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一幽靈
-
2 # 利劍除妖
漢武帝派李陵征討匈奴,李陵孤軍深入,糧草不及被匈奴俘虜了。傳說李陵投降了匈奴,漢武帝一氣之下,殺了李陵全家。做太史令的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替李陵辨白了幾句,就觸犯了漢武帝軟肋。被漢武帝用“宮刑”處罰了。人格上受到沉重打擊的司馬遷堅難地活著,編寫完成了<史記>。面對這樣的漢武帝,司馬遷也是無語敢反抗的。戰國時期的孔子,坐著牛拉車周遊四方,傳播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思想。用現在的話叫傳銷,不過孔子傳銷的是聖賢的思想。門下收有三千多個弟子。孔子用儒家思想教化肓人,人們尊稱孔子為聖賢。而現代有人又批評儒家思想,害了中國幾千年,有怎麼解釋呢?
-
3 # 從前1那些事兒
他被漢武帝閹了麼先不談。
司馬遷作為漢武帝時代的當事人,自然是親身經歷過的。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對酷吏的態度是各種的"喜"。他十分懷念文景時的富庶,十分不滿漢武帝頻繁發動戰爭導致國家和人民貧困。
而對於孔子,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大概意思是:孔子的理念雖然是他永遠不能達到的,但他始終嚮往那條通天大道。而且讀了孔子的書就能想象的出他的為人,他還特地去過孔子的家鄉,最後徘徊著都捨不得離開。
天下的帝王都是生前顯赫一時,死後漸漸被人遺忘。唯獨孔子,雖是一介布衣,卻能傳承十餘代,學者依然崇拜他。從天子到王侯將相,中原地區研究六經的,都以孔子的學說為準則,真是聖人中最偉大的人物了!
-
4 # 橘子7954
太史公寫《孝武本紀》,開頭定基調"孝武皇帝初繼位,尤敬鬼神之祀",之後通篇詳細記載了漢武帝祭祀鬼神方面的種種事蹟,在文章最後,太史公給出解釋"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後有君子,得以覽焉。"目的在於讓後世人觀覽古時祭祀情況。
不過,《孝武本紀》的記載方式確與其他本紀差別較大,沒有記載漢武帝在開疆拓土、抵禦外敵、經濟往來、國家治理方面的政績,我個人不傾向於把此點歸結於太史公的遭遇,因其向來秉承史學家的客觀立場,牢記使命。個人理解是由於漢武帝在位時間較長,事蹟較多,太史公把其政績分散於其他篇章中,如《匈奴列傳》記載抗擊匈奴,《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出塞,開闢絲綢之路等等,從而全方位立體化地塑造漢武帝。
太史公將孔子記載於世家系列,且為孔子弟子專門記載列傳,說明太史公對孔夫子的尊崇,個人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孔子與其弟子對儒家思想的確立及流傳貢獻較大,二是與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氣氛有關。
-
5 # 趙日金141
不是這麼回事兒。
司馬遷對漢武帝與孔子評介都實事求是。《孝武帝本紀》開篇即“孝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祭”。文中記載大量孝武帝祭祀之事。以現代觀點看似迷信,然而古代卻認為,天子受命於天,漢武帝代表天意,是頌揚漢武帝的功德。
《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舒提出天人感應,作《災異之記》,人世間發生災異,是天對人的報應,是諷刺漢武帝,漢武帝非常有智慧,一次下面報遼東高廟災,召諸生將董仲舒的書給他們看,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之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後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學術界普遍認為,漢武帝採用董仲舒“廢除百家,獨尊儒術”,其實以訛傳訛,《史記》里根本無此一說,相反,漢武帝對董仲舒極不信任。
至於孔子。《史記孔子世家》,也無吹捧之意,而是如實記載了孔子一生不得志,四處奔波,無功而返的史實。對於儒家,司馬遷在自序中作出評價: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由此可見,漢武帝只是用儒家君臣父子之禮,並無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事。
-
6 # 羽書遲
《史記》是司馬遷個人修史,歷來深受好評,一方面基本秉持公正立場,另一方面文筆上佳。我們再看司馬遷這個人,他曾為李陵投降匈奴辯白,結果觸怒漢武帝,被處以腐刑,說明他心裡有自己的史觀,不會被強權左右。
司馬遷對漢武帝評價很高,只不過他並不為之隱惡。既肯定漢武帝天縱神武,加強中央集權,開疆拓土的功績,也指出他窮兵黷武,多疑濫殺的一面。總體上司馬遷對漢武帝評價秉持了公正立場。
司馬遷為什麼對孔子評價很高?我認為漢朝到司馬遷的時代已承平百年,封建體制建設從秦朝漢初的摸索階段走向成熟。人們發現了孔子及其思想的價值符合封建治理體系需要,在當時是有前瞻性的。而且孔子的儒家思想因傳人越來越多,本來就逐漸深入人心,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並被採納有其時代背景。
-
7 # 子夏故壇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和不滅的靈魂。歷史是一堆寫作素材,而文化則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文化需要從歷史素材中加以提煉。文章素材多了,少一點沒什麼;但文章缺了中心思想就不稱其為文章了。
漢武帝再偉大,也只是歷史海洋中一次大的海嘯,也只是一段精彩的寫作素材,而孔子是文化聖人,幾千年來就出了這麼一位。孔子是漫漫大海中矗立的一座燈塔,是中華文化這篇大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中國歷史上缺了漢武帝,也就是少了一位有作為的帝王,少了一句“金屋藏嬌”的成語,歷史照樣精彩。但是中華民族少了孔子,我們中華民族的世界將漫漫如長夜,中華民族也許早就由於缺少強大的優秀的文化基因而喪失了凝聚力和吸引力,由於缺少共同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紐帶,早就四分五裂,支離破碎了。
只要給他絕對權力,誰都能當了帝王,卻當不了聖人。聖人需要的是道德和學問,權力是靠爭奪可以得來的,道德和學問卻是爭奪不來的,真正的道德和學問是千年不遇的天才加上艱苦卓絕的努力得來的。孔子的地位至今無人也無法憾動,比漢武帝優秀的人卻大有人在。漢武帝和孔子雖然都是歷史人物,但卻沒有可比性,若非要一比,我們只能說,歷史可以沒有漢武帝,但世界不能沒有孔夫子。
-
8 # 張律明
如果想說真實歷史,對司馬遷的真實評論,我們不能只按照司馬遷自己說的,也不能按照後來儒學士大夫所說的,將司馬遷抬高到聖人高度,對他頂禮膜拜。確實,司馬遷的《史記》的文學作用,後來的史學家無人趕超。但是,司馬遷本質是儒生,他的《史記》為了儒家在中國歷史中奠定了基礎。
司馬遷自己說他父親司馬談告訴他,自己的祖先是為周天子寫史的,寫《史記》是父子倆共同的心願。其實,司馬遷的祖先是在中山國做官,並且導致中山國滅亡的就是司馬遷的祖先司馬熹。
戰國時有八國,最早被滅亡的就是中山國,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是戰國七國爭雄,將中山國存心遺忘了。中山國是被趙國滅亡的,亡國的罪魁禍首是司馬熹。司馬喜有三相中山,就是三次被貶官,但是他最後出賣了中山國的利益,罷免了能征善戰武官,謀殺了許多忠臣,最後導致了趙武靈王滅掉了中山國。司馬遷的祖系,我們不說最早的祖先,就從司馬昌開始,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子期--司馬談--司馬遷。所以說,司馬遷在寫《史記》前,就已經說了一個彌天大謊。
司馬遷從小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寫《史記》時大量引用了孔安國給他的儒家的經典,年輕時經常去聽大儒董仲舒上課。董仲舒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五學都揉合在一起進行授課,丞相衛綰和竇嬰都去聽課。丞相向漢武帝劉徹推薦董仲舒,董仲舒向漢武帝兜售“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了儒學,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騙術。因為漢初是實施的是“黃老之學",他知道儒學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後來董仲舒用“天人感應"來解釋兩場大火時,差一點被漢武帝殺頭。許多人都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將漢高祖劉邦流氓的嘴臉刻畫的栩栩如生;將漢武帝劉徹的殺害忠良的描繪的入木三分。寫這些的原因是,漢武帝為了李陵投降匈奴案,司馬遷為李陵說幾句好話,被漢武帝判處“腐刑",(就是男人生殖器被割掉),司馬遷為了報復漢武帝,就將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寫的一塌糊塗。其實,這些太小看司馬遷了!司馬遷是一個儒生,他最敬仰的是孔大人,孔子曾在著《春秋》時,將魯國國君都大罵一頓,司馬遷想千古留名,他不罵漢武帝,去罵誰?所以,答案不言自明!所以,千萬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人,也不要用儒學士大夫所寫的東西,認為是歷史的真實面。要想弄清事情的真偽,必須多讀書,並能旁徵博引,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
回覆列表
漢武帝與孔子,他倆是不同型別的人,不能相比。漢武帝是一位功勳卓著,聲威赫赫的君王。為君者處理事情是為了維護權威,恩威並施,不會絕對的公平正義,即使犯了錯又有何妨?司馬遷因李陵辯護案遭受宮刑,心中一定怨恨不已,在當代權威的壓制下,他只能在《史記》中稍有微詞,不敢過於批判漢武帝的暴虐,他批判秦始皇的殘暴苛政,也只是影射當代的武帝。武帝兇殘暴虐,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天下臣民敢怒不敢言。司馬遷敢於品判武帝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儒家學說被歷代奉為統治思想,司馬遷也是一名儒生,當然是崇拜孔子的。孔子規範了社會倫理道德,制定社會禮儀,對維護統治秩序有積極意義。孔子是憑著公平合理的理論學說而獲得歷代認可,被奉為聖人。不象君王只有當代留下威名。司馬遷對孔子的品價是中肯的。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如今社會道德淪喪,統治者不得不又掀起學孔思潮。孔子學說是依據天理而推演出來的,所以是顛不破的真理,不需要統治者的維護也萬古長青。
普通百姓往往惟上層馬首是瞻,司馬遷能看到漢武憑信奉上天而得帝位,其思想作為卻粗魯不堪。司馬遷是有過人之處的,難怪能編寫出留傳千古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