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 是行業、製造流程的沉澱,如果製造企業沒有一個標準的、精益的製造流程,那麼是無法實施 MES 的。對甲方來講,不是每家制造企業都具備上 MES 的能力的。如果企業沒有標準的製造精益的流程,那是無法上 MES 的。MES 選型最忌諱在製造流程無梳理、無最佳化、無精益的情況下,盲目出擊。筆者見過業務梳理最佳化的好的客戶企業,車間管控規範,工序劃分清晰,生產嚴格按照工藝檔案執行,所有流程都有流通卡記錄。這種企業溝通起來就非常順利,即使對方不太懂 MES,也能講到點子上。也見過梳理的不好的,領料發料不清,扣料任意填寫,返工流程隨意跳站,生產資料隨便記錄。這種流程不固化、基礎資料不齊的企業,實施 MES 就容易失敗。
2) 內功二: 提認知,理解 MES 作用
筆者去過很多企業,聊起來,對 MES 的理解就是資料採集和看板報表。筆者想說,這樣的企業,離上 MES 系統,還很遠。對 MES 是什麼,做什麼,能達到什麼目的都不清楚,怎麼能做好 MES 專案呢? 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專案中的甲方對 MES 認知不清,認為MES 就要大而全,把出入庫、庫存檔點等倉庫管理系統的需求統統都放了進來, 讓筆者不得不在調研之前,先花費一番力氣給甲方講解 MES,才讓這個專案得以繼續進行。所以企業內部一定要對 MES 有一個清楚而明確的認知。搞清楚 MES 能做什麼後,再啟動 MES 專案。
3) 內功三:明需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需求的整理,視自身的情況來定。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業務部門為主,IT 部門為輔。此時,業務部門各自整理自身需求,然後在 MES 選型小組工作會議上討論確定;另一種是IT 部門為主,業務部門為輔。此時由 IT 部門發出統一的 MES 需求調研問卷,各使用者部門填寫後返回 IT 部門,由 IT 部門彙總整理,再提交 MES 選型小組工作會議討論確定。筆者建議需求由業務部門來整理,而且需求最好是由業務部門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提出,並且得到製造總監的支援,這樣得到的需求才會更真實,更明確。
有些企業抱著學習的心態來上 MES,跟供應商的洽談變成了 MES 課堂。有些企業只是想到要上 MES,然後就風風火火的把供應商叫過來,溝通時又說不出痛點,提供不了業務資料,讓供應商無從下手,敷衍了事。有些企業需求調研不徹底,反反覆覆經常變化,讓供應商無法應對。有些企業想法不堅定,今天看到這個供應商產品好,加一些功能,明天看到那個供應商功能齊全,又加一些,選型工作曠日持久,就是定不下來。這些都是內功修煉不到家的表現。只有在修煉好“內功一”的前提下,才能整理出更合適的需求,企業才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從MES 產品特點出發,可將 MES 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臺型的,一類是產品型的。選擇平臺型還是產品型 MES,要取決於製造企業 IT 團隊。如 IT 開發維護人員少,則可選快速迭代、快速上線的產品型 MES,模組化設計,功能可疊加;而 IT 開發維護人員多,能承擔起 MES 二次開發任務的, 則需要平臺型的產品,方企業未來的擴充套件。舉個例子,對大型的集團企業,下轄多個工廠的,可選擇平臺型的 MES 產品,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多個工廠中都能應用,成效會比選擇產品型 MES 產品好,所以選擇產品除了考慮產品本身的特點,也要考慮企業的特點。
看產品還應關注 MES 的二次開發能力。MES 實施過程中不可能沒有二次開發, 只是產品型的 MES 聚焦行業,聚焦實際產品,功能精細化,二次開發少;而平臺型側重於流程的規範化,二次開發多,但更貼近實際需求。二次開發文件齊全、開發介面/API 設計完善的MES 產品,二次開發起來省時省事,反而能降低 MES 的實施成本和風險。而且在選擇的時候,也要注意供應商是否對 MES 產品具有二次開發能力。這裡再舉一個例子,筆者參與浙江某公司的 MES 選型工作,最後選擇的 MES 產品是國際知名品牌,在國內落也地過不少專案。但是,在中國分的公司開發能力非常弱,有些二次開發請求還要反饋給國外總部進行開發,而偏偏浙江這家公司的二次開發需求又很多。幾經衝突,最後專案實施效果很一般。
3) 看 POC
POC,即 Proof of Concept,是 MES 選型中常用的、針對 MES 廠商提供的產品進行的驗證性測試。POC 根據使用者企業給出的基礎資料, 在選用伺服器上進行真實資料的執行,對使用者企業的需求進行實際展示,來驗證 MES 系統的業務承載能力和覆蓋功能範圍。
POC 在 MES 選型中很重要。因為一些企業的業務流程比較複雜,單一的功能性演示並不能覆蓋現實的業務需求,這時候需要事先劃定一個小範圍的實驗物件(可以是一兩個典型產品或典型工藝路線,但是業務邏輯的複雜性要有代表性,能反映生產過程中的痛點),透過這一兩個典型產品的資料匯入、操作演示,從真實業務場景的實踐到企業資訊化建設的實現,來驗證供應商提供的 MES 產品到底能實現哪些功能,是否滿足自身的規劃和需求,從而做出客觀更準確的判斷。而且透過 POC 也能看出供應商對需求的應對能力和快速部署、二次開發能力,能進一步考察供應商。
4) 看人員
人員包括供應商的 MES 實施團隊、管理團隊和顧問團隊,注意考察實施團隊的經驗和背景、管理團隊的溝通和風險控制能力,以及顧問團隊的資質。真正做 MES 的公司一般規模都不大,關鍵是看核心人員。單純根據供應商規模來選是片面的,不是說供應商的公司規模不重要,但不應該成為決定因素。另外,供應商顧問的經歷很重要。供應商選擇的顧問最好是有經驗的。這樣在專案的各個階段,顧問可以告訴使用者該怎麼做。專案要想成功,使用者必須相信顧問和供應商。
1)高層參與並給予足夠重視
最好是從高層參與選型,因為領導的想法,決定MES的需求,及實施範圍。同時,上層重視了,下層的推動才能更快速,更有力。
2)業務各部分(計劃、倉庫、生產、工藝、質量、裝置等)相關負責人全程跟蹤
因為實施後,這些部門和人員是最終的使用者,所以使用者的意見是MES選 型的依據。而使用者的意見,就由他們部門在 MES選型小組中的成員來反映。這個成員最好由部門中的中層領導或技術骨幹來擔任,一方面自身瞭解生產實情,能與部門主管和底層員工溝通,掌握一線需求;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參與的時間,保證推進速度。整個選型過程需要業務部門大量投入和支援, 光靠一兩個部門來推是不行的。
3)企業要把上 MES 的基礎條件打紮實,同時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1)內功一: 理業務, 構建精益化的製造流程
MES 是行業、製造流程的沉澱,如果製造企業沒有一個標準的、精益的製造流程,那麼是無法實施 MES 的。對甲方來講,不是每家制造企業都具備上 MES 的能力的。如果企業沒有標準的製造精益的流程,那是無法上 MES 的。MES 選型最忌諱在製造流程無梳理、無最佳化、無精益的情況下,盲目出擊。筆者見過業務梳理最佳化的好的客戶企業,車間管控規範,工序劃分清晰,生產嚴格按照工藝檔案執行,所有流程都有流通卡記錄。這種企業溝通起來就非常順利,即使對方不太懂 MES,也能講到點子上。也見過梳理的不好的,領料發料不清,扣料任意填寫,返工流程隨意跳站,生產資料隨便記錄。這種流程不固化、基礎資料不齊的企業,實施 MES 就容易失敗。
2) 內功二: 提認知,理解 MES 作用
筆者去過很多企業,聊起來,對 MES 的理解就是資料採集和看板報表。筆者想說,這樣的企業,離上 MES 系統,還很遠。對 MES 是什麼,做什麼,能達到什麼目的都不清楚,怎麼能做好 MES 專案呢? 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一個專案中的甲方對 MES 認知不清,認為MES 就要大而全,把出入庫、庫存檔點等倉庫管理系統的需求統統都放了進來, 讓筆者不得不在調研之前,先花費一番力氣給甲方講解 MES,才讓這個專案得以繼續進行。所以企業內部一定要對 MES 有一個清楚而明確的認知。搞清楚 MES 能做什麼後,再啟動 MES 專案。
3) 內功三:明需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需求的整理,視自身的情況來定。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業務部門為主,IT 部門為輔。此時,業務部門各自整理自身需求,然後在 MES 選型小組工作會議上討論確定;另一種是IT 部門為主,業務部門為輔。此時由 IT 部門發出統一的 MES 需求調研問卷,各使用者部門填寫後返回 IT 部門,由 IT 部門彙總整理,再提交 MES 選型小組工作會議討論確定。筆者建議需求由業務部門來整理,而且需求最好是由業務部門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發提出,並且得到製造總監的支援,這樣得到的需求才會更真實,更明確。
有些企業抱著學習的心態來上 MES,跟供應商的洽談變成了 MES 課堂。有些企業只是想到要上 MES,然後就風風火火的把供應商叫過來,溝通時又說不出痛點,提供不了業務資料,讓供應商無從下手,敷衍了事。有些企業需求調研不徹底,反反覆覆經常變化,讓供應商無法應對。有些企業想法不堅定,今天看到這個供應商產品好,加一些功能,明天看到那個供應商功能齊全,又加一些,選型工作曠日持久,就是定不下來。這些都是內功修煉不到家的表現。只有在修煉好“內功一”的前提下,才能整理出更合適的需求,企業才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4)制定合理的 MES 實施規劃
一言以蔽之,就是搞清楚自己能要什麼。
5)瞭解 MES 供應商和產品
那麼,如何瞭解你的供應商,選到一個最合適的 MES 系統呢,筆者介紹“四看”方法。
1) 看行業
MES 產品對行業十分敏感。例如,單單是半導體行業, 8 寸廠和 12 寸廠就不一樣,對MES 供應商的選擇也不同, 作為同樣都是半導體行業的, Apply Materials 和 IBM 的產品便適合 12 寸廠,而 Miracom 的產品更適合 8 寸廠。而從行業來看, Apply Materials、Miracom的產品適合半導體行業, Honeywell、Aspentech 的產品適合流程行業,Siemens 的產品適合機加、汽配、裝備製造行業。所以,企業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企業所在行業最擅長的MES 廠商的產品。
2)看產品
從MES 產品特點出發,可將 MES 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平臺型的,一類是產品型的。選擇平臺型還是產品型 MES,要取決於製造企業 IT 團隊。如 IT 開發維護人員少,則可選快速迭代、快速上線的產品型 MES,模組化設計,功能可疊加;而 IT 開發維護人員多,能承擔起 MES 二次開發任務的, 則需要平臺型的產品,方企業未來的擴充套件。舉個例子,對大型的集團企業,下轄多個工廠的,可選擇平臺型的 MES 產品,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多個工廠中都能應用,成效會比選擇產品型 MES 產品好,所以選擇產品除了考慮產品本身的特點,也要考慮企業的特點。
看產品還應關注 MES 的二次開發能力。MES 實施過程中不可能沒有二次開發, 只是產品型的 MES 聚焦行業,聚焦實際產品,功能精細化,二次開發少;而平臺型側重於流程的規範化,二次開發多,但更貼近實際需求。二次開發文件齊全、開發介面/API 設計完善的MES 產品,二次開發起來省時省事,反而能降低 MES 的實施成本和風險。而且在選擇的時候,也要注意供應商是否對 MES 產品具有二次開發能力。這裡再舉一個例子,筆者參與浙江某公司的 MES 選型工作,最後選擇的 MES 產品是國際知名品牌,在國內落也地過不少專案。但是,在中國分的公司開發能力非常弱,有些二次開發請求還要反饋給國外總部進行開發,而偏偏浙江這家公司的二次開發需求又很多。幾經衝突,最後專案實施效果很一般。
3) 看 POC
POC,即 Proof of Concept,是 MES 選型中常用的、針對 MES 廠商提供的產品進行的驗證性測試。POC 根據使用者企業給出的基礎資料, 在選用伺服器上進行真實資料的執行,對使用者企業的需求進行實際展示,來驗證 MES 系統的業務承載能力和覆蓋功能範圍。
POC 在 MES 選型中很重要。因為一些企業的業務流程比較複雜,單一的功能性演示並不能覆蓋現實的業務需求,這時候需要事先劃定一個小範圍的實驗物件(可以是一兩個典型產品或典型工藝路線,但是業務邏輯的複雜性要有代表性,能反映生產過程中的痛點),透過這一兩個典型產品的資料匯入、操作演示,從真實業務場景的實踐到企業資訊化建設的實現,來驗證供應商提供的 MES 產品到底能實現哪些功能,是否滿足自身的規劃和需求,從而做出客觀更準確的判斷。而且透過 POC 也能看出供應商對需求的應對能力和快速部署、二次開發能力,能進一步考察供應商。
4) 看人員
人員包括供應商的 MES 實施團隊、管理團隊和顧問團隊,注意考察實施團隊的經驗和背景、管理團隊的溝通和風險控制能力,以及顧問團隊的資質。真正做 MES 的公司一般規模都不大,關鍵是看核心人員。單純根據供應商規模來選是片面的,不是說供應商的公司規模不重要,但不應該成為決定因素。另外,供應商顧問的經歷很重要。供應商選擇的顧問最好是有經驗的。這樣在專案的各個階段,顧問可以告訴使用者該怎麼做。專案要想成功,使用者必須相信顧問和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