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AA喵先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出生:公元772年2月28日(河南新鄭)

    逝世:公元846年9月8日

    代表作品: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

    關係:父親白季庚弟弟白行簡

    成就:新樂府運動主要倡導者、寫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時期:唐朝

    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了大量反映中唐社會現實的諷諭詩。他受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影響,主張詩歌創作要起到諷諭君王的作用。他的新樂府組詩關注下層人民生活,廣泛反映了唐代社會現實。《新樂府》五十首總結和分析了儒學思想對白居易創作的影響。中唐以後出現的一種樂府詩。宋朝的郭茂倩在《樂府詩集》中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它是由杜甫開創,元稹、白居易大力提倡並創作,發揚光大而成的一種樂府體詩。其特點是“即事名篇,無所傍依”,只繼承“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民間樂府的精神,自創新題新意而不入樂。如,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從白居易的音樂思想出發,指出白居易創作的諷喻詩不僅是為了實現"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的,也與白居易對當時音樂的反思有關.白居易的音樂思想不僅是他創作諷喻詩的動機之一,對諷喻詩的創作也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

    白居易繼承儒家政教功用的詩學觀,把詩當作“諫書”來寫,從而創作了一系列的諷喻詩。他將對君王的直諫,對百姓的憂慮都用諷喻詩的形式表達出來,真正的做到了事事“為君”愁,聲聲“為民”憂,將儒家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諷喻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所以不管是他的思想還是主張,都是為天下蒼生為己任,透過筆墨抒發這種憎恨,也體現了白居易的人生軌跡是那麼的潔白無瑕!

  • 2 # 遙遠的樹127

    優秀的中華詩文之所以千古傳頌,是因為它都有讓人回味無窮的魅力。讓我特別喜歡是那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出自中晚唐詩人白居易之手。他作為新樂府運動者的倡導者之一,極力主張諷諭時政和反應民眾飢苦,寫的既朗朗上口又樸素直白,婦嬬皆知,到處傳頌。象《琵琶行》中的“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更是世人公認的名句。《賣炭翁》的"兩鬢蒼蒼食指褐”形象刻畫出民眾的貪苦艱辛。……後世正是延襲這風格逐漸演化出近代詩和現代自由詩,艾青的"為什麼我滿含淚水?因為我深愛著這片土地!"叫人動情,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流連……而今海子舒婷席慕榮等等仍在傳承著純樸自然的古韻。

  • 3 # 高念遠

    先說說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吧。

    要了解白居易的新樂府,就要明白其用意。樂府本是漢代掌管音樂的機關,來收集民間詩歌,所以重寫實是樂府詩最顯著的特徵。白居易寫新樂府,很顯然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他在《新樂府序》中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而作,不為文而作也”,態度很明確,就是為了發揚重政教的寫實主義,要反映民間疾苦。

    他還說“句首標其目,卒章顯其志”,就是說,要表現什麼在題目中就寫得很清楚了,且看幾首他的新樂府,比如《賣炭翁 · 苦官市也》,就是要透過對賣炭翁的描寫來表達官市給人民帶來的疾苦;又比如《紅線毯 · 憂蠶桑之費也》,透過絲毯來反映賦稅沉重;如此種種,餘下暫且不表。

    白居易的這些新樂府詩中,也不乏精品,比如《賣炭翁》還登上了語文課本,但對於大多數篇幅來說有一個問題。就是他一開頭就把想表現的東西放在題目裡面了,顯得有些公式化,不甚雅觀。其次,由於他“為君、為臣、為民、為物”寫詩,就是“不為文”,所以在實際創作起來的時候,為了能讓更多人看懂,他的語言過於直白,缺少血肉,更有甚者,還流於蒼白說教。所以在藝術上,白居易的新樂府詩不是很成功。

    白居易寫新樂府詩,雖然也有詩人響應,諸如元稹、李紳、張籍、王建等,但由於這些詩人總體上來說,數量太少,寫出來的詩也不夠多,藝術成就也不是很高,所以雖然成了運動,但影響也不是很大。

    再來看白居易的“中隱”思想。

    白居易的中隱思想,出自他的詩《中隱》,裡面說大隱“太囂喧”,小隱又“太冷落”,所以“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官司”,也就是做個小官,可以“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就是身心都不累,還有錢拿。他還在詩中敘說了中隱以後的生活,那是: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簡單來說就是,整天不用辦公事,每月還有工資可以領;如果想出去玩,那就是“城南有秋山”、“城東有春園”,出門隨便一走就是美景;如果不想出去想喝酒,那麼“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城裡有很多文人雅士呢,可以一起開懷暢飲把酒言歡;如果想清靜,“但自深掩關”,把門一關,就沒有人來打擾。

    這種生活,簡直了!隨後他又說了為什麼要中隱,因為“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賤就是小隱,小隱就要挨餓受凍;貴即是大隱,大隱憂患太多,不舒坦;所以要中隱,“致身且吉安”,就是悶聲發大財,既不用受飢寒之苦,又不用勞神費心,好處全拿了,壞處全沒有。

    所以如今到底是他的中隱思想影響大,還是新樂府詩影響大,就要看是揭露民生疾苦的多,還是悶聲發大財的多。揭露民間疾苦的,好像如今幾乎沒有了,悶聲發大財的,一個個都藏著,多了去了。所以你說哪個影響大?

  • 4 # 而亦子心

    中隱.白居易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

    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

    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

    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

    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

    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

    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

    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

    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

    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

    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自古以來,隱、仕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思想追求。白居易曾把隱士分為大、中、小三者。他決定取捨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三種隱士各自的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而完全取決於三種隱逸模式對隱者的世俗的實用價值。這就是中唐多數隱士的選擇。不做京官,做個不大不小的地方官,那一份不薄不厚的俸祿;不再以隱作為實現獨立和價值的途徑,也不拋棄隱士的名稱,以隱逸作為虛幻的精神寄託;過一種不緊不慢的生活,討一份不喜不憂的心情。中隱便是隱逸的中庸風格。 對後世文人思想產生影響極大。

    唐朝貞元、元和之際,廣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興唐朝的統治。在這股浪潮的推動下,白居易、元稹等詩人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新樂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樂府詩歌的創作原則,要求文辭質樸易懂,便於讀者理解;說的話要直截了當,切中時弊,使聞者足戒;敘事要有根據,令人信服;還要詞句通順,合於聲律,可以入樂。宣稱要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運動是貞元、元和年間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產物。這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鎮割據,宦官擅權,賦稅繁重,貧富懸殊,蕃族侵擾,戰禍頻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矛盾進一步顯露出來;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中一部分有識之士,對現實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他們希望透過改良政治,緩和社會矛盾,使得唐王朝中興。這種情況反映在當時的文壇和詩壇上,便分別出現了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所謂新樂府,就是一種用新題寫時事的樂府式的詩。這裡有三點須說明:一是用新題。從建安時代起,文人樂府也有少數寫時事的,但多借用古題,反映現實範圍既受限制,題目和內容也不協調。新樂府則自創新題,故又名"新題樂府"。二是寫時事。建安後也有一些自創新題的,但內容又往往不關時事,既用新題,又寫時事,是從杜甫創始的,但還不是所有新題都寫時事。新樂府則專門"刺美見(現)事",所以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便全都列入"諷諭詩"。三是新樂府並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的標準。因此儘管實際上它們全是"未嘗被於聲"的徒詩,但仍自名為樂府,並加上一個"新"字以示區別。這從音樂上來說,是徒有樂府之名;但從文學上來說,卻又是真正的樂府,因為體現了漢樂府精神。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

  • 5 # 風雲瀟灑

    本詩作於大和三年(829),白居易時在洛陽,為太子賓客分司。古人早有大隱,小隱之說,中隱,則是白居易之首倡,其意在詩中得到解說。中隱,者,置身出與處,忙與閒,賤與貴,窮與通諸對立面之間,作閒散的東都分司官最為適宣。從詩中可以看出,中隱,與流行的,吏隱,觀念也有所不同,吏隱,所任之官或有職責,與,隱,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中隱,則閒散自由,不受職責的拘束,沒有在官盡責的心理負擔。本詩可看作白居易晚年安居洛陽的宣言,新樂府詩對現代人的影響更大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字添口是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