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741123yb

    這個宇宙中最大的“超星系群”排名!

    先來看看第一個:

    本星系群是包括地球所處之銀河系在內的一群星系。這組星系群包含大約超過50個星系,其中心位於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中的某處。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本星系群又屬於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

    本星系群有兩個次群:由銀河系和大小麥哲倫雲組成的銀河系次群及以仙女星系為中 心 、包括 M 32 、NGC 205 、NGC147、NGC185、仙女矮星系和三角星系(M33)在內的仙女星系次群。本星系群是本超星系團的一個成員。

    所謂本星系群指的即是包括地球所處之銀河系為中心,半徑約為百萬秒差距(300多萬光年)的空間內的星系之總稱,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義為銀河系和仙女星系(M31)的公共重心。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員星系和可能的成員星系有50個左右。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 本星系群又屬於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

    第二個室女座超星系團:

    室女座超星系團或本超星系團是一個包括地球屬於的銀河系所屬之本星系群在內的一群星系組成的超星系團。其形狀類似平底鍋裡的薄餅,覆蓋一塊直徑約為2億光年的區域。室女座超星系團包含約100個星系群與星系團,室女座星系團約位於其中心位置。 本星系群位於室女座星系團的邊緣並且仍在繼續向遠離室女座星系團的方向移動。

    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是一個距離大約在59±4百萬光年(18.0±1.2百萬秒差距)位置在室女座方向上的星系集團,擁有約1,300(也可能高達2,000)個星系,組成更巨大的本超星系團的心臟部份,而我們銀河系所在的本地群只是這個集團的外圍成員。估計這個集團的中心8度半徑(約220萬秒差距)範圍內的質量大約是1.2×1015M☉。這個集團中較明亮的一些星系,包括巨大橢圓星系M87,都在17世紀70年代末至17世紀80年代初被梅西爾收錄在他的類似彗星天體的目錄中。它們最初被形容為「不含恆星的星雲」(nebulae without stars),直到1920年代人們才認清它們的真正本質。

    第三個牧夫座空洞:

    牧夫座空洞是宇宙中一非常巨大, 幾乎沒有星系存在的區域, 是已知的空洞之一。牧夫座空洞也是已知的最大空洞之一, 有時它被稱為超級空洞。牧夫座空洞於1981年被發現, 距離地球大約7億光年,直徑大約2.5億光年。從地球看它大概在牧夫座方向的區域, 這也是它名稱的由來。一個恰當的比方來形容它的大小, "如果銀河系位於牧夫座空洞的中心, 那麼人類直到1960年代也不會發現其他的星系存在。

    有人認為牧夫座空洞是由多個小空洞合併形成, 如同小肥皂泡合併成一個大肥皂泡那樣. 這種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少數星系在空洞中中心一片管狀區域存留.

    也有理論認為牧夫座空洞其實並非很空, 看起來的空實際是由其間充滿暗物質所造成。

    第四個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是銀河系、太陽系和地球所處的超星系團。2014年9月,夏威夷大學的布倫特·塔利(Brent Tully)和法國里昂第一大學的海倫·庫爾圖瓦(Helene Courtois)所領導的團隊發表了一種透過星系的視向速度來定義超星系團的新方法,並由此定義了拉尼亞凱亞。按照新的定義,以往我們所知的室女座超星系團只是拉尼亞凱亞的一部分而已。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內包含約10萬個星系,範圍達到約1.59億秒差距(5.2億光年)。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0^17倍,或者是銀河系的10萬倍,我們的銀河系就位於這張宇宙之網的一條“流蘇”上。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幾乎與巨大的時鐘座超星系團相同。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包含以下三個部分,而這三個部分先前被認為是各自分離的超星系團:室女座超星系團,銀河系所在的超星系團。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團,包含了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重力中心,巨引源(也稱“大引力源”)。孔雀-印地安超星系團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內最巨大的星系團包含室女座星系團、長蛇座星系團、半人馬座星系團、阿貝爾3565、阿貝爾3574、阿貝爾3521、天爐座星系團、波江座星系團和矩尺座星系團。整個超星系團由大約300到500個已知的星系團和星系群組成,而實際數字可能更高,這是因為部分天區被銀河系的隱匿帶遮蔽而無法被觀測。超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結構之一,並且其邊緣難以判斷,尤其是由內向外觀測時。發現拉尼亞凱亞的團隊使用電波望遠鏡將本星系群的星系運動繪製成分佈圖。在特定超星系團內,所有星系的運動都會朝向超星系團的質量中心。而在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星系都朝向它的重力中心,巨引源移動,因此也影響了銀河系所在地本星系群和其他超星系團內的星系。

    第五個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

    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是一個容納本超星系團即室女超星系團(包含本星系團裡面的本星系群(銀河系所在的星系群)的本超星系團)的超星系團或大尺度纖維狀結構。

    估計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的尺度大約是10億光年長,1億5千萬光年寬。它是到目前為止在宇宙中發現的最大結構[3],但不及史隆長城的13億7千萬光年長。

    這個複合體大約有60個群集,並且估計總質量為10 ×1018M☉。

    據發現者描述,它由複雜的5部分組成:雙魚-鯨魚座超星系;英仙-飛馬座鏈,包括英仙-雙魚座超星系;飛馬-雙魚座鏈;玉夫座區域,包括玉夫座超星系與武仙座超星系;室女-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其中包括我們的室女座超星系團(本超星系團),以及長蛇-半人馬座超星系。

    第六個史隆長城:

    史隆長城是星系組成的巨牆,是目前所知宇宙中被觀察到的第二大的結構。這項發現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理查·哥特(Richard Gott III)、Mario Juric和同事們在2003年10月宣佈的。依據史隆數位巡天所獲得的資料,這座巨牆的長城距地球10億光年之外,長達13.7億光年(超過8 X1021英里)。

    史隆長城幾乎是1989年由哈佛的瑪格麗特·傑勒(Margaret Geller)和約翰·修茲勞(John Huchra) 發現的CfA2長城(原先記錄保持者)的三倍長。它由眾多星系組成,又被稱為大尺度絲狀結構。

    宇宙中有各種尺寸的結構,從行星、恆星、星系、星系團到超星系團 (supercluster),各個都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在這些結構之上,其實還有絲狀構造(filament)和空洞(void)等更大的結構,這些絲狀結構中最大的就是所謂的“史隆長城”,這是由一連串星系所串連的巨大構造,長達13.7億光年,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結構,在愛沙尼亞塔爾圖天文臺天 文學家M. Einasto等人發表研究結果之前,從未有人做過長城整體的仔細研究,令人相當訝異。

    第七個巨型超大類星體群:

    巨型超大類星體群(Huge-LQG或U1.27)是一組可能是由73個類星體組成的超大類星體群,它的大小大概是40億光年左右。在它被發現時,被認為是在當時可見宇宙中已經確認的最大、質量最重的已知結構。

    第八個:目前最大的結構是100億光年的武仙-北冕座長城。

    武仙-北冕座長城(英語:Hercules-Corona Borealis Great Wall)是宇宙中一個由星系組成的巨大超結構,延伸超過100億光年,是可觀測宇宙中已知最巨大的結構。 天文學家於2013年11月使用Swift衛星和費米伽瑪射線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將發生在遙遠宇宙的多次伽瑪射線暴位置繪製成分佈圖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結構.

    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大尺度纖維狀結構的一部分,或者是以重力結合的巨大星系叢集。該長城的長度最長端橫跨約100億光年(30億秒差距),另一端的長度則是72億光年(22億秒差距,在紅移空間的紅移速度150,000 km/s),是宇宙中已知最大的單一結構。武仙-北冕座長城的紅移值為1.6到2.1,相當於距離地球約100億光年。它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在武仙座和北冕座。

    第九個:可觀測宇宙(也稱為哈勃體積,英語:Hubble Volume)是一個以觀測者作為中心的球體空間,小得足以讓觀測者觀測到該範圍內的物體,也就是說物體發出的光有足夠時間到達觀測者。現在可觀測宇宙半徑約為465億光年。直徑約為930億光年左右。

    可觀測宇宙(也稱為哈勃體積,英語:Hubble Volume)是一個以觀測者作為中心的球體空間,小得足以讓觀測者觀測到該範圍內的物體,也就是說物體發出的光有足夠時間到達觀測者。現在可觀測宇宙半徑約為465億光年。

    “可觀測”在這個意義上與現代科技是否容許我們探測到物體發出的輻射無關,而是指物體發出的光線或其他輻射可能到達觀測者。實際上,我們最遠只能觀測到宇宙從不透明變為透明的臨界最後散射面(surface of last scattering),但我們可能能夠從重力波的探測推斷這個時間之前的資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有抑鬱症和躁鬱症,和她在一起好累想分手,我是不是很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