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1、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柏拉圖信奉唯心論,而亞里士多德比較信奉唯物論,但他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常把老師的唯心論擺出來,在唯物論和唯心論之間搖擺。如果說誰更深刻,那就需要了解他們之間觀念的區別

    2、柏拉圖在對詩歌來源的認識上明顯受到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觀的影響,基於認識只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性的理解的觀點,柏拉圖認為詩人之所以能夠寫出來詩歌,是在詩人沉浸到一種痴狂的境界(也就是後來尼采所說的“酒神”境界和“日神”境界)中,[1]受到了神靈的啟示,然後把這種神靈的思想透過世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公之於眾,這便成了詩歌。詩人在沒有神靈指引與啟示的情況下,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個體,沒有自己的能動性和自主精神;而一旦受到了神靈的啟示,又變成了一個類似於“傳聲筒”的個體存在,他們表述的並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處於癲狂狀態下神靈對他們的指引。

    於是,在柏拉圖的思想下,詩人也便成了一個沒有明確思想認知,而只需要去追求那種被神靈思想指引的精神境界中即可。詩歌也不再是詩人透過語言表述自己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方式和行為了,而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與複製。受此影響,很多詩人也陷入了這樣一種困境之中:沒有把神靈的點撥變成求知的願望,也沒有把迷狂中的靈感化為自我完善的動力。

    不得不說,柏拉圖把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引入對詩歌的定義,對詩歌的發展和詩人的學習和求知有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讓當時和後來的很多詩人走了不少的彎路。根本上說起來,還是在於柏拉圖對世界的本源的認識是基於客觀唯心主義的,把很多未知的或者難以定論的東西歸結為“理念”的指引,這對詩歌藝術的發展是很不利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柏拉圖的這種觀點帶來的一些積極的影響。柏拉圖所認為的那種“痴狂”的境界,也被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了是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境界。在“痴狂”的境界中,藝術家們的確有可能創造出表現自己最高水平的藝術作品。

    3、在對詩歌來源的認知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與柏拉圖“詩興外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詩歌的起源不在於神,而是在於人。對於詩歌的藝術的起源,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說,他認為人的天性裡面存在著模仿的本能,並且能從這種模仿的本能中得到快感。[2]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在詩歌的起源於發展中,人絕不是無為的,而是以一種積極能動的態度去參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丸子怎麼做好吃,丸子有哪些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