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古博今農民工
-
2 # 伯樂發現千里馬
《忘記才能創新》
總有一個畫面浮現我的腦海: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演示一遍後,問張無忌能記住多少,張無忌回答才忘記一小半。張三丰然後再教兩遍,張無忌才從忘記一大半到忘記得一乾二淨。張無忌終於學成了太極劍法,打贏了趙敏手執倚天劍的家僕。
我對唐詩宋詞在中小學就背了不少於三百首,大學時對中外國的現代詩也不知背了多少。其實有時候是為了拉風炫耀而已,等慢慢成熟後,我終於明白,理解透析那些詩詞,然後變為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學習和創新,這就是我說的“忘記才能創新”!我心裡最佩服毛澤東主席,他是一個真正能用最簡潔通俗的語言文字闡述最深刻道理的大師。甚至國外也有眾多的人專門研究他的造詣。
現在有很多人寫詩,生搬硬套他人的意境甚至詞語詩句。社會與自然天天在發展進步,天天在變化,那些意境早就該更新啦。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些人懶,懶得出門去實踐生活,宅在家裡當文字搬運工。也懶得去理會慣通他人的精華,懶得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組織新的語言。比方我前面一首詩《春雨.傘》,裡面有個成語“置若罔視”,其實是“置若罔聞”改了個字。意思也通得過去,這也是一種創新呀。懶的惰性會寫出好詩嗎?絕對不可能的。
要寫出好詩,首先得背誦一些經典美詩,越多越好。然而關健在於理會,在於“忘記”,在於創新,那麼自然會寫出真正的好詩啦。
-
3 # 東宇與
詩是自身思想的一種表達形式,對前人的詩歌進行背誦品讀學習當然多多益善,但是背誦量不能決定自身詩歌寫作的質量,重要的是你透過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情真則文切,透過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體悟,將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情緒的抒發,透過詩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才不會走上一味堆砌詞藻而無實意的歧路,當然背誦大量優秀詩作,可以增加詞彙量、開拓寫作思路,除了詩歌,建議再多積累一些古今軼事,引作典故,增加詩歌厚度。(個人淺薄想法,見笑了哈
-
4 # 陳永金
你信老農嗎?信對你有好處,讀詩對作詩沒多少作用,詩詞大會的冠軍,讀詩量很大假於你叫他寫一首詩,恐怕他也寫不出一首合格的詩來。格律詩是對聯,由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付對聯組成。但聯與聯之間要相粘,粘,白話攵是貫通,將四付對聯的內容貫通。就成了一首詩,想寫五律,七律應先學會作對,等你能作出工對精通對仗時,不用別人教你自巳也能寫近體詩了。這叫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一首律待不要說二付對仗,五付對仗的排律也難不倒你,現在的詩人,平仄押韻都沒問題,問題大多出現在對仗上,一句話對聯基礎差,學詩應先學對聯。
回覆列表
不是背誦?而是學習詩詞寫作形式?或者詞牌形式?詞牌,題目,押韻,一句幾個字,這些屬於祖宗傳下來的?內容誰寫歸誰。例如,絕句,詠紫菊:秋末楊柳色消青,驕陽似火葉晶瑩。紫菊花豔嬌羞澀,露似珍珠月如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