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洲食學論壇
-
2 # 揮弓探賾
據《六書故》記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大白菜含有高達95%的水量,且營養豐富,距今已三千多年的歷史。齊白石老先生曾經說過:白菜炒冬筍,不借他味,滿漢筵席真不如也。話說唐元和元年後的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孟郊、盧仝等人去拜訪因日與宦者為敵、避謗毀而降職為洛陽縣令的韓愈,眾人品菘嘗筍,煮酒論詩。蘇東坡詩云,把冬筍比熊蟠,說優於嫩馬蹄的味道,而白菜似羔豚,言勝過牛肚的滋味;劉禹錫則表示,未能吃到晚秋的白菜,是一種遺憾。
-
3 # 平沙趣說歷史
我們現在很多蔬菜水果都是其他地方傳過來的,如玉米、番薯等是在明朝時傳進來的,葡萄這些早在漢朝就傳進來了,而白菜不同,它是中國產貨,原產於中國。
白菜的種類很多,在各地廣泛種植,名稱也多種多樣,但主要特徵差不多,那就是細嫩甘脆、汁白如乳,同時易種植、耐儲藏,所以在中國南北皆有種植,現已傳種至世界多地。
白菜只是小名,它在古代的名字是菘,據南宋《六書故》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
白菜屬十字花科,在遠古時期就被人類採集食用,後來被人拿來栽種,在距今約7000年的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裡,就出土了甕藏的白菜種子,可見中國這片土地上很早就開始種植白菜。
隨著時代發展,人類開始培育作物,大白菜應運而生。大白菜在北方有悠久的種植史。
每到冬季,北方天寒地凍,幾乎沒有蔬菜能夠熬過去,而“凌冬不凋,四時長有”且耐儲存的大白菜就成為主要菜蔬。而且北方大白菜一棵就重十餘斤,切開後,雪白水嫩,而且怎麼做都行,被譽為菜中王。
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專門總結蔬菜生產技術的篇章,就提到了種菘技術中:“菘菜似蕪菁(wú jīng),無毛而大。”
菘菜之美味,竟然成了國禮,南朝梁的使臣前來洛陽時,北魏宣武帝就賜其一船菘菜,讓其帶到南梁,給皇室嚐嚐。在品嚐過菘菜以後,太子蕭統專門寫了《謝敕賚河南菜啟》和《謝敕賚大菘啟》兩篇答謝詞,稱讚菘菜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
到了唐朝,菘菜已經散佈至民間,古人的吃貨基因怎會比今人差,食材一來,菜品也就跟著來了,如孟詵在《食療本草》中記述:“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
也有直接入藥的,如龍門石窟藥方洞,就有用菘菜治病的單方。
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菜的吃法越來越多,有栗子燒白菜、開陽白菜等等名菜,當然,傳播最廣的還是家常菜,如白菜燉粉條、白菜燉肉片、清炒大白菜、麻辣大白菜、白菜肉餡餃子、醃白菜等。
白菜一年四季都有,經過霜打的白菜,吃起來更是鮮美,可冬天的菜產量畢竟太少,供不應求,以前人們都是在秋天儲存白菜過冬,但現在科技發展,各種反季節蔬菜都在冬季上市,儲存大白菜已成為歷史。
-
4 # 厚土高天識君
大白菜又稱結球白菜.黃芽菜,古代稱崧菜,屬於十字花科,中國是發源地,據考古界稱,早在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一個陶罐裡發現有白菜籽的存在。春秋戰國時期,己經開始大面積種植。北魏時期,都城洛陽的皇家菜園裡,大白菜品種改良培育成功,建成名為光風園的皇家菜園,種植各種時令蔬菜,以及大白菜,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崧菜似蕪菁,無毛而大”。後南梁朝使者來朝,北魏宣武帝,特賞賜一船白菜,帶回慰籍皇室。曾經編篡《昭明文選》的南梁太子蕭統作致謝詞《謝敕齎河南菜啟》與《謝敕賚大崧啟》以表謝意。唐代大白菜已經普及民間,大詩人韓愈對白菜情有獨鍾,曾賦詩“晚崧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明朝時白菜引進北韓,後隨鄭和下西洋,遍廣佈世界各地。
當今以山東,京津,河北一帶產地產品最為著名,畝產均為7000—15000公斤,以低廉的價格供市場需求。隨著科技的發達,彩色大白菜在陝西培植成功,及將大面積推廣,這種白菜呈淡黃與橙黃色,不僅色彩鮮豔,而且營養遠遠於傳統品種,胡蘿蔔素高出約五倍,維生素c高出60%,是最佳的推廣良品。
-
5 # 隨遇而安度餘生
自古民間常說:“百菜不如白菜”,“白菜豆腐保平安”,“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等等。充分證明在古代白菜是深受百姓的並且是不可缺少的大眾菜。
白菜價格低廉,營養美味,易與多種食材搭配。在東北的冬天,熱乎乎的酸菜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因為受氣候所限,冬天很難吃到新鮮的蔬菜。在秋季,人們便有挖窖存菜的習俗。
白菜易於種植,生長期短,產量高,所以一直以來受到百姓的廣泛喜愛。
-
6 # 魯南製藥
有的哦。
中國大白菜即白菜,白菜原產於中國北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葉用蔬菜,通常指大白菜。
世界上栽種白菜最早的是中國,在距今約7000年的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裡,就出土了甕藏的白菜種子。大白菜,是中國祖先培育出來的北方優良的“結球白菜”變種,它是在北魏時期洛陽皇家菜園培育成功的,並且被賦予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菘”。菘是白菜的古稱,之所以得名為“菘”,乃是因為白菜有著“凌冬不凋,四時長有,有松之操”的特點。
《六書故》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古人形容菜之美者,稱初“春早韭,秋末晚菘”。白菜在洛陽和北方有悠久的種植史。過去,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百葉凋零,是菜的淡季,大白菜成為主要菜蔬。況且北方冬季的大白菜,一棵白菜重十餘斤,葉葉緊裹成球形,切開後,雪白水嫩,觀之可愛,可炒、燴、汆(cuān)、燒,被譽為“菜中王”。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重建洛陽城,並建了名為光風園的皇家菜園。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載:“大夏門東北,今為光風園,苜蓿生焉。”在皇家華林園中也建有蔬圃,種植各種時令蔬菜。當時蔬菜品種已極豐富,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共有16篇專門總結蔬菜生產的科學技術,在談到種菘技術中說:“菘菜似蕪菁(wújīng),無毛而大。”
菘菜培育成功後,有南梁(南朝的梁朝)使臣來洛陽,北魏宣武帝賞賜其一船菘菜,讓其帶到南梁皇室。南梁皇太子蕭統專門寫了《謝敕賚河南菜啟》和《謝敕賚大菘啟》兩篇答謝詞,稱讚菘菜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比江南的蓴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鮮美。
在唐代時,菘菜已遍種於洛陽民間。食療家孟詵居住在龍門南溪,他在這裡種植了大量菘菜,並在《食療本草》中記述:“菘菜,治消渴,和羊肉甚美。其冬月作菹,煮作羹食之,能消宿食,下氣治嗽。”在龍門石窟藥方洞,有用菘菜治病的單方。
膠東半島盛產白菜,北方的白菜運到南方,它就名貴起來,身價也不同了,被人尊稱為“膠菜”,還要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用紅頭繩穿了吊起來,不是放在菜攤上,而是掛在水果店門前來賣,這真是物以稀為貴了。
-
7 # 老王養蝦
中國是白菜的故鄉。在陝西西安半坡村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中,就曾發現一個陶罐裡有白菜、芥菜一類的菜籽。
白菜故名菘。宋人陸佃在他著的《埤雅》中解釋說,菘,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字名松。白菜名菘,最初見於東漢張機《傷寒論》,但漢代的菘和現代的白菜在品質上相差甚遠。經過人們的辛勤培育,到了南北朝時已有大的改善,梁陶弘景說這時“菜中有菘,最為常食”。至宋代,白菜的佳種已培育成功,它不同於葉子鬆散的黑葉白菜之類,而是結實、肥大、高產、耐寒,且滋味鮮美。蘇軾用“黑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之句來讚美它。明代人更把黃芽白菜譽為蔬中“神品”。
古人認為菘是蔬菜中佳品。《南史》記載:“齊周顒隱鐘山,王儉謂曰:‘卿在山中何所食?’答:‘赤米、白鹽、綠葵、紅蓼。’又問:‘何者為佳?’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唐詩人韓愈在詩中讚道:“早菘細切肥牛肚。”
舊時傳說,只有南方產菘,然而這種說法不盡可靠。宋人蘇頌在《圖經草本》中說:“舊說北無菘,今京洛種菘,都類南土。”
菘在民間被叫做白菜,這一叫法約始於元朝。
回覆列表
白菜在古代也是人們常吃的蔬菜,不過在古代,白菜並不是叫“白菜”,而是叫“菘”。菘是白菜的早期型別,在古代的許多典籍文獻裡都有記載。
北魏時期的著名農書《齊民要術》在記載蔬菜時就提到了菘,時人對白菜的評價也相當高,“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就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每一時令分別吃哪種蔬菜最好了。
在宋代的著作《清異錄》中也介紹過白菜,說道:“江右多菘菜”,即說明了宋代當時在江西路廣泛栽培白菜。當時的著名文人蘇軾對白菜的評價很高,將它的美味比作乳豬和熊掌,“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在宋代,菘菜大概已經有了白菜之名。
歷朝歷代,關於白菜的烹飪和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四川地區有一款傳統名菜叫“開水白菜”,其湯汁清如白水,實則用雞肉、火腿等熬製而成,中間浸入白菜心,味道鮮美無比,做法也堪稱一絕。
袁枚的《隨園食單》裡還記載了一道清代白菜的做法,叫芋煨白菜。當時這道菜的大致做法就是將芋頭煨爛之後,放入白菜心烹煮。據袁枚自己說,白菜搭配芋艿,能讓白菜的美味達到極致。
除了芋煨白菜之外,清代還有一樣白菜的經典做法,見載於《中饋錄》中。“冬日選黃芽白菜風乾,待春間天晴,將白菜洗淨,取其嫩心,曬一二日後,橫切成絲,又風乾,加花椒,炒鹽揉之……”就這樣經過醃製之後的白菜,也別有一番風味。
透過上述介紹,相信大家對古代白菜的食用狀況有了一定了解。總之,白菜在古代被視為蔬菜中的美味,而且做法和食用方法都很廣泛。
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