著蘇聯的解體而消散。
還有一點就是美華人對德華人的印象不錯。畢竟德國和美國沒有直接利益衝突。二者也是間接作戰。最關鍵的是,美國當時軍事力量重點是對付日本以報珍珠港之仇,無暇顧忌柏林,丘吉爾雖然想進攻柏林,無奈形勢比人強。英國根本無法單獨行動。可以說,蘇聯攻克柏林,是三大巨頭共同妥協的結果,也是斯大林強勢的表現,這也標誌著蘇聯作為戰後的一級終於登上了他歷史的巔峰。
回覆列表
客觀而言,在"進攻柏林"這件事情上,美國也做了一定的順水人情:事先已經預見柏林一戰必將血流成河、白骨累累;既然有義憤填膺的蘇聯人衝在前面,美華人何必送上人頭!
從史料記載來看,柏林會戰基本上就是納粹德國與紅色蘇聯的單挑:斯大林集中260餘萬兵力發起猛攻、希特勒80萬殘部負隅頑抗……
1945年開春後,包括美、英、法、蘇在內的盟軍都已經開始在德國本土作戰。而此時的蘇軍和美英法盟軍距離柏林都僅一百公里左右,在此期間還發生了東西兩線盟軍首次碰面的著名事件:易北河會師(美蘇)。
其實早在攻打柏林之前,同盟國作戰委員會經過協商,已提前確定將柏林劃歸為蘇聯戰區。之所以能達成該協議,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蘇聯曾是德國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儘管已有協議在先,但美英等盟國臨近柏林城的時候依然有所動搖!畢竟誰攻下柏林對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不過在最後關頭,美英一方面考慮到毫無疑問的巨大傷亡,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在該地區的兵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
實事求是地評價,蘇軍攻進柏林後更多的是復仇,燒殺搶掠無所不做,許多已經繳械投降的德軍士兵仍會被當場擊斃……蘇軍高層對這種情況熟視無睹,直到持續五天後才命令憲兵進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