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獅

    絕對不能!如果繼續耗下去,財政率先崩潰的一定會是清政府!

    說起甲午之戰這場屈辱的戰鬥,本來就是一場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爭,若以李鴻章的建議,與日本暫且議和,定然不會輸得如此之慘。但是憤青一般的光緒皇帝和翁同龢這些該死的清流人士卻堅持要戰,自此導致大清海軍一敗塗地。

    日本和大清的戰力,李鴻章心中清楚,若是開戰必然失敗,若是議和便可鉗制日軍,讓他無法找到開戰理由。以此養戰,向外國銀行借款後,便可購買新艦,重換炮塔,這樣便可跟日本戰力持平,到時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但是光緒和翁同龢卻不聽這一套,認為不打就丟臉。那好吧,就打吧,但開戰後戰局瞬間就看出來了。現在很多腦殘跟翁同龢之輩一樣,只要說議和就罵人家是漢奸,根本不用腦子想事,一拍屁股,馬上激起萬丈屁浪,嗷嗷要戰,臭不可聞,如同狂犬吠日一般。

    好了,轉回正題。先來看看甲午戰爭時期兩國的軍費開支。戰時日軍的軍費不足2億日元,預算為2.5億日元,如果戰事發生變化,可立即向外國銀行借貸以充軍費。也就是說日軍就算耗盡了這2.5億,也不會迅速崩盤。一直打下去,日本還是有相當充足的後盾力量可以發揮使用。

    但反過來再看清政府,戰時籌措的戰費不足日軍的一半,而且其中有58%是自洋人處借的高利貸,這樣一來內外財政已經日趨枯竭。而且以英格蘭為首的幾家銀行以中日戰爭內情不明和風險難以評估為理由,拒絕向清政府提供貸款。但各大銀行卻積極的向日本提供貸款,只是日本有強大信心認為自己會勝,所以沒有立刻借貸。

    最後清政府迫不得已只能用7%的高利息向匯豐銀行借款1000萬兩白銀,此後再難貸出。

    後來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無論是海戰還是陸戰,全部被日軍已摧枯拉朽之式打得慘敗。這時候,再無銀行願意借款給清政府。請問如果繼續耗下去,那麼會是誰的財政先崩潰呢?

    那些相信如果清政府在堅持一下便會勝利的人,簡直是在痴人說夢。現在清晰的歷史資料一查便可知曉,有這種思想的,一般腦子都有憤青色彩,認為老大必勝,小子必敗。當年要不是光緒有這種思維,還不至於最後讓人家打成那副熊樣!

  • 2 # 提點刑獄司

    一說到甲午戰爭,我們都知道這是近代中國的恥辱,泱泱大國被一個島國日本打敗了,而且還敗的這麼徹底,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隨著更加激化。

    有人說如果當時的清政府再堅持一下就可以把日本拖垮,日本的財政就會崩潰,中國就會勝利。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咱先比較一下中日雙方的軍費開支,甲午戰爭開始後,李鴻章要求戶部劃撥軍費二、三百萬兩。而戶部僅僅拿出來了18萬兩白銀充甲午軍費,最後幾經協商才決定劃撥軍費150萬兩,而且這150萬兩白銀一直到甲午戰敗也沒有全部到位。咱再看看日本,日本在開戰前就已經將約4000萬兩白銀的軍費開支納入了預算,可以說日本那是軍費充足。

    為什麼已經開戰了,戶部還是不劃撥軍費呢?原因又是什麼呢?首先是朝廷沒想著打仗,財政預算中是沒有軍費這一項,而且朝廷中主和派佔了上風,主張求和,反對開戰;其次就是當時國庫空虛,清政府已經入不敷出了,基本上也拿不出銀子來了,連慈禧修繕頤和園都是挪用的海軍軍費。

    所以有人說的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再堅持一下,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當時的清政府雖然是地大物博,但是處處腐敗,軍費都無法湊齊,拿什麼堅持呢?還有就是假設清政府堅持了,那麼日本的財政會崩潰嗎?抗日戰爭咱們中國堅持了8年,才最終拖垮了日本的經濟,甲午戰爭也是這樣,三天五天是沒有效果的,除非是三年五年,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

  • 3 # 韋格蒂烏斯

    不會,先死的必然是清政府,日本雖然不像清政府有那麼高的財政收入,但也沒有那麼莫名其妙的財政佔用項。

    清政府用來武裝現代軍隊的經費,支出最大的年份也不足千萬兩,6000萬到8000萬的財政收入,卻被80萬八旗和綠營抽走了2000萬。看著軍費清朝比日本高一大截,但實際現代海軍分到的錢一直和日本差不多,這還是在日本還有錢投到陸軍上的情況下取得的。

  • 4 # 歷史愛好者88

    細節決定成敗。甲午戰爭若清政府多堅持一會是否會導致日本財政崩潰或戰敗?對於敏感的話題,還是道盡詳來吧。

    公元1884年,北洋水師提督吳長慶率定遠號,致遠號,鎮遠號軍艦訪問日本大阪。大清北洋水師亞洲第一,世界第六水師。耀武揚威訪問日本,吳長慶誠邀日本人上船參觀。日本人觀察到,清艦發射炮管生鏽,大量衣服放在炮架上晾。清兵軍紀不嚴。日人如實向上級稟報。

    清兵上岸,尋歡作樂,不知為何原因,清兵同當地警察起了爭執 ,繼而大打出手,雙方各有傷亡。日本警察將雙方帶到警察局,個別清兵逃回到艦船上,向吳長慶稟報。吳長慶以外交使節要日方無條件放人。日人不允。吳長慶命令三艦船豎起炮彈發射管。如不放人,炮轟當地。日本人迫於壓力,無條件放人。事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大清帝國己日暮西山,制度腐朽,兵無鬥志。乃有取待之意。

    日本人為了擊敗大清帝國,派大量間諜湧入中國,勘察當地風土人情,地理位置,連軍用地圖將村莊,山嶺,水塘標記得一清二楚。準確到米以內。連明治天皇都將私己錢捐贈給軍部,來購買軍艦。全民熱捐。日本人還有更陰險的一招,言論戰,在華北,東北一帶,散佈謠言,大清是韃虜,日本是替漢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一派胡言,迷惑華人。

    慈禧太后為慶祝其六十壽誕,而大修頤和園。居安思危啊!公元1894年,日軍進攻北韓平壤,守將葉志超棄城而逃跑到五百里鴨綠江邊。北韓淪陷,日本人不費吹灰之力,得來全不費工夫。日本人得北韓而佔據有利地形。光緒聞之北韓己失,決意同日本開戰,李鴻章勸阻無效。同年6月,日本偷襲高升號運兵船。造成清兵傷亡慘重。同年9月,日軍在黃海大東溝率先開炮,向北洋艦隊開戰。雙方打得異常激烈。最終致遠艦在彈盡約情況下,被日艦吉野號擊中。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北洋艦隊落敗,李鴻章心血付之東流。

    如果慈禧同日本人打持久戰。孰輸孰贏乃是未知數。只可惜大清軍心動亂,無心再戰。讓日本取得勝利。甲午戰爭中國落敗,乃是國恥也。

    日本人將對手研究得太徹底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得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大清的落敗,讓日本人取得勝利。從而富國強兵。但其亦走上不歸路。對於這個東亞近鄰,還是防禦為好。

  • 5 # 江郎說史

    甲午戰爭一度是中華人民一直不想提的傷痛,堂堂的天朝大國竟然會被小小的蠻夷所擊敗,而之後的《馬關條約》更是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百年的恥辱,清政府的國運就此被打斷,而日寇的崛起也正是因此,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不能多堅持一會,如果清政府多堅持一會那麼誰會先崩潰,日本是否會先崩潰?

    首先就是甲午戰爭這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爭,按照李中堂的建議是與日本暫且議和,然後大力整頓北洋水師,當手裡有把握的時候再一雪恥辱。然而就是被憤青一樣的光緒帝和翁同龢這幫人破壞了,光緒帝主戰也就算了,一國之君尚在血氣方剛的時候。但是翁同龢這個人主戰那就是最愚蠢的,翁同龢從1891年就以國庫空虛而就斷了北洋水師的軍餉,讓北洋水師停止購買外國的軍艦,甚至之後北洋水師連一顆子彈都沒購買過,中日能不能打仗,你翁同龢心裡沒點13數嗎?

    而且再看一下兩者之間對戰爭的理解,日本完全就是舉國拼了,打上一場以國運為賭注的戰爭,而日本從1875年就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備戰,一方面不斷的購買先進的軍艦裝備,一方面派遣細作到中國建立起了間諜機構,以便可以更加深入的瞭解清政府。而此時看清政府的看法,一方面就是光緒帝和翁同龢等主戰流派,什麼都不懂,就一個想法:“我堂堂大清難道還打不過一個蠻夷嗎?打!”對比的也就是慈禧的主和派:“打什麼打啊,不就給點錢嗎?給他錢,別妨礙哀家辦生日慶典。”

    就這種思想在開戰之前清政府敗局已定,一個是蓄謀已久,一個是一時衝動,這兩者之間就沒法比。戰爭開始之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完全失去了制海權,日後也無法切斷日本本土的對北韓的支援,而且也無法守衛京津、山東乃至江浙的沿海地區。但是日本也是因為長時間的戰爭,國家無法彌補長期的軍費支出,而且兩者之間最有可能的就是把戰場放在北韓,而北韓地形崎嶇,易守難攻,很有可能就是長期的僵持,中日停戰,擇日繼續。

    而此時兩國的軍費都是不夠,日本的軍費預算也幾乎都完了,再打就應該向外國銀行借貸了,而此時清政府的軍費也是揮霍殆盡,但是此時雖說軍費沒了,但是慈禧仍舊揮霍無度,據不詳細記載,慈禧此時一天就要花費白銀4萬兩,而慈禧修建頤和園用了3000萬兩白銀相當於750萬英鎊,而同時期的吉野級的巡洋艦才30萬英鎊,如果此時的慈禧稍微從牙縫裡扣點出來,繼續作戰又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甲午戰爭如果堅持下去,絕對不會是那麼的慘,日本很有可能停戰,但是很遺憾的是主和派戰勝了主戰派,而之後清政府就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日本戰勝之後索要鉅額的戰爭賠款,然後再用來補充軍費,然後尋找藉口再次開戰,而彼漲此消,清政府會陷入一直還錢的惡性迴圈,所以甲午戰爭也就是兩國的國運之戰,一方勝利之後另一方也就陷入了無盡的深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給自己的爸媽說過"我愛你"簡單的三個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