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自漢武帝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形成了大一統思想後,儒家思想就成了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主流思想。

    即便後來隨著道教和佛教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三教並存的局面。但道佛畢竟是真正的宗教,是出世之道,並不為統治階級所倚重,因此地位和影響力始終比不上儒家思想。這就是所謂的崇儒、敬道、禮佛,儒家始終是佔據主導的地位的。

    而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會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華尚處於啟蒙階段,沒有形成主體漢族的概念,更沒有形成主流思想。

    在長時間的分裂,社會劇變的時代背景下,催生出大量的思想家,他們都希望透過自己的思想學派來改變時代,透過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實現社會的大同,天下的安定。於是,便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學派。

    但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尤其是大一統王朝的出現,諸子百家的局面顯然不適合中央集權的發展。

    於是,儒家便在不斷吸收各派思想後得到了進化,並脫穎而出,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成為了歷代的一種統治工具,進而在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文明圈都確立起主導的地位。而這種地位越往後越發無法被削弱,只能在這基礎上不斷深化和演進!

  • 2 # 古風93814281

    謝邀,其實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就逐漸失去了百家爭鳴的情況,原因非常簡單。春秋雖然被後世稱為無義戰,但是春秋確實是稱霸為主,很少滅國,更不絕人之祀。因此相對而言,戰爭遠沒有戰國乃至後世之殘酷。而思想家必須產生在經濟至少不至於讓人活不下去,而政治至少寬鬆能讓人思考的環境中。所以所謂的百家爭鳴的各種思想流派基本都形成於春秋時期。戰國開始,戰爭以滅國為主,戰爭變得異常殘酷,思想家也可能被派上戰場或戰死。到秦朝建立,法家治國為主,焚書坑儒雖然並沒有真正從肉體上消滅思想家,但是拉開了歷史上第一次對思想的禁錮的帷幕。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統一了思想,同時也改造了思想,從此思想基本都會被統一在唯一的偉大之下。此後的近2000年,中國的歷朝歷代,表面上都採用儒家治國,其實是皇權的一步步集中和思想的一步步被禁錮。因此在後續的亂世,生命尚且不可保,誰還有閒情逸致去思考,去創造百家爭鳴呢?

  • 3 # 劍膽琴心蜘蛛俠

    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後,後世歷代除曹操短暫推行唯才是舉外,均將其奉為圭臬,立為國家制度,為的就是明三綱五常,強化君主專制統治,從精神上、思想上、制度上防止春秋末、戰國時出現的諸候架空周天子、家臣架空諸候(典型的如晉國的郤氏、中山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羊舌氏)最後取原主以代之(最典型的如齊國,齊景公任用田穰苴統軍打敗韓、魏聯軍,收復河西失地,後慮穰苴功太大對已構成威脅,遂罷黜穰苴,令其憂憤中病死,然而田氏勢力已成,二十年後終奪齊國政權而復仇,姜氏天下遂告終;再比如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分晉)的情況重演。這時,已很難實現諸子百家形成的土壤、條件,特別是曹丕為取得世家大族支援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及兩晉南北朝時江南計程車族制度更是強化了這一點。

  • 4 # 中國微紀錄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思想碰撞,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三國時代,唐末,五代十國和南北朝時期同樣是中國大分裂、大動盪的時期學習的都是百家之中的知識他們所做的只是完善而不是創新最主要是君主當時並不主張學習主張的是尚武。

  • 5 # 鷹x眼

    我並不這樣認為,事實上漢末、三國時代、唐未、五代十國時期是"百家爭鳴"最盛行的時期,也正是由於"百家爭鳴″的原因,統治階級內部統治思想體系發生了混亂,從而動搖了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最終走向了滅亡。

    百家學說興起,源於周分天下,禮學崩潰,由於儒、法、道、陰陽、名、墨等諸家學說都各有市場,直接或間接的應響著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體系,所以、也就發生了我們大家都熟知的中國歷史兩大公案;秦始皇"焚書坑儒″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的事實證明,不論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還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目的都是統一思想,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為什麼本人不認同題主的問題呢?這是由於題主的問題缺乏歷史依據,相反、本人認為漢末、三國時代、唐未、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時期,因為在那個混亂時期,各派學說都找到了市場,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今天遺留的歷史記載文物和遍地的廟宇、道觀、石窟遺蹟,我們不難發現,正是由於"百家爭鳴″的原因,′才會發生諸如儒、法、道、佛家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歷史。縱觀那時的歷史,還曾出現過道士、和尚當國師執撐朝政,滿朝文武信佛、道的歷史,試問題主,那時若沒"百家爭鳴″何以出現這種情況!

  • 6 # 共享投票

    秦之後的兩千年來,古代人傾向於把這個責任歸根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但是到了近代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學家們提出了新的見解,百家爭鳴消失責任在於漢武帝獨尊儒術.

    百家爭鳴的消失責任在誰,我認為這個問題只要看秦焚書之後到漢獨,尊儒術之前,是否還存在百家爭鳴。

    我認為有常識的人都能發現,諸子百家的時代是被硬生生扼斷的.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除《秦紀》、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他如百家語、詩書等限30天交官府燒燬,逾期不交,臉上刺字,罰服築城勞役4年;還規定,有敢擅自談論詩書者處死,有敢以古非今者滅族;嚴禁私學,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這些命令付之實行後,在全國範圍內發生焚書,結果無數文化典籍化為烏有。

    秦統之後,除了農、醫、卜之外的書籍全部焚燒,諸子百家爭鳴的精華成果被一掃而空。如果評價秦之後的百家,那就是無典無籍的百家了,徒掛其名了。漢時偶爾發現一些戰國的諸典,但當時的儒、道、墨們,連上面寫些什麼都搞不清了。

    由此可見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前就沒有百家爭鳴就已經消失了。雖然漢初還有儒、道兩個流派之爭,但其思想發展的廣度、深度己明顯不及先秦時期迅速,而墨、法兩派也早己不見蹤跡。

    戰國時期各國不論大小都有史官記載歷史,秦統之後各國史書全部焚燒,由此可見秦焚書之強度。而今人對戰國的印像,大多也是瞎子抹象,所憑籍不過是一本漢代《史記》和後世出土的魏國史書《竹書記年》。

    先秦的典籍都是寫在竹簡上的,知識的流傳和儲存都非常不容易,經過秦的焚書,儒家典籍至少消亡了三分之二.要知道,我們今天看到的儒家經典都是儒生們冒死儲存下來的,也是百家之中儲存下來最全的殘本.而其餘諸子經典流失的更加歷害,十失其九.焚書最直接的影響是終結了諸子百家時代.

    漢代的文化是在先秦文化的重建,已經不可能再復焚書之前的爭鳴的原貌,先秦諸典之中儒家存留最多,後代文化以儒為主是自然的了。當代有些人把墨、道與儒對立,卻不知今天所存的先秦諸子典籍,都是漢代存留下來的焚書之漏,今人看到的諸子典籍有絕大部分是儒生們整理出來的。

    今天的某類人,把百家爭鳴的消失歸於漢武帝獨尊儒術,我認為這是在顛倒黑白,書都被秦燒完了,後代人還怎麼爭鳴。

    當然有人會說,諸子典籍並沒有被完全被秦始皇焚燒掉,秦始皇只燒了民間的書,仍有一部分典籍被儲存在秦國的國家圖書館,即博士收藏。後來因項羽火燒“阿房宮”,把剩下的典籍毀之一炬。

    但我認為,秦始皇燒了全天下的書,自己收藏的不過是極少的一部分.項羽燒的書根秦始皇比起來不過是九牛一毛。先秦典籍的全面淪喪,秦始皇實乃是第一罪人。

    今日現存的諸子典籍都是秦焚之漏,如果始皇墓中能挖出諸子典籍,就該是項焚之漏了,可算是秦始皇將功補過,最不濟,始皇墓中也該有秦《春秋》之類的史書。

    當代人在對先秦歷史的認識,可在漢《史記》,魏《竹書》,魯《春秋》的基礎上再多擴充套件一下眼界。

  • 7 # 虎臣

    這個是經典問題了。說說我的理解。1.動機方面:統一思想是當權者的自然訴求,可以減少階層流動,固化社會階級,鞏固統治。2.能力方面:郡縣制的結構設計,使得在和平時期政府對地方擁有極強的掌控力,能夠辦成大多數想辦的事情,這是和封建制不同的地方。3.為什麼是儒家?: (1).其實儒家只是個殼,其大多數的訴求和觀點在上千年的演變中被慢慢淡化,甚至曲解。最簡單的,孟子的民為貴,哪朝提倡過?而說他是殼,還因為被歷代的當權者、學者塞進了太多的私貨。 (2).儒家本身強調階級的重要性,這也是其從一開始就受到帝王青睞的原因。 (3).當然,我們可以假設,最開始被選出來獨尊的不是儒家,比方說是道家好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基本可以斷定,我們假設中發展到後來的道家,會和現實中發展到後來的儒家差不多:合胃口的被挑選出來當作考試大綱,不合胃口的儘量淡化,甚至像朱元璋一樣,把這部分砍掉。

  • 8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百家爭鳴是出現在體制改革前夕,不是改朝換代之前。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導致秦朝的建立,大國中央集權制誕生,分封制滅亡(有過區域性或短時間反覆)。清末民初出現過,君主專制滅亡,民主共和制誕生。秦朝以後的兩千年只是改朝換代,換湯不換藥。

    同時,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關係。鐵器的廣泛使用,荒地的大量開發,農業收入的提高,導致原來的部落制(奴隸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以秦國為代表的改革最徹底國家崛起,最終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消除了小國之間的混戰,給人民帶了安寧和幸福。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摧毀了原來的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體制(中國晚一點),催生了民主共和制誕生。總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 9 # 神天天無聊

    很簡單 漢朝已經確立了儒家至高無上的地位自此之後其他學派要不成為儒家的一部分 比如法家 要不成為非主流 比如醫家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耳炎怎麼預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