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務員樹洞
-
2 # 邊說邊學
學歷與工作能力是否成正比應該因人而異,雖然高學歷的人並不一定工作能力強,而且從我個人的情感上並不完全贊同把學歷與工作能力成正比,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在對人才價值的評估中認為學歷和工作能力是成正比的。
職場初期高學歷代表工作能力強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不認可學歷和工作能力成正比,但是毎個人都拼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要考個好大學,從大專到本科,從研究生到博士,從985到211,從一本到二本的差異選擇,充分體現了人們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由於工作能力只有在實際工作中才能體現出來,而且一個人工作能力的評價缺乏嚴格和統一的標準,因此在企業的招聘過程中理所應當地認為,學歷高的人也必然工作能力強,學歷幾乎成為衡量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有些崗位明確要求必須研究生以上學歷,那些大專學歷或本科學歷的人幾乎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
實際工作中學歷與工作能力無相關性在剛剛進入職場初期,由於人們普遍的傳統觀念,學歷與工作能力成正比,高學歷的人往往比低學歷的人獲得更高的薪酬。【有個朋友第一學歷大專,但是工作能力非常強,由於銷售崗位學歷要求低才有倖進入一家軟體公司,剛進入公司薪酬也比較低。但是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的銷售業績非常突出,薪酬很快超過了同期進入公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們之所以普通不認同學歷和工作能力成正比,是因為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學歷和工作能力幾乎不成正比,甚至於成反比。【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主要在於中國教育的功利性,許多人的高考志願是父母或親戚朋友參謀填報的,以致於許多人的工作並非從事本專業。研究表明:本科生畢業後只有10%以下的人終生從事其所學專業,碩士生畢業後只有大約15%的人終生從事其所學習的專業】。由於更多的人所學專業和工作存在不匹配的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學歷與工作能力沒有必然的正比關係。
學歷和工作能力因個人和行業存在差異從理論上來分析,學歷高的人一般往往知識面廣、智商也高、學習能力強,但是工作能力的評估不僅僅包括理論知識強,更多的體現在工作過程中與人的溝通協調能力,特別對於那些工作經驗五年左右的人來說,逐漸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或部門主管,這時候所謂的工作能力更多的體現在溝通和協調能力方面。當工作了十年到十五年左右,職業生涯發展到高層管理人員的時候,學歷與工作能力更多的又表現出正比的關係。另外對於科研機構或者高等院校,學歷與工作能力完全成正比,因為這些機構,幾乎全是高學歷的人員,低學歷的人即使有再強的工作能力,基本上連進入工作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關於學歷和工作能力是否成正比的問題,嚴格意義上講,很難有準確的答案,我雖然不贊成把學歷和工作能力機械地類比或劃等號,但是我還是希望在有條件和可能的情況下,應該在提高工作能力的同時,努力透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學歷,雖然學歷不完全可以代表工作能力,但是在某些方面也體現了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個人價值。
-
3 # 李筱影
決定人成才的因素不只是學歷。
暢銷書《才經》中提到職業成功的包括四大要素:即
1、先天因素
2、後天學習
3、職業決策
4、人際/人才決策
四大要素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重要性,先天因素除外;王興說過一句話“過去20年,沒有進入網際網路、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的,都是入錯行”;這就是所說的行業紅利,乘上快速行駛的車,就算自己不動,也會被推著向前。但是前提是你能夠進入這個行業,也就是所說的專業、學歷,學歷是保證我們能夠進入這個行業,但是能走多遠靠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美國權威機構調查,隨著職級的升高專業知識所佔的比重會越來越低,人際/人才決策比重會越來越高。
作為資深獵頭顧問,我曾經見過許許多多公司高層以及行業知名人士,大部分人都有一份終身學習的信念,他們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層面,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但我也見過很多出身名校但是發展勢頭卻不盡人意。但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清華北大畢業,本碩連讀,發展基本都屬於中規中矩狀態,反而稍微弱一點的學校畢業發展的可變性程度更高。
好的學歷能夠提高成功的機率,但無法保證一定成功。謹遵成功四大要素,不斷提高自身能力。
-
4 # LEE微分
這個有一定的關係,但不能說成正比。只能說學歷越高的人成才的機率很大但也不一定非成才不可。同時,沒有學歷的人也可以成才,像現在社會的一個現象,沒有學歷的是老闆,有學歷的是打工者。所以學歷和成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不是絕對的,條件有變,則不成正比。
-
5 # 六一先生說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成正比的。
或許,我這樣說,該有人懟我了。你看,韓寒、李想,都是高中學歷,一個著名的作家、導演;一個汽車之家的創始人;還有,李嘉誠初中都沒怎麼讀,人家還是首富。所以,成才與學歷是不成正比。
但既然說到正比、反比,那就涉及到機率了。你就看看周遭學歷低的人,能成才的有多少呢?
按機率來算,掌握社會更多資源、金錢的一方,是不是學歷更高的一堆人呢?
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網際網路大佬們,哪個是沒學歷出來?
如果覺得還不夠信服,可以去搜索查詢一下世界500強,現在當家的CEO的學歷,你會有答案的;或者胡潤榜有上榜的學歷也行。
而即使一些人們口中沒有學歷的例子,但人家所獲得的專業知識,早已經達到同等學歷了,你瞭解嗎?
人家韓寒文筆一直不錯;李想,從高中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程式設計;就連李嘉誠為了改變自己的廠工命運,也在不停的學習著,挑燈夜讀英語。
但作為普通人,一但離開了學校,離開了提升學歷的地方,有多少人能跟那些沒有學歷的成才者一樣,繼續學習、看書、提升自己?我想不整天刷小影片,都算好了吧!
前不久,曾發表過宣言,不後悔退學的韓寒,不也發了微博說“退學是很失敗的一件事,不值得學習”嘛?
所以,只有當自己真正踏入殘酷的社會後,收穫了各種閱歷,才會發現。其實學歷真的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左右你走向什麼道路,是否更容易成才。
-
6 # 臨沂尚賢教育
回答是否定的,學歷與能力不能對等,但是相互依存的。
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
能力是指一個人完成一專案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是人對自然探索、認知、改造水平的度量。能力的範疇很廣,但我們平時所說的人的能力主要指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學歷低的人表現出很有能力,比如一些企業家、科學家的學歷都不高,很多學歷高的人也不及他們,比如正泰集團老總南存輝、德力西集團老總胡成中、蒙牛老總牛根生、PCPOP網年輕CEO李想、希望集團老總劉永好等。相反,學歷高的人能力不一定就強,我們常常說的“高分低能”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常見到一些博士生承擔不了最簡單的工作,上大學了生活還不能自理,比如東方“神童”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卻因生活不能自理被勸退。
回覆列表
真相往往是“面目可憎”,討人嫌的。過去,因為總是說真話,得罪了不少網友,“損失”了不少粉絲。唉,沒辦法!誰叫本人不喜說“美味漂亮”的假話、媚俗話呢。
言歸正傳。以我這麼多年的體會和觀察,個人認為,學歷和職場能力真的不能劃等號,真的可能不成正比,有的還成反比。學歷,最多也就是你入職進門的“敲門磚”、“入場券”,名片而已,不可或缺,但不一定“貨真價實”,並不能完全代表你的綜合能力和水平。
為什麼我這麼武斷地妄下結論呢?其實,從兩個方面就可以考據出來。
其一,職場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接觸了很多各個層次,廳以下的領導,還有資產不扉的大小老闆,透過觀察、瞭解和分析,一個能在職場受歡迎、混得風聲水起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情商比較高,頭腦很聰明和靈活,洞察力和領悟力強,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心理素質比較好,人格心智比較健全,應酬交際和領導、協調關係能力卓越,做人大氣,善解人意。最後,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和看重的某專業方面的技能強,有,最好;不足,前面我列舉的能力可以彌補,或“補臺救場”。這些,如能早省悟,就早主動,早受益,開啟你人生的新篇辛,創造新輝煌。
其二,當今之高校培養了我們什麼樣的能力?關於培養方向的問題,曾經開展過多次的大討論,結論不一,莫衷一是。我感到,許多的學校,包括一些師資、學者專家,追名逐利,培養側重點放在我前面說的後者,而忽略了前者。更有甚者,為了效益而招生,設定了很多垃圾專業,社會上根本不實用。導致部分畢業生找工作就業難,總是專業不對口,用非所學,學用“兩張皮”。再加上,小學、初中、高中的應試教育,十幾年寒窗苦熬,考上大學終於可以“放鬆放鬆”了。這一鬆勁,四年很快就混過去了,沒學到什麼真本事。而人格健全,德育工程,情商塑造,人際交往,人文薰陶,領導管理,等等,工作後必具的東西,嚴重不足,缺位斷檔,變成了“瘸子”。
總之,為防止過去人家說的“本科生就是笨科生”之類的笑話,我們確實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多維學習,摔打錘鍊,全方位提升,“憑、能”相符,齊頭並進,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