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原心

    首先,把那些與現行簡化字字形相似的字認為是簡體字,是錯誤的,是對文字發展源流和漢字簡化歷史的無知。

    其次,那些字根本就不是所謂簡體字,那只是草書的規範寫法。只是現代簡化字借用了草書的字形,並進行了楷體化改造,即草書楷化。使得這些字看起來像是簡化字。

    所以說,這些像簡化字的漢字並不是簡化字。

  • 2 # 細雨碎江

    王羲之的行書《蘭亭集序》有324個字,其中102個是簡化字,佔總字數的三分之一。

    簡體字歷來就有。秦統一,實行“書同文”,規定小篆是官方指定文字。由於小篆還是很難寫,於是官府經辦文書的“徒隸”,為提高效率,就把小篆的圓轉筆畫變成直線,用點、橫、直、撇、捺、鉤等筆劃構成漢字,刪繁就簡,創造了隸書,之後又演變出更方便書寫的楷書和草書。南北朝時楷書的減筆字已經出現, 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 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畫又比較多的字。這些簡化字在民間流行八九百年,卻並無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間的簡體字視作“俗體”、“破體”,使其難登大雅之堂。而我們今天的簡體字就主要是從歷代的隸楷行草的簡寫“俗體”而來。

    民國時期錢玄同公開提倡簡化字,新中國成立後著力規範推行這就是後話了。

  • 3 # 中州耕牛堂主

    為什麼王羲之《蘭亭序集》中有許多簡體字?

    不只是王羲之《蘭亭序集》中有簡體字,而在漢碑裡就出現了不少簡體字。比如“網”字,繁體字應為“網”。又如“於”字,繁體字應為“於”或“扵”。之所以王羲之《蘭亭序集》中出現了簡體字,主要是晉代以前就有人用簡體字了,他只是沿襲了古人的寫法而已。另外,有的簡體字也可能是王羲之根據字的意思造出來的。

    在當代書法創作中,有一個規定,就是整幅作品要麼都是繁體字,那麼都是簡體字,不能將繁體字和簡體字混用在一幅作品中。

    另外,還規定了“凡是古人用過的繁體字”,也可以作為“繁體字”用在作品中,但作者必須向評委提供字的出處的原帖。

  • 4 # 千年蘭亭

    關於簡化字,我們要清楚兩個問題:

    2、很多繁體字有其特定的使用環境。比如“裡”,作為量詞時不能用繁體,作為“裡外”時才能用繁體。又如“發”,作“頭髮”和“發財”時,其繁體不一樣,不能混用。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展覽中,繁體字用錯是硬筆,寫得再好也會直接取消入展資格。

    這樣,大家應該理解《蘭亭序》中所謂的簡化字了吧。

    章草《平復帖》

  • 5 # 天上天下之照國

    許多簡體字古已有之。其實歷朝歷代都有正字官,也就是規範字體的官職,正字或從繁,或從簡,或從古。清代是從繁。

  • 6 # 手機使用者52099700724

    首先要說的是,王羲之的所有真跡都已經被唐太宗帶到墳墓裡去了。至於蘭亭集序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或是臨摹王羲之的其實是要深入研究的,反正蘭亭集序是代表不了王羲之水準的,如果王羲之的行書只是這種水平,唐太宗也沒有必要那麼狂熱的崇拜,相信古人很多都有這個水準,相信唐太宗自己都有。(一家之言,可以探討)黃昌友行書《》國家一級書法師。

    至於東晉以前是不是用現在的簡體字其實要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來說,還要有很多鎮居才行。國家一級美術師一級書法師 黃昌友(黃昌莜)潑彩山水。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圖文無關。

  • 7 # 微視大觀

    是因為中國建國初期簡化字的“簡化”的過程中有些字就是參照古代行書、草書的寫法來簡化的,所以你現在看到的簡化字就可能出現在古代書畫作品中。

  • 8 # 依依東望1688

    不是古人寫簡體字,而是漢字簡化時多個同音字簡化為一個字。如頭髮的是髮,發財的發是發,現在簡化為發,而一些書法愛好者,經常用錯繁體字。

    另外漢簡化還運用草書楷化的寫法。

  • 9 # 閒雲野鶴2

    跟本就不是簡體字,看看這個就明自了。

    《書法最常用字繁體、異體、古今字對照表》

    ●並,並,併 :古代完全不通用。並,併是同義詞,“兼併”的意義寫作並、併,不寫作並;“一起”的意義寫作並,並排;很少寫並、併;“依傍”的意義只寫作並;“拋棄”的意義只寫作並、併。 ●“為”統一替換為“為”,為、為為古異體字。 ●才,才:“才能”之意,用才;“剛剛”、“方才”、“僅僅”之意,用才。 ●採,採,寀,埰,棌:“摘取”的意義寫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義寫作寀,埰 例詞:寀地,寀邑;“櫟樹”,又叫“柞樹”的意義寫作棌。例詞:棌椽。 ●彩,綵:古代是兩個字;綵僅用於彩色絲織品;“彩色”、“光彩”用彩。 ●抄,鈔,杪:“掠奪”,“抄寫”之意用抄;“末尾”、“最後”之意用鈔(杪),讀miao3聲 例詞:教行於鈔; ●沈,沉:沉古代寫作沈,但沈沒一般寫作沉沒。 ●衝,衝:古代是兩個字:空虛、謙虛、年幼之意用衝(沖)。例詞:大盈若衝;謙沖節儉;方年衝貌……交通要道、衝擊、向著、對著之意用衝。例詞: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要衝,衝水,衝動,衝撃。 ●醜,醜: “地支”用醜,子醜寅卯; 美醜、厭惡、丑角等時用醜,醜陋,醜悪。 ●仇、讎:地名、姓氏用仇;仇恨、仇敵可用讎,報讎,讎人。 ●鬥,鬥(鬦,鬭):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鬥,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菸斗、鬥膽、漏斗;爭鬥、戰鬥用鬥:鬥牛士、鬥智鬥勇。 ● 厄(戹)、阨、軛(軛):——古代是三個字,厄,困苦意,厄運;阻塞、險要地勢、狹隘等一般寫作阨;軛(軛),牛馬拉車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範,範:古代是兩個字,作姓時只能用範,范仲淹;模範、範例則用範。 ●豐,豐:古代是兩個字,豐一般只用於形容容貌和神態,例詞:丰采、丰姿、丰韻、丰儀;豐可以用於形容各種事物,豐産,豐收, 豐富。 ●復,複,覆:複,有“夾衣”,“繁複”,“重複”之意;復,有“回來,回去”,“報復”,“再,又”,“回答”,“免除賦稅”之意;覆,有“遮蓋”,覆蓋,“翻轉過來”,“顛覆”之意;複的“夾層的”,“重複的”意思,覆的“翻過來”的意思,可以寫作復;復的義項不能寫作複。 ●幹,乾,幹,榦:“天干地支”用幹;“冒犯”“干預”用幹 ,例詞 :干戈;“乾溼”用乾 例詞:乾杯、乾旱,乾淨,乾燥;“樹幹”用榦 例詞:樹榦 、骨榦 、榦流;“才幹”用幹 例詞: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 ●谷,穀:“山谷”用谷, 姓氏用谷;“糧食”、“俸祿”用穀,穀子,稻穀。 ●館,舘:“賓館,客舍”用舘,圖書舘、旅舘、博物舘;“飯館”用館。 ●盡,儘:“盡頭”、“頂點”、“全部”,用盡 , 例如: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盡心盡力,盡頭,物盡其用;表示以某個範圍為極限,不得超過;儘著三天把活幹完;先儘舊衣服穿,儘著老人先上車;用在表示方位的詞前面,和“最”相似的意思,儘北邊、儘南頭。 ●歷、曆:歷: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曆: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慶曆四年春。 ●志、誌:“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憑、憑(凴):“靠著”義項時用 憑,其餘義項用憑 。例字:怒髮衝冠,憑欄處; 憑藉用憑,例字:憑據,憑証,文憑。 ●升、昇、陞:“容量名”用升;“太陽昇起”用昇、升;“升官、提拔升遷”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後用陞。 ●萬、萬:複姓“万俟”(mo qi) 寫作萬;其它一律寫作萬,例字:萬歳,萬花筒。 ●系、係、繫:“世系”、“系統”的意義一般寫作系,農業農業系統,歴史系; 在“關聯”、“連結”的意義上,一般寫作係、繫,如:維係,聨係等,係、繫可以通用;但作“提”講,如把水從井中“繫”上來,作栓、綁講的,如繫馬,作拘禁講,繫獄,則不能通用,只能用繫;“係”在書面用語中作“是”講,如魯迅係浙江人、確係實情,也不可與繫通用。 ●遊、遊:凡有關水中的活動,一般只能用遊;而有關陸地上活動的,遊、逰可以通用。遊覽、旅遊則應用遊。 ●於、於:作為姓氏時只能用於;《詩經》、《尚書》、《周易》多用作於,其他書多用作於。動詞詞頭用於,嘆詞用於,不能相混。例詞:關於、屬於、青出於藍、樂於助人、輕於鴻毛、易於瞭解。 ●餘、餘:表示第一人稱用餘,表示剩下的、業餘等,用餘,業餘愛好、富餘、寬餘。 ●鬱、鬱:鬱,有文采的樣子/ 雲、汽濃盛的樣子,濃鬱;鬱,樹木叢生、茂盛 / 憂愁,愁悶,鬱鬱蔥蔥;作人名時,如李鬱周,用鬱而不用鬱;作姓氏時只用鬱。 ●札、劄:札,書信、書寫的小木片;劄,奏札、宋朝中央機構釋出指令的文書。 ●制、製:制:製作、製造;禁止、遏制;規定、制定;規章、制度;帝王命令;規模;製:製作、製造;裁製衣服;寫作。 ●鍾、鐘:鍾:酒器;量器;積聚;鍾情;鐘:鐘錶;一種樂器, 鐘磬,通鍾。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後、後:皇后、博士後用“後”;後來、以後用後。

  • 10 # 迷途の浮雲

    書法到了一定層次,追求的很多是藝術性,想不明白現在為何這麼多人拿這個所謂規範來無中生有,包括國展的評審。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已經偏離了藝術,古人都有說觀神采不見字形,那是文字學的東西,過分強調顯得本末倒置。

  • 11 # 使用者天亮天亮了

    古時應該說不是有簡體字,而是寫字者圖快或圖簡單些產生的簡化字,可能寫者無意,而後來國家搞簡體字時,就把一些歷來約定俗成的簡化字立為正式的簡體字了。特別是古時的一些草體邊旁,很多作為現在簡體字的正體邊旁了。

  • 12 # 全面奔小康先生

    “於”不是簡體字

    “於”與“於”一樣,古有存在,並不是今人用於做“於”的簡體字。所以說“於”是簡體字,很外行了。看到很多回答還在一本正經地解釋“於”作為簡化字,出現在哪哪哪,就想笑。看人家筆畫少,就是簡化字了?“於”與“於”在古漢語中,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用法和意義,只有在作為介詞時才會有通用,可能就是這個讓人覺得“於”是“於”的簡體。

    其實“於”有很多用法

    感嘆詞

    念“xu”,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動詞

    念“yu”,如“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連詞

    念“yu”,如“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盧旅”。

    助詞

    念“yu”,如“鳳凰于飛,翽翽其羽”。

    介詞

    念“yu”,如“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 13 # 薇兒灬

    很多字在古代其實有多種寫法,比如“萬”字,古時就有了,並非是後來簡化成這個樣子。再比如“德”字中間到底有沒有那一橫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繁體字很繁瑣呢?一是草書的沒落,都寫正楷的話,肯定又慢又繁;二是康熙時候為了給漢人學習增加難度(本質上仍然是文字獄),編了本《康熙字典》,規定了唯一“法定寫法”,去簡就繁,甚至造字,那些簡單的寫法一律不得出現在正式場合

  • 14 # 公平正義社會的人們

    所謂簡體字是中國字簡化後對中國字的稱呼,它是相對中國字簡化前中國傳統字而言。中國傳統字有許多字通假、有許多含義相近、還有許多字形相近,還有許多字的楷書行書草書的書寫形式相同或相近,因此在中國字簡化時修改成現在的簡化字。實際上,如果看到古文書寫中有與現在簡化字相同的,一是這些原本就是繁體字即簡化字直接採用繁體字,二是古文書寫中的字與現在簡化字含義不同,是表達另外一個意思,切不可混為一談!否則貽笑大方!

  • 15 # 狂墨草堂

    《蘭亭序》中的“於”應該是王羲之用了個異體字,或寫了個錯字。簡化字是建國以後由我們國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統一簡化的,也經過了多次修改和釋出。古代不叫簡化字,叫“異體字”,即一個字有多種寫法。漢字的形成和發展是約定俗成的,“書家無錯字”,尤其是草書,很多字的筆畫都省略了。最早在漢簡的草隸中為了書寫方便快捷,就已經有了現在的簡化字。建國後文字改革的專家,簡化字並不是自己杜撰的,都是根據古代碑帖的字型簡化的,所以草書為漢字簡化做出了貢獻。但有些字在草書中過於簡化也沒吸收到簡化字裡來,如甚、等、曹、叔、願等。《蘭亭序》中的“於”字篆書和隸書中就有這個字,于姓也必須用這個字,不能寫成“於”,古代餘和餘也是兩個字。書聖也是人,寫錯字也很正常,或第一筆寫錯了位置,將錯就錯改寫成這個字。不是傳說古代聖旨都能改嗎?康熙“傳位十四子”傳被改成“傳位於四子”,這就是漢字的奇妙之處。

  • 16 # 柴石閣主1

    自從文字出現,就不斷的簡化。文字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規範,不斷簡化的歷史。建國後的簡化,只是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層面的簡化,很多國家公佈的簡化字,其實在公佈前就已經使用了,國家只是做了進一步的規範和統一。

  • 17 # 辛勤不息的螞蟻

    這種提法就很幼稚。簡化字是1956年推行的,在這次文字改革中,許多簡化字是參照草書而來的。《蘭亭序》中的“於”字,不存在簡化字,很早在甲骨文裡就出現了。因“於”古通“於”,所以,古代用“於”較多。由此引起的誤解是“於”是“於”的簡化字,“於”和“於”不屬於簡繁字的關係。

  • 18 # 正能量勇往直前的鋼筆

    漢字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步形成的,一個漢字有多種形體,並非繁體一種,還有多種異體字,一九五六年國家出臺第一套簡化字,有不少字型來自古代簡寫的異體字,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裡有不少簡體字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來故事大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