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春天
-
2 # 你看我獨角獸嗎
美國十個最常見的姓氏中有八個(2000年人口普查)是英國血統。
1790年人口普查的估計結果表明,英國血統的人們約佔總人口的62%。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3640萬美華人報告了英國的血統。
據說其祖先是“美華人”的大多數人口都屬於英國殖民時期的舊殖民地。
“英裔美華人是其祖先全部或部分起源於英國(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美華人。人們很少使用該術語來形容自己(2009年美國社群調查中選擇了1,172,050),它主要是人口統計或歷史研究類別。
根據2009年美國社群調查,報告英國血統的美華人為40,234,652,佔美國總人口的13.0%,比1980年美華人口普查顯著下降,1980年美華人口普查顯示英國血統為49,598,035。
大多數是不列顛群島人民的後裔。首先,這是將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英國和其他王室領地或英屬海外領地聚集在一起的最安全方法。
特朗普是蘇格蘭人一半,德華人一半。眾所周知,他在蘇格蘭的祖先家中投入了巨資在特朗普身上,所以特朗普的產業發展跟他的背景不無關係。
根據自我報告的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英裔美華人是僅次於德國美華人的第二大歐洲血統。但是,這個數字可能被嚴重低估了,因為很大一部分的英國血統美華人都有趨勢(由於2000年人口普查引入了新的“美華人”類別),因此可以將其簡單地識別為美華人。
-
3 # 走進伊拉克
根據2000年的一項人口普查調查資料顯示,美國十個最常見的姓氏中有八個是英國血統。
1790年人口普查估計結果表明,英國血統的人約佔美國總人口的62%。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有3640萬美華人報告了英國血統。
大多數聲稱自己的祖先是“美華人”的人據說是英國殖民地的老血統。
“英國裔美華人的祖先全部或部分起源於英國(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人們很少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在2009年的美國社群調查中,1172050人選擇了這個詞);它主要是一個人口或歷史研究類別。
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資料,英國裔美華人是僅次於德裔美華人的第二大歐洲血統群體。但是,這個數字可能被嚴重低估了,因為很大一部分英國裔美華人有一種傾向(自從2000年人口普查引入了一個新的“美華人”類別以來),認為僅僅是美華人。
-
4 # 南方的風123
中國教授發表的論文證實,英語是湖南話的進化版。你說,英華人是哪裡人的後裔?搞清這一點,美華人的問題自然解決。
-
5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雖說德裔被公認為美國最大的族裔,但這種說法是把來自英倫三島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即威爾士人分別結算的結果。
大家可以看下圖,如果把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這些原屬大英帝國,主要講英語的歐洲移民們全部合計一起,數量是遠超德裔的。
加之,新大陸上最早的成建制的官方統治層,也多出自這群說英語的歐洲移民。因此,無論是看人數,還是論“話語權”,英語自然成了美國的官方語言。
這麼看,要說美國白人的英國血統佔比高,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講到這兒,大家是不是會疑惑——想當年,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不都是英華人嗎,為什麼還要互相劃清界限呢?
其實,除了諸如蘇格蘭和愛爾蘭人跟英格蘭的歷史積怨和比較鮮明的民族性格外,更是因為幾個世紀以來,美國白人社會中,一個“鄙視鏈”在明裡暗裡的發揮著作用。事實就是這樣,即便白人群裡,也非要分成三六九等。
總結起來大致是——西北歐鄙視東南歐,新教徒排斥天主教徒,上世紀60年代前,猶太人根本就不被認作“白人”。
很顯然,這也跟歐洲的老傳統有關。近代以來,西歐、北歐等國家相較於歐洲東南部要強勢、發達,經濟條件好,公民受教育程度高。
比如,18世紀末,英國最早開始了工業化,還有19世紀中期的普魯士(德國尚未統一),其境內已經實現了普遍義務教育;
而同時代的沙俄及東歐多國,卻仍盛行著“農奴制”,占人口大多數的農奴被禁止讀書識字,城鄉的小老百姓群體中,文盲率也在90%以上。
再看既是南歐又是天主教徒的西班牙、義大利等移民。
西班牙人本來是踏上新大陸的NO.1,結果不到兩個世紀的功夫,都給趕到了北美大陸的西南邊境。他們的後代被認作了拉丁裔人,已經不給當作白人看待了。
比如,《絕望主婦》裡,發胖後的Gabrielle Solis去寫字樓找做高管的老公,結果被當成了保潔對待。這就是美國大眾對拉丁裔女性的“刻板印象”。21世紀尚且如此,更何況之前的那些歲月。
那麼義大利移民呢,為了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也是廢了好大的勁。
早年,義大利人主要從事的都是服務業,幹體力活,加上黑幫的名氣實在太大,搞得很長時間裡,美國主流社會總是把整個群體都貼上了“犯罪分子”的標籤,認為他們是白人裡面的底層,受到大部分白人群體的鄙視。
像去年的電影《綠皮書》裡面,一個義大利裔司機給黑人藝術家開車,在美國南方碰到一個種族歧視的警察。那個警察一臉輕蔑的說:“好傢伙,你是義大利人,怪不得會給黑鬼開車。”
這還說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事兒,再往前,各類有形無形的排擠和鄙視要嚴重的多。
再往後從80年代起,表面上看,義大利裔似乎沒有再遭遇過類似的排擠或者歧視了,但至今,美國的最高層的精英圈子裡,義大利裔還是比較罕見的。
東歐的,那就更別提了,遠的不說,就看出身於前南斯拉夫的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特朗普,一臉的不快活,除了必要的公務活動,基本就處於“隱居”當中。即便如此,無論是穿衣還是說話,還總是屢屢“躺槍”。
最後再說說愛爾蘭裔。
講真,別看肯尼迪、里根、布什父子等都出自愛爾蘭家族,但其實,在近代美國,愛爾蘭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甚至低過了一些東南歐國家的移民。
跟德裔美華人比,愛爾蘭裔雖然人口規模龐大,但卻長期被邊緣化,進入上流社會的過程,非常艱辛。
(綠色是愛爾蘭人的民族性顏色)
愛爾蘭人多為天主教徒,在英帝國境內就是被排擠和奴役的物件。顯然,到了新大陸,說了算的管理層,還是那幫以英德為首的,崇尚秩序感的新教徒。
再加上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逃荒”來的,除了能吃苦外,文化水平和技能都不佔優勢。因而,美國底層的髒活累活全都包給了他們,生存環境非常差,處處被輕賤,男的當苦力,女的當傭人、洗衣婦,犯罪和性交易方面,也總是少不了他們。
更有,他們雖然缺乏城市謀生技巧,但人口生產能力很強,還特別喜歡叢集,隨便在哪定居,都容易一躍成為當地的多數族裔,總能給人帶來巨大觀感衝擊和心理壓力。
曾經一度,愛爾蘭人一邊當著廉價勞動力,一邊還遭受著社會的厭棄,甚至被視為白人中的“賤民”。
講真,連號稱“美國唯一的王室”的肯尼迪家族的先人,也是逃荒來新大陸的。在19世紀40年代的“愛爾蘭土豆大饑荒”中,肯尼迪總統的曾爺爺——帕特里克·肯尼迪,乘坐便宜的“棺材船”,一路歷盡艱辛,跑到了美國。
(波士頓的愛爾蘭移民紀念雕像,波士頓屬於當年居住愛爾蘭人最多的城市之一,肯尼迪家族就在此興起)
話說帕特里克·肯尼迪到了美國,壯年早逝。他兒子從碼頭上“搬磚”開始,前半輩子吃了不少苦,到了中年,攢錢開了一家酒館,之後又順利買房置地,躋身於當地的富裕階級併成功當選了州議會議員。
再往後,到了帕特里克孫子的時代,約瑟夫·肯尼迪哈佛大學畢業後,一路開掛,成了全美國最年輕的銀行董事長,迎娶白富美(波士頓市長的女兒)。在金融領域做大後,約瑟夫·肯尼迪又被羅斯福請進了總統幕僚團。
到了1930年代,約瑟夫·肯尼迪被先後任命為全美證券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國大使。
只是,即便身居要位,但私下裡,還是有人會拿“一個挖土豆的愛爾蘭天主教徒”來嘲笑老肯尼迪。甚至,到了約翰·肯尼迪這代,他在哈佛大學上學和後來競選議員和總統時,其家族的天主教信仰和愛爾蘭背景還遭遇過不斷的歧視和非議,經常被看成“非主流”。
總之,美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盎格魯—新教”文化,因此,以英格蘭裔和德國裔為主的白人群體,他們所倡導的理念、文化,往往容易被認作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所以,即使從血統上看,美利堅民族非常複雜;但從語言和文化的某些方面,美利堅民族從英國那裡“繼承”下來的,還是相當多的。
回覆列表
當Nautilus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當時英國受大工業革命影響的從天主教分出來的新教一一基督教。被天主教列為邪教,受迫害,紛紛逃往美洲以及現在的美國。後來華盛頓領導這些新移民與英國脫離關係,宣佈獨立,成立以基督教徒為主的美利堅合眾國。後來林肯領導新教徒,黑人打敗南方奴隸主“解放黑奴”美國就成了基督教徒以信仰建立的移民國家。二戰中美華人民支援幾千架飛機支援華人民抗戰,很多美國志願者犧牲在中國國土上。今天有些打著愛國旗號的人,你們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但是你們應該把美華人民同統治階級分開,統治階級中把少數決策者和仇恨中國的人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