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青言論史
如果硬要找一句話來定義“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話,我想“諸葛亮有稱帝的野心”就可以了。
諸葛亮有稱帝的野心嗎?他怎麼可能會有呢?
也許有人會說是《三國演義》裡劉備那句“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給了他想法和膽子,可是劉備根本沒說過“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只有“君可自取”四個字而已。劉備根本就沒允許他稱帝,他諸葛亮敢冒這個天下之大不違?
也許有人會覺得諸葛亮大權獨攬十一年,彷彿是要架空劉禪一樣。但是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復漢朝,他所要追求的就是漢初的政治體制(風追漢初,虛君實相)。這種皇帝負責選宰相、丞相負責安天下的政治體制是封建社會相對來說最合理的,他這麼做有何不可呢?
事實上,諸葛亮要是想稱帝,根本就不用什麼野心不野心,劉備一死他就能做得到。作為劉備集團長期的二把手,諸葛亮早就有了劉備舊部的人心。再加上他超然的人格魅力和政治能力,他如果代劉禪而自立,我想也沒有幾個人會反對;即使有人敢反對,諸葛亮也肯定能輕輕鬆鬆地化解。
然而就是有這麼有利的條件,卻根本就沒有一點跡象表明諸葛亮有什麼不臣之心。不僅如此,相比於同時代的權臣,比如董卓、曹操等,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既沒有向皇帝要求加官進爵,死了以後也不搞丞相世襲,他的子孫甚至還在保衛蜀漢的戰爭中壯烈殉國!
這樣的偉大政治家,這樣精忠報國的偉大家族,說他有不臣之心甚至是稱帝之心,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是輕的,簡直是在對這位高潔而崇高的政治家的汙衊!
-
3 # 菜雞大資料
為什麼會覺得諸葛亮有稱帝野心呢?
首要原因就是大家覺得劉禪昏庸無能,電視劇中的劉禪給人一種只會鬥蛐蛐的印象,肥頭大耳無腦,遇到問題就會向丞相求助,沒有一點君王的主見和霸氣。胸無大志,安於現狀,絲毫沒有收復漢室光復王室的意思。而朝中事情均為諸葛亮在處理,從軍事到政治再到經濟,彷彿超出了一個丞相的職責。而且劉禪生性軟弱,懼怕丞相,這是其一。
其二,諸葛亮在軍中威信很高,從最初讓關張二人徹底臣服到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在將士眼中是神一般的存在,自古軍權決定帝王,諸葛亮手握重兵,且有五虎上將,自然難免讓人心存疑慮。
其實劉備也曾想過,白帝城託孤之際,就曾說過這樣一番話
《三國志》:“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備知道諸葛亮權力極大,雖然極其信任,但不免落俗,說到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劉禪這個名字也取得很有深意,暗合於此。然而諸葛亮確實不為所動,一心輔佐後主。
從出師表就可以看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如果沒有遇到劉備,可能就這樣的隱居一世了,足可見諸葛亮並不是有狼子野心之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劉備知遇之恩沒齒難忘,與其說是諸葛亮成全了劉備,不如說他們倆是互相成全了對方。
即使在三分天下以後,諸葛亮對於蜀漢基業也可謂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怠慢。
所以說諸葛亮有稱帝的想法嗎?我們不得而知,面對滔天的權勢,他的內心可能有過動搖,但更多想到的應該是三顧茅廬於此,剛到陣營義無反顧的支援他,以及蜀漢將士們的驚天一跪,那一聲丞相。
-
4 # 歷史雜貨鋪
這個問題其實目前爭議挺大的,有人認為諸葛亮是有稱帝的意思的,同時也有人認為諸葛亮絕無稱帝的心思,因為諸葛亮晚年殺了不少和自己唱反調的人,這個可以理解為排除異己,因此不少人認為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有了自己的小算盤,其實諸葛亮是絕對不會稱帝的。
諸葛亮是謀臣,同時也是個文人,雖說他經常領兵打仗,可他並不是一個武將,似乎中國歷史上文人造反就沒有成功的,也沒有文人想著去造反。諸葛亮後來的勢力非常大,可是並不代表以前那些征戰天下的兄弟們會跟著他造反,假如說諸葛亮真的反了,這幫人沒有理由跟著諸葛亮去造反。
諸葛亮如果真的有稱帝的野心,不說別人,第一個不放過諸葛亮的就是自己人,諸葛亮也不能確定他們是怎麼想的,但於情於理他們也不會支援諸葛亮稱帝。假如說諸葛亮稱帝,蜀國必然會一時之間陷入內亂,這個時候別的國家肯定會立即趁虛而入。
諸葛亮一直是這樣標榜自己的,繼承先帝遺志,打敗曹魏,恢復漢室。這段話是諸葛亮說給世人的,如果說他稱帝了,那麼就有意思了,等於自己給了自己一巴掌,而且像諸葛亮如此出名的人,稱帝之後,肯定會民心盡失,弄不好連他最親近的人都會離他而去。
所以說諸葛亮絕對不會去稱帝,其實話說回來,李巖死了之後,蜀國軍政大權全部在諸葛亮一個人手中,劉禪又不理朝政,說難聽點蜀國真正的皇帝當時還真的就是諸葛亮,又有實權名聲還好聽,實在是沒有稱帝的必要,古人都是很在乎史書對自己的評價的。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賢臣諸葛亮)
有哪些事情呢?
第一件,諸葛亮把兵權搞到自己手裡。
劉備臨死的時候,雖然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讓劉禪對諸葛亮“父事之”,其實對諸葛亮還是有些猜防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他在夷陵之戰失敗回到永安的時候,迅速把李嚴從一個郡守調到他身邊,升為尚書令。接著又在去世前,把兵權交到李嚴的手裡,讓李嚴統管蜀國的內外軍隊。
但是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卻以永安無人鎮守(永安是蜀漢抵抗東吳的東大門)為由,讓李嚴一直呆在永安,沒讓他回到中央成都。李嚴回不到成都,統管內外軍事,就是一句空話。接著,又利用平定地方叛亂,安定南方,統軍北伐的機會,把兵權收歸中央。再接著以北伐需要為藉口,把李嚴從永安調到漢中,把他與自己的勢力剝離開來。這樣,諸葛亮便實現了完全掌控軍隊。
(諸葛亮北伐)
第二件,諸葛亮堅持北伐。
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收兵權,為北伐的需要。但是同樣是北伐,也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他堅持北伐的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是“報先帝而忠陛下”。也就是說,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是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但是,我們看劉備託孤的時候,並沒有說過要諸葛亮組織北伐呀。
我並不是說劉備不同意北伐,劉備生前,可能也在一直準備北伐,包括漢中大戰,包括支援關羽北上襄樊進攻曹魏,都體現了他想北伐而實現統一的願望。但是,當他在夷陵大戰中失敗,並且身體扛不住,眼看就要去世的時候,他的想法明顯有了變化。那時候,他想得最多的,則是如何讓劉禪坐穩皇位,如何確保蜀國不滅國。他死前的一系列人事安排,都是圍繞這個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劉備去世前,是不怎麼認同北伐的了。
但是諸葛亮一心一意要北伐。而且基本上此後的歲月,他都在做北伐的事情。諸葛亮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除了有實現統一,“興復漢室”的崇高理想外,是不是還有另外兩個好處:比如可以透過北伐,把政權、兵權、財權完全統攝到自己手裡。比如可以立下不世之功,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地位?
如果說剛開始北伐的時候,時機還比較合適的話,後來已經的遭遇已經表明,北伐越來越不適合,而諸葛亮還一直堅持做。甚至選的接班人姜維,也是堅決支援北伐的。這時候會不會有一種“維護歷史地位”的感覺呢?
(劉禪劇照)
第三件,諸葛亮在朝廷內外安插自己的人。
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人,比較典型的,就是劉備告訴他馬謖不可大用,他偏偏要用,最後造成街亭丟失,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延本來是後期蜀國能力最高的大將,他偏偏不重用,造成魏延心中的怨氣越來越多,以至於他去世後,魏延造反。
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人,體現在包括蔣琬、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等人,都是諸葛亮推薦給劉禪的。當然了,諸葛亮這是舉賢薦能。但也不能不說,這些人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的。
有人可能會問,你說諸葛亮有稱帝之心,但是為什麼他沒有像司馬懿那樣,在朝中安插自己的親屬,培養自己的兒子呢?要知道,諸葛亮的親屬們都不在諸葛亮身邊,諸葛瑾、諸葛誕都不在蜀國,實在沒什麼有能力的親屬可安插。至於他的兒子,他一生有一個養子和一個親兒子。養子諸葛喬已經先他去世,兒子諸葛瞻在他去世的時候,才8歲,要培養也培養不起來。
當然了,我們說諸葛亮可能有稱帝之心,但畢竟他沒有做過稱帝之事,因此,不管怎麼說,諸葛亮依然是王朝國家中最了不起的賢臣之一。
(參考資料:《三國志》)
回覆列表
肯定沒有。
現在很多人都在顛覆諸葛亮,說諸葛亮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哎,幹嘛呀。人無完人,幹嘛非得無限放大某些問題呢?惜墨如金的《三國志》,可是有諸葛亮單獨的一章的傳記啊,這可是三國各位皇帝的待遇啊。
諸葛亮有沒有權力慾,這個倒是可以單獨聊聊。但是說他有稱帝的野心,這個就算了。如果諸葛亮真有稱帝的野心,那麼就憑諸葛亮的大權獨攬,請問稱帝有什麼難的嗎?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型,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結了
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在為自己積累戰功,更好的稱帝。如果不北伐,諸葛亮的功勞還少了?當時蜀漢那個人物可比嗎?諸葛亮完全可以先稱帝,再北伐啊,那樣子就可以更方便的調配各種資源,就沒人在後方掣肘了,豈不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