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53632213

    一場戰役,無論勝敗,都讓秦趙元氣大傷,國力分別倒退二十年和三十年。

    長平戰敗,全軍俘虜被屠導致趙國精銳盡失,這個情況又得讓趙國用二三十年緩解,也就是說,趙國因為一場長平之戰,戰後的趙國內外交乏,兵士青壯死了大半,國家窮的揭不開鍋,國中沒有糧草錢糧。

    秦國呢?存糧耗盡,國庫也快空了,士卒死了1/3。

    秦國耗掉了庫存,趙國透支了內力

  • 2 # 文軒春秋

    “長平之戰”對趙國是毀滅性打擊的。趙國在這一次戰爭種消耗了巨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趙國前前後後大約共有45萬人參與了長平之戰,可結果慘不忍睹,幾乎是全軍覆沒,而且趙國大約有40萬士兵是被秦軍坑殺的。這給趙國形成了巨大的打擊。這不只是物質上,也還包括精神上的。在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上上下下都陷入了悲痛惶恐的情緒之中。

    在長平之戰這場戰爭中,趙國共派出了大約45萬士兵,可最後只有寥寥無幾活下來。巨大的傷亡數目給趙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趙國在戰爭中不僅失去的巨量的兵馬,物力,財力,在各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這給趙國在戰爭後無論國內經濟建設還是軍事生養休息帶來了困難,已經很難恢復到戰前的情況。如果長平之戰沒有發生,趙國是擁有能夠和秦國對抗的力量。但是長平之戰發生後戰國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對抗秦國了。

  • 3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戰國後期,楚、韓、燕、齊已是苟延殘喘,趙國是唯一與秦國有資格抗衡的諸侯國。長平之戰使趙國損失財力、物力的同時,失去了45萬士兵,在軍事、心理上消弱趙國的同時,在地理上失去了皮牢、太原等六個地區,秦國將戰火直接推到了趙國的國土上,壓縮了趙國賴以反擊的生存空間,趙國滅亡只剩下時間!

  • 4 # 歷史研習社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戰敗。此戰之後,趙國再無爭霸之勢。那麼,長平之戰對趙國的打擊究竟有多大?

    《史記》對長平之戰的記述較簡略,但我們仍可以透過一些材料進行分析。先看趙國方面的材料。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公元前262年秦國攻韓,南韓野王降秦,導致上黨孤懸。上黨人不願事秦,於是降趙,趙國欣然接納。

    秦國對趙國的行為不滿,兩年後派王齕攻上黨,趙國被捲入戰爭。同年,趙國戰敗。《史記·趙世家》稱:“(趙國)卒四十餘萬皆坑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事在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

    (田單復國前的形勢,此時距長平之戰爆發僅24年)

    第二年初,秦國控制上黨全境,隨後圍攻邯鄲。趙國先求和,後又四處搬救兵。公元前258年,魏國和楚國救兵趕到,邯鄲圍解。當時邯鄲城內的情形是:“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僅平原君等少數權貴的生活尚可維持。

    上黨四面環山,地勢高峻。此地易守難攻,但如果能控制出山的隘口,也可困住對手。而趙國長平之戰後能讓秦國較輕鬆衝到邯鄲城下,可見其已無精銳力量控制外圍。首都是一國之核心,趙國必然以全力保衛邯鄲,但史籍中未見趙國有動員令,而是不斷向各國求援,看來長平之戰應該把趙國的有生力量消耗殆盡了。

    邯鄲城內一片慘狀,也說明趙國無論是軍械還是給養,應該也在長平之戰中被大量消耗,導致一段時期內無法恢復,僅能依託城池和秦國死耗。至於秦國為何沒能打死趙國,則有其他原因,非趙國後備紮實之故。且自邯鄲解圍後,趙國除了能打燕國,其餘戰事敗多勝少。長平之戰應該是讓趙國元氣大傷了。

    再看秦國的資料。關於長平之戰的結局和戰果,《史記》各篇的記錄較為統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秦國在公元前259年秋末冬初復攻邯鄲後,還新徵了士卒支援前線,結果仍勞而少功。而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幾乎連年打仗且連戰連捷,曾未見秦軍喊過累。從秦國在長平之戰後疲憊、虛脫的狀態看,作為戰敗方的趙國,恐怕狀態只會更差,甚至有可能國內幾乎被掏空。

    (長平之戰形勢圖)

    最後看第三方的評價。《史記·燕召公世家》和《史記·趙世家》都記錄了燕國對長平之戰的判語:“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此時距長平之戰已過去八年。可見,趙國確實幾乎把自己的有生力量在長平拼光。不過,燕王對趙宣戰遭慘敗。

    (趙國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戰國末期形勢如圖)

    樂間認為趙華人常年生活於行伍,精於作戰。事實上,趙國長平之戰雖虧虛嚴重,但名臣良將多免受兵禍,趙國的人才培養和更新沒有受到長平之戰的明顯影響。而燕國本“最為弱小”,縱然強如秦國在當時和以後的戰爭中也都在趙國吃過苦頭,所以燕國輸給趙國不足為奇。

    綜上,長平之戰基本將趙國打垮了,其戰爭能力被消耗殆盡。儘管趙國的人才多幸免於難,使得短期內趙國不致被滅,但如此重傷的趙國單靠幾個人才是無法快速復壯的。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

    王叔岷.《史記斠證》

  • 5 # 一縷風塵854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發生在秦、趙兩國間的一場戰爭,而這一場戰爭的爆發可謂是對天下局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更是使得趙國再也無力抗秦。

    那麼長平之戰到底對趙中國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呢?

    從史記我們可以知道,長平之戰中,趙國一共派遣了45萬的軍隊,而最後卻只有240名士兵回到了趙國,這一訊息可謂使趙國舉國上下陷入了震驚、惶恐和悲痛的情緒中。

    史記曾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城內的情形是:炊骨易子而食……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僅平原君等少數權貴的生活尚可維持。由此可知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可謂是元氣大傷,不僅失去了眾多的兵馬,更是在經濟和物力上面有了很大的損失。戰後的趙國在經濟發展,軍事上都很難再恢復到以前的水平,可以說長平之戰直接打到趙國的經濟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的倒退,田無人耕,地無人種,工無人做。

    可以說長平之戰的結果,就已經註定了趙國的滅亡,而依靠廉頗、樂乘、龐煥、李牧等將領,趙國才能在戰後苟延殘喘的支撐30年。

  • 6 # 歷史風暴

    長平戰爭是趙華人心中永遠的痛,一場大戰下來,45萬人失去了生命。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當時趙國的人口也就三四百萬,45萬人相當於趙華人口的將近15%。

    舉個例子,在一戰的時候,法華人付出了400多萬人傷亡,佔到了當時總人口的10%,陣亡數大約相當於總人口的3%。

    這場戰爭打完之後,法華人一方面對德華人恨之入骨,所以在巴黎和會的時候,希望協約國能夠幫他肢解德國。

    (巴黎和會現場)

    另一方面,法華人對德華人非常懼怕,他們非常怕和德國再進行一場戰爭。所以,當他們的盟友波蘭遭到德國攻擊的時候一直採取了靜坐戰爭,不敢與德軍作戰。甚至,即便象徵性的出兵攻打西線的德軍也只不過緩緩前進,給德軍足夠的撤離時間。並且在追出要塞炮的射程之外後,就立即撤回。

    而在第二年,德軍集中精力攻打法軍的時候,一個月之內法國就全軍投降,可見他們對德軍的畏懼之深。

    長平之戰,趙國的損失遠遠超過了一戰法國的損失。可以說,除了防禦匈奴的北方軍團之外,趙國境內已經無兵可用。如果按照趙國350萬人口來算的話,假如當時每戶人有五口人,趙國一共是70萬家庭。也就是說,除了北方的代地之外,長平之戰讓趙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損失了一名至親。

    所以,趙國當時對秦國的心態和法國相比,有過之無不及!首先,他們極端仇視秦國:當2年後秦國發動邯鄲之戰的時候趙國上下同仇敵愾,平原君等也散盡家財與秦人血戰。最終打贏了邯鄲保衛戰!其次,長平之戰打掉了趙國和秦國爭霸的勇氣,從此不再與秦國爭鋒!

  • 7 # 史論縱橫

    長平之戰對趙國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趙國就像一顆冉冉升起的太陽,結果被秦國一箭射下,正是應了那句話,升的越高,甩的越重。

    戰國時期,平均二千萬人口,趙華人口能佔一個平均數,也就三百來萬,結果長平一戰就被坑殺四十五萬,有人總結長平之戰趙國戰死十分之一的人口,應該是有據可考的。

    很多人認為長平之戰對人數的描寫存在偏差,有誇大的成分,其實,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司馬遷,都沒有必要隱瞞,綜合多種史料,都可以佐證,長平之戰,趙國戰死的人數在四十五萬。

    為什麼,一個人口在三百萬左右的國家可以發動十分之一的人口去發動戰爭,而在明清國運之戰的時候,上億人口的明朝,只能調集十幾萬士兵。

    這就是時代的差別,如果你不好理解的話,你可以去聯想一下,在戰國之前的春秋,或者更早之前的商朝,打仗是整個部落男女老少一起參加的事情。那時候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所以,這對正在高速發展中的趙國的打擊是致命的,尤其是這四十五萬,基本囊括了大部分的趙國青壯年(長平之戰後,趙國寡婦應該是最多的)。

    如果沒有長平之戰,趙國可以說是最有希望和秦國一爭天下的國家,長平之敗,雖然讓趙國對秦國恨之入骨,但是此戰之後,趙國已無能力再進行復仇了,所以,趙國是秦國崛起過程中遇到過的最頑強,最難打的國家,也是打完這一仗之後,再也沒有機會崛起的國家。

    只能說,白起做的太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什麼方法和技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