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調133

    擿tī

    部首筆畫

    部首:扌部外筆畫:14總筆畫:17

    五筆86:RUMP五筆98:RYUP倉頡:QYYB

    筆順編號:12141432512251454四角號碼:50032Unicode:CJK統一漢字U+64FF

    基本字義

    1.挑出:“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巢探卵,彈射飛鳥。”

    2.挑剔;指摘:“伏聞諸典校~抉細微,吹毛求瑕。”

    3.指使:“衛將軍(王)商密~永令發去。”

    4.揭發:發奸~伏(揭露隱秘罪惡)。

    5.搜尋。

    6.探。

    7.剖開;分。

    8.捶。

    詳細字義

    〈動〉

    1.挑出;剔除[pick]

    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漢書》

    2.揭露[expose]

    慕張生之擿伏。——梁元帝《玄覽賦》

    3.又如:擿伏(揭露隱秘的壞事);擿奸發伏(揭露檢舉隱秘的奸人和壞事);擿發(揭發)

    4.挑剔[nitpick]。

    5.如:擿抉(挑剔);擿辨(剔抉辨別)

    6.另見zhì

    擿zhì

    基本字義

    1.搔,撓。

    2.搔頭,即簪子:“簪以玳瑁為~。”

    3.古同“擲”,投擲:“~玉毀珠。”

    詳細字義

    〈動〉

    1.搔;撓[scratch]

    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列子·黃帝》

    2.投擲。後作“擲”[throw]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莊子·月去篋》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史記·刺客列傳》

    3.又如:擿匕(以匕首相投擲);擿棄(丟棄)

    4.另見tī

    擿zhāi

    基本字義

    1.古同“摘”:“綠桑~椹。”

    笄jī

    中文解釋-英文翻譯

    笄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竹部外筆畫:4總筆畫:10

    五筆86:TGAJ五筆98:TGAJ倉頡:HMT

    筆順編號:3143141132四角號碼:88441Unicode:CJK統一漢字U+7B04

    基本字義

    1.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發~。弁~。

    2.古代特指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插笄的年齡,即成年:及~。~年。

    詳細字義

    〈名〉

    1.(形聲本義:古代盤頭髮或別住帽子用的簪子)同本義[womans"large-sizedhairpin]

    笄,簪也。——《說文》

    皮弁笄。爵弁笄。——《儀禮·士冠禮》

    中國冠笄。——《淮南子·齊俗》

    玉笄綦會此冤弁之笄也。——張衡《東京賦》

    節縱笄總。——《禮記·內則》

    櫛設笄。——《儀禮·士冠禮》

    折委笄,此男子安發之笄也。——《國語·晉語》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設笄珥,衣阿錫。——《列子·周穆王》

    2.又如:笄珈(原指婦人首飾。亦代指婦女);笄珥(古代婦女常用以裝飾發耳的飾件);笄導(即簪導。一種首飾。用以束髮)

    〈動〉

    1.指女子十五歲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禮[yearinwhichagirlcameofage]

    字而笄之。——《公羊傳·僖公九年》

    既笄而孕——《國語·鄭語》。注:“女十五而笄。”

    2.又如:笄女(指成年的女兒);笄年(女子盤發插笄的年齡;成年);笄冠(女子加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弁biàn

    中文解釋-英文翻譯

    弁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部首筆畫

    部首:廾部外筆畫:2總筆畫:5

    五筆86:CAJ五筆98:CAJ倉頡:IT

    筆順編號:54132四角號碼:23440Unicode:CJK統一漢字U+5F01

    基本字義

    1.古代的一種帽子:~髦(a.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禮時用弁束住頭髮,禮成後把弁去掉不用,後喻沒用的東西;b.喻輕視)。

    2.〔~言〕書籍或長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3.舊時稱低階武官:馬~。武~。

    詳細字義

    〈名〉

    1.古時的一種官帽,通常配禮服用(吉禮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後泛指帽子[crown;cap]

    覍,冠也。周曰覍,殷曰籲,夏曰收。——《說文》。俗作卞。凡大夫以上服冕,士弁,制如冕爵。

    弁者,古冠之大稱。委貌緇布曰冠。——《周禮·弁師》注

    皮弁。——《儀禮·士冠禮》。服注:“以白鹿皮為冠。”

    弁,周冠名。——《廣韻》

    突而弁兮。——《詩·小雅·甫田》

    王與大夫盡弁。——《書·金縢》。傳:“弁,皮弁。”

    不說(tuō,脫掉)弁而死於崔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2.又如:弁師(周禮官名。為夏官的屬官。掌管帝王的冕服及等制);弁冕(古時的禮帽。吉禮之服用冕,通常禮服用弁;又比喻首領、魁首)

    3.古時指武官,因武官戴皮製的弁,後專指低階武官[alowrankingmilitaryofficer]。如:武弁;馬弁;弁目(清代兵士頭目的通稱)

    〈動〉

    1.古時男子年滿二十加冠稱弁,以示成年[putonaman"shat]

    未幾見兮,突而弁兮。——《詩·齊風·甫田》

    2.又如:弁丁(苦力,役夫)

    3.加冠頭[putatthehead]

    各立序論,以弁其端。——《唐詩品彙·總序》

    4.又如:弁瓊(指鑲在馬冠上的美玉)

    5.放在前面[putbefore]

    乃書是言以弁君為詩之端。——清·龔自珍《送徐鐵生序》

    6.又如:弁首(卷首,前言);弁端(卷首);弁語(弁言);弁論(猶弁言)

    〈形〉

    1.急[fast;athighspeed]

    予甚弁焉。——《漢書·王莽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粵最美少年活力好少年的事蹟材料要怎麼寫直接給個範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