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宮女史
-
2 # 冷眼旁觀醬油客甲
能抓到,但是要看機率。
張榜畫像應該以文字描述為主,插圖為輔,主要把犯人的體貌、口音、生活習慣等綜合特徵進行描述,再行輯捕。畢竟印刷術有了,但保質保量有點難度。素描等西洋技法,五四運動以後才進入中國。
古時的交通基本靠走,傳訊靠吼。畫師拿枝毛筆神技再高也不可能批次生產。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把持住城門口子交通要道,挨個收身排查,遇到行跡可疑者,輯拿。
摟草打兔子,也是意外收穫。入了大牢的人,要想辦法打點,就能生外財。
其實,古代拿人,主要看誰跑的快。一般情況下,一個地方人口有限,懸賞告密者是保底手段。
古時,已有虎符,牙牌等區別身份的東東。只是太容易仿造,對付慣犯基本可以乎略。
到了近代寧夏的馬鴻奎弄了個“居民證制度“和保甲製為其統治轄內人民,輯捕逃犯起到了震懾作用。
總結,張榜輯拿就是立官威的重要表現形勢。拿不拿得了犯人,重點不在畫功,在懸賞!!!
-
3 # 時間9215
在古代是能憑著張榜通緝畫像抓到人的。
雖然只是畫師用毛筆畫像,但也突出了人的顯著特徵。古時的人們民風古樸淳厚,很誠實,再加上沒有什麼交通工具,資訊交流原始,人的流動範圍小。
一旦發現目標並舉報,官方派人圍追堵截,有容易就會把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
5月7日作
-
4 # 柳生飄雪
謝邀!首先說這個問題很有趣,張榜通緝,好像在小說《水滸》裡出現的比較多,像魯達,武松,等等,凡是犯了大案而逃匿的人都會被張榜通緝,而沒有一個因此落網的。問題是這些通緝畫是怎麼畫出來的,畫師如果見過本人,可以根據回憶畫,那也不能保證畫出來的和本人很相似,如果畫師沒見過當事人,那就更難保證根據通緝畫就能認出本人。
況且,古代沒有影印件,畫師很難保證畫出的人像都一樣,這也增加了看畫像破案的難度。
在今天,科技高度發展,警方可以根據目擊者的描述,用電腦排除法,最終制作出與本人完全一樣的畫像,即便如此,通緝畫也不是破案的唯一手段。
-
5 # 忘不掉的是過去一
呵呵…對於這個問題,畢競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里。對古代的一些事情,要麼去查有關的歷史資料,要麼只能憑想象來完成這個問答題了。
筆者憑想像,認為:在古代能憑藉張榜通緝畫像抓到了。當然這是一個系統的工作。
就是現代的科學技術這麼發達,絕大多數的人都有身份證,如果犯了什麼事情,警察透過大街小巷到處安裝的監控攝像頭;和對網路的控制,會很快鎖定目標的。
每個人出外取錢、坐車買票、住店、上網等都是實名制的,各種服務場所和網路裡,包括銀行、飯店和旅店也都有監控與警局二十四小時相聯,這都離不了人的參與。在抓捕人犯的實際行動中,仍然離不開人的主導。
我想:古代衙門裡的捕頭捕快,也應該是這樣的。
張貼的畫像,是根據當事人、旁觀者的記憶、依靠畫師的想象,畫出來的畫像,對人犯的相貌未必清晰、準確,應該只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否則古代的畫師都成了人畫大師了。
張貼這樣的一幅畫像,主要是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並提醒人們,要引起注意;如果在什麼地方發現了可疑之人,要及時地報告官府和差人的。
在一些重大特大的案件中,官府也會隨著畫像,對犯罪嫌疑人和案件錢索,搞重金懸賞的。重金之下必有勇大嘛,這樣也會大大加快案件的偵破工作。這都是有歷史傳承
而捕頭捕快們也應該進行分工,分明暗兩種行動。明面上的這一隊人穿著官家制服,在大街小巷、各主要路口,進出的城門,進行盤查搜尋。
另一隊人換上便裝,在街頭巷尾、主要路口,在集市、旅店、飯店、茶樓、戲樓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暗中進行調查、探訪。
有專門的人,會對所有涉案的事務,辦案的人手,統籌做出按排。會實時彙總各路訊息,整合各隊人馬,根據案件進展的情況,不斷做出調整。直至案件的告破,人犯被捕歸案。
我們不能輕視古人的智慧,現在有很多的事物,都是來自歷史的傳承。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6 # 平沙趣說歷史
答案是能!
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古代那些通緝令上的畫像簡直連人都不像,怎麼憑藉它找出通緝犯來?
首先說一下為什麼那些畫像根本不像,因為中國古代的繪畫注重的是寫意而非寫形,像追捕逃犯這一類的工作需要重視的則是形,然而畫家們是習慣了寫意的,再加上他們只是根據旁人的描述進行描繪,這就使得畫出來的畫像基本看不出本人的本來面貌,甚至可能出現錯誤。
人的確是沒有完全一樣的,但有長得像的,再加上這不靠譜的畫像,古代又沒有素描,要想指望通緝令上的畫像來捕捉罪犯幾乎沒有可能。
那為什麼答案是能?
因為古代的通緝令只是中國古代的制度的補充和完善,這些制度,也是通緝令能夠發揮作用的基礎。
第一項制度到現在已經完全普及,而且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就是身份證制度。歷朝歷代對它的稱呼不同,但本質沒什麼區別。
現在出門坐車、火車、高鐵、飛機等等,無一不需身份證,找工作也要身份證,沒有身份證的人在這個社會簡直寸步難行。古代資訊傳播沒有現在這麼快,但身份證的作用也很大。
最早的身份證是商鞅變法時期的照身貼,商鞅作法自斃。在秦惠文王繼位後,保守勢力反撲,商鞅被迫逃出咸陽,晚上準備住店時因沒有身份證而被拒絕,接著被舉報,因為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規定沒有身份證者不準住店,店家發現後需立即舉報,否則也要受罰。
最後,商鞅只得無奈回到封地,並舉兵反叛,失敗被殺。
時代總是在變化,身份證制度也逐漸完善,後來擴充套件到各類人群,就連僧侶也有專門的度牒,出門在外時也有專門的路引。
一個逃跑的罪犯哪會有路引,除非他躲到深山老林中,否則就可能被發現,一旦被發現,扭送到官府,拿出畫像一看,大致輪廓符合,再去找個認識的人來認一下,一看果然。
第二種制度還是商鞅建立的,那就是保甲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民國。
保甲以一戶為基本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其目的只有一個,推行連坐制,一人犯法,其他人若不告發,全部人連坐。
而古代又是漫長的農耕社會,統治者嚴格限制人口流動,再加上古代的交通條件,各地區的交流是非常困難的,人員流通性小。外地人少,這就使得本地人對外來的人口非常敏感,一看就能認出來不是本地人。
按照規定,一旦發現陌生人,而且此人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必須舉報,否則事發後必定連坐,所以投奔遠房親戚這招也是找死。
第三項制度則是懸賞制度。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面對鉅額的懸賞,很少有人會不動心,尤其對於那些無業的遊民或者貧窮的人來說,這是一個發家致富的手段。
這些制度加上畫像上的一些特徵以及罪犯資訊,足以將大多數逃跑的罪犯抓住,當然,自然有逃掉的,即便現在社會照片貼出去也有人逍遙法外十數年的,更何況古代。
回覆列表
能,但不是主要手段,畢竟古代的“畫影圖形”很粗糙,即便畫師見過那人,畫出來的畫像也像不到哪裡去,更不用說沒見過了,毛筆畫出來的畫像主要突出其面部特徵,比如有顆大痣,比如大鬍子。
但是大鬍子可以刮掉,再者如果是個大眾臉,這時候畫像就沒有什麼用處了,那麼為什麼還要張貼通緝畫像呢,主要是震懾作用,如果犯罪嫌疑人見到自己的通緝告示一般不會無動於衷,除非心理素質極高,否則都會露出蛛絲馬跡,這一來就讓排查人員提高了警惕,進行排查盤問。
但是,要抓捕罪犯,畫像只是其次,畫像上面的其它內容才是主要。比如身份資訊,比如懸賞情況。
我們看看古代怎麼來抓罪犯
身份資訊古代的“身份證”起源於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各方面的變法,目的是為富國強兵,圖霸天下。變法的其中一項就是戶籍制度,編訂戶口,五家一伍,十家一什,各家各戶都要登記戶籍,原來是為了強兵,延伸開來也能用於抓捕犯罪。
商鞅還發明瞭類似現代的“身份證”,即照片貼,上面有姓名,職業,畫像和公章。當然這種照片貼主要用於官員,一般平民是沒有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出現了僧侶用的度牒,商人用的商賈憑證,學子的路引等等,沒有憑證不能住店。
這種“身份證”對於抓捕罪犯是很有用的。
古代交通不便,一般人口流動不大,大家都是熟臉,一旦一個地方出現陌生的面孔,都會格外關注,尤其古代沒有普通話,各地都有它自己的語言,出現哪個地方的口音也會暴露給當地的民眾和官員。
連坐法戶籍制度之上又有連坐法,以及後來的保甲制度,不得包庇。戶籍資訊一般每三年統計一次,保甲制度以內,一家犯罪,九家舉報,不舉報十家連罪,有效的杜絕了罪犯漏網的情形。
官府懸賞一般通緝畫像上都有官府的懸賞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
當然這一系列措施並不能保證沒有漏網之魚,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戶籍制度越來越完善,身份證越來越重要,抓捕罪犯的方法和手段也越來越多。當然,也不必再用毛筆畫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