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齒大白牙
-
2 # 簡史資深宅
一是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先進的生產工具得到普及改進和發明。曲轅犁更加廣泛的使用,同時還出現了踏犁、鐵搭、秧馬等工具。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得以解放出來。宋朝大量興修水利,特別是王安石變法期間,成果卓著,精耕細作的耕作方式進一步完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增加了糧食產量。在手工業方面,紡織、造船、制瓷等技術、工藝和規模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條件。
二是靈活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經濟政策。
在農業方面推行不抑兼併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來,實行“不以人丁為本,唯以財產為宗”的賦稅政策,至少從法律上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的負擔。雖然土地兼併嚴重,但與之相適應的是租佃制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租佃關係。一方面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不至於因為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而導致土地荒蕪,也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在商業工業方面,一是政府放鬆了對商業的控制。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變化帶來的是市場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遵循著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服務性的商業機構如櫃坊,氐店發展起來,還出現了便於流通的紙幣“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對外推行積極的貿易政策。與遼西夏簽訂看似屈辱的盟約之後,宋遼,宋夏之間的榷場貿易發展起來。從而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收入,這種頻繁的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貿易不僅維護的邊疆的穩定,也推動了宋朝商業的發展。而這只是宋朝貿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貿易則是來自於遠洋貿易。宋朝海上貿易十分發達。一方面政府鼓勵中外商人貿易的往來,另一方面政府強化規範對外貿易,設定了專門的機構進行管理。這樣中國大宗的絲織品、瓷器、茶葉、藥材等深受海外市場的歡迎。這種海外貿易不僅給宋朝帶來豐厚的財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動著宋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達與繁榮。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列政策強化了中央集權經濟上設轉運使,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軍事上實行更戍法,並推行將兵分離,重文輕武,饑荒之年推行養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權,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牽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物質基礎。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
水利
宋太宗時,在河北地區修作陂塘,並修築長六百里的堤堰,設定斗門,引澱泊水灌溉,種植水稻,獲得豐收。
南方地區水利興修的成績更為顯著,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錢塘江堤、西湖等處。如錢塘江堤前後修築多次,以真宗時所修最有成效。這次修築,吸收五代時的經驗,把石塊裝在竹籠裡,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樁,增強了阻擋海潮沖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餘頃,年久堙廢。
宋哲宗時,蘇軾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農田均獲其利。此外,福建莆田縣的木蘭陂,也是當時著名的工程。木蘭陂有寬80米,高10餘米,長160餘米的大壩,可攔洪、蓄水、排灌,使萬頃農田旱澇保收。至今仍十分堅固,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因地制宜
北宋農民克服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在山地、江畔、海邊開墾出大片良田。圩田在南方有了進一步發展,規模有所擴大,如著名的蕪湖縣(今屬安徽)萬春圩即有田十二萬七千畝。此外,農民們還造出許多新型的田地,如山田、淤田、沙田、架田等。太宗時,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餘頃。真宗時,增至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
手工產業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繡、宋繡尤為著名。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佈全國各地 ,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鈞窯、汝窯、定窯和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絲質產業
北宋的紡織業主要有絲、麻、毛等部門,其中絲織業仍佔主要地位,並以兩浙和四川地區最發達。從河北東路到江南東路的整個沿海地區,絲織業也有相當規模。絲織品種類繁多,如綾有二十幾種,錦有四、五十種。南北各地均有不少珍品,如蜀錦歷久不衰,暢銷全國;定州緙(kè課)絲,用各色絲線織出豔麗逼真的花草鳥獸,宛如雕刻而成,堪稱一絕;單州(今河南單縣)的薄縑(jiān肩),每匹才重四兩,望之若霧,等等。在絲織業發達的某些地區已出現了一批獨立經營的機戶,以家庭手工業作坊的形式,為出賣商品而生產,反映了絲織業生產發展。
北宋官府設有很多造船場所,分佈在今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其中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吉安)、溫州(今屬浙江)、明州(今寧波)是著名的造船基地。太宗時,全國每年造船已達三千三百餘艘,遠遠超過唐代。北宋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製造的船隻。
工匠地位的變化
北宋時期,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變化。
私營作坊使用僱傭工匠,他們領取錢米作為僱值,僱值多少因不同時期、不同部門而異。官營作坊役使的工匠,有從軍隊調來仍隸名軍籍的軍匠,也有從民間僱募來的和僱匠。此外還有一種當行差充的工匠,稱“當行”或“鱗差”,這種當行工匠在北宋只作為輔助之用,他們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無償服役,而是付給一定的“僱值”。有的生產部門如鑄錢作坊,還出現了類似計件給僱值的方式。這些情況都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縛已經有所鬆弛。
北宋的商業情況白銀和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隨著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以後逐漸增加,到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達六百餘萬貫。
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1021年(天禧五年)為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定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
宋朝商稅分為兩種:過稅,每關值百抽二,是對行商抽的;住稅,值百抽三,是對坐賈抽的。正稅之外,還有雜稅。隨著商業的繁榮,商稅日益成為政府重要財源之一。真宗景德年間,商稅只有450萬貫,到仁宗時,即增加到2200萬貫。
回覆列表
我們來說一下北宋的建立,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時,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禪讓的,和平過渡的為趙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將節度,使操綜國運的教訓,宋太祖以杯酒釋實權,解除武將參與朝政的機會,實行文官統治,這樣一來文官的權利上不僅比武將的權利大,而且是北宋的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那時候北宋對對外很少用武力解決問題,而且是用錢捐助北方遊牧民族,才暫時換來珍貴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當時採取的是抑武揚文,君臣共治,大大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我們後人帶來國力孱弱的感覺,當時北宋面對的敵人太多,北宋是在金、西夏是靠錢來生存的,從地圖上看宋、遼並立,宋在南,遼在北,形成對峙,所以當時北宋的唯一辦法就是送錢,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 從遼和北宋來說,遼統治者不斷髮兵南下,威脅到了北宋的安全,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直逼東京,寇準力主抵抗,宋真宗接受,條件是宋每年給遼送“歲幣”,遼才答應撤兵,雙方當時約為兄弟之國,各自派兵各守邊界,史稱“澶淵之盟”在一個世紀中,雙方基本上維持了和平的局面,宋遼邊界安定,雙方貿易興旺,使者不斷往來,平等條約簽訂後北宋社會得到了高速發展。 視角在來轉像西夏,宋夏和戰,元昊稱帝后,與宋不斷交兵雙方損失慘重,元昊請和,1044年,雙方訂立和議,元昊取消帝號,北宋冊封元昊為夏國王,夏對宋臣,宋夏重開邊界貿易,和議後,宋夏基本維持在和平平的局面,其實這是北宋買來的和平,大大緩解了之間的矛盾。 綜上所述,北宋是依靠微不足道的歲幣換的了長時間的和平,符合雙方的利益,和平之後北宋主要精力實力發展社會經濟,北宋的繁華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戰亂,高度集中自由的社會經濟和發達的造船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