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TILLLINDEMANN

    謝邀:說起日本一戰以前的經濟就不得不說到民治維新,這場幾乎與洋務運動同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無疑走在了中國的前頭,說到民治維新又不得不說到福澤諭吉,第一個提出了“脫亞入歐論”和“先教育再經濟再政治最後軍事”的理念來作為配合民治維新的先進理論基礎,

    雖然是天皇制政治體系,但經濟發展不受政府幹預,截止1880年左右,日本的生絲和茶葉不論從質量和數量都遠遠超過原產地中國,出口量佔到了世界同類產品的四分之三,經濟總量是大清的六倍(我們津津樂道的大清GDP是日本九倍,那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的老黃曆了)

    甲午戰爭以前的日本,在四大生絲和茶葉財閥的支援之下,引進了英法的織染機器,從繅絲,編織,浸染都由機器完成,甲午海戰以前,日本的大公司就以股份制的形式存在並上交一半利潤給政府,然後繼續發展種植桑樹,養蠶,造紙等相關產業鏈,初具規模的三井,住友,三菱,勸業銀行,帝國銀行等行業涵蓋了當時所有的工業產品,已經達到了歐洲工業化程度的同期水平,,,

    當時日本的重工業,造船業,交通業,民用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已經能與同時期的歐洲國家匹敵,而東京證交所的成立也讓以資本為紐帶的商業運作模式在當時進一步走向成熟,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源源不斷的輸出著各行各業的精英,這些基礎也奠定了甲午戰爭的勝利,而4.5億兩的戰爭紅利也讓日本基礎紮實的工業規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到了1915年,日本經濟再世界上已經名列前茅並能與列強共同瓜分世界了,,,

    一戰以後,日本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工業進出口大幅減小,工廠停產,製造業停滯,加上1923年的大地震和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日本的工業產值一落千丈,國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但極度膨脹的軍國主義思想和瘋狂的大國理想依然沒有讓日本停下窮兵黷武的腳步,

    在日本人民都吃糠咽菜的時候,日本軍費仍然保持在25%以上,為了製造武器,在民間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獻金運動甚至獻鐵運動,“節約建國”的愚民思想擠佔著日本人民最後的生活資源,大批飢寒交迫的日本流民潮水一樣湧向北韓日本和東南亞,中國東北的開拓團和黑龍會以及山東的日本僑民達到了幾十萬之多,

    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很多日本人把辛苦賺來的錢都在國家的“感召”之下寄回國內,甚至在東南亞賣淫的日本女子都只留一些生活費,剩餘的全部“獻給”國家,1931年,日本少壯派軍人刺殺了犬養毅首相,成功策劃了918事變,自此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的流向日本,在藉著全球經濟回暖的順風車,日本居然走出了經濟低迷的泥沼,並迅速恢復了一戰前的風光,

    有經濟學家分析,日本雖然經歷了不可抗力的打擊,但堅實的工業基礎和鐵打的執行制度並沒有讓日本喪失抵禦巨大風險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制度建設和教育體系不被破壞,經濟蕭條總有過去的時候,振興只需要一個機會,而在日本的掠奪思維和不要命的進取精神膨脹之下,中國,北韓和東南亞給了日本這個機會,,,,

    226兵變(東京不祥事件)讓日本徹底走向了軍人執政時代,雖然日本經歷了經濟的寒冬,但軍事發展並沒有受損,一個被軍人政權把持的國家,當強大軍力支撐下的侵略思想到了境界點,戰爭也就是呼之欲出的必然產物,

    1937年7月7號,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了,,,

  • 2 # 一輩子礦工

    一戰的的情況不太瞭解,二戰後的日本經濟發展迅速,不僅很快醫好戰爭創傷,而且一度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至今仍僅次於中國,列為世界第三名。二戰之後,日本的經濟所以得到了很快恢復和發展,和日本的工業基礎和民族的奮鬥精神有關,但最主要的是日本在美國的監督下認真制定和遵守了一部和平憲法,減少了軍事開支,保證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 3 # 布萊克懷特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現代化持續進行,但是不斷遭受各類經濟危機。

    (一)日本經濟持續改善

    1920年日本各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為:第一產業54%,第二產業21.6%,第三產業24.4%;到1930年,人口比重分別為49.7%,20.8%,29.5%。表現為第一產業(農業)勞動力向第二和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這是典型的經濟現代化的結果。

    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日本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全國城市人口的比重從1920年的33.%提高到1940年的40.7%,十年增長了7.7個百分點,在全世界城市化發展史上都屬於比較快的增長速度。

    從產業結構看,日本電力行業迅速發展,1919-1934年日本發電能力從79.4萬千瓦增加到473.9萬千萬,電費則下降了近一半。從發電結構看,日本電力來源主要為水力發電,水力發電量一直為火力發電量的兩倍左右。另外,日本的重化工業(金屬、機械、化學等)從20時代開始持續上升,1935年重化工業在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3.7%,這個過程具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徵。

    (二)日本不斷遭遇各類經濟難題。

    一是“大戰泡沫”破裂。戰爭結束後,歐洲生產能力恢復,日本產品在面臨歐洲產品競爭後,從國際市場上連連敗退,出口能力大幅下降,國際貿易收支顯著惡化,最終傳導至股市,1920年日本股市暴跌,宣告大戰刺激的經濟繁榮結束。

    二是持續性通貨緊縮。一戰期間美國和日本的工業產能大幅度擴張,戰後歐洲產能快速回復,形成全世界性產能,最終造成全球性通貨緊縮。當時的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無一例外面臨物價持續下跌問題,而日本的通貨緊縮尤其嚴重,到1931年,日本的物價水平只相當於1919年的二分之一,並且直到1937年全面侵華開始,日本的物價水平也沒有恢復到1919年的水平。

    三是關東大地震及昭和金融恐慌。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造成14萬人上升,300萬人受災(總人口5800萬)。這次大地震對日本經濟造成重大損害,加劇了人們對日本金融系統的不信任。隨後,日本在一戰期間積累的不良債權與地震造成的不良債權疊加,並在“臺灣銀行”經營危機爆發後,蔓延為全國性的信任危機。1927年3-4月,大量銀行擠兌集中爆發、中小銀行大量停業破產,形成全國性金融系統危機。

    四是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金本位崩潰。日本的昭和金融恐慌剛剛緩解,1929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並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日本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衝擊,日本對美國貿易從順差變為逆差。於是日本對外貿易呈現為:對整個歐美逆差、對東亞殖民地地區順差的格局。經常賬戶平衡完全依賴對“偽滿洲國”、臺灣殖民地、北韓半島的貿易壟斷。

    這種貿易狀況讓日本執政當局更加確信“殖民開拓”策略的合理性,加劇了其擴張主義衝動。

  • 4 # 言而無信171286888

    (簡說)1.二戰後日本國內經濟採取的措施是:1).戰後初期日本實行民主改革,請整社會經濟結構,將國民中蘊藏的勞動智慧和創造力激發出來,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石。

    2).日本的“明治維新”目標明確:想重塑振興日本經濟體之一就是要發展教育。需引進先進的外國知識與文化。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初中。到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全國25歲以上人口普遍受過中等教育率高達94%。把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作為重點,大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中級技術人材,成就了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後日本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的的工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之後日政府又把培養能自主研發新技術的高階人才和能熟練運用新興技術的中級人材作為教育重點。由於日本長期堅持“教育先行”的戰略,為經濟發展了保證了人才資源。

    3).日本許多大企業推行“終身僱用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使職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有機結合,職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職工報酬上的差距,使職工感到只有不斷競爭,不斷創新才能得到高報酬,從而具有壓力感。有助於培養強大的工業能力。

    4).日本現代企業精神與日本傳統家族主義和家庭觀念有密切聯絡。家庭是一個經營單位,排除中國今盛行的“裙帶風”,又比西方的結構更和諧團結,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在對外方面:主要是美國對日本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為了讓日本遏制亞洲主要經濟國發展采取以下措施:

    1).戰後初期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石油、煤、鐵礦等資源,從而促進了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

    2).以美國的“三權分立”原則對日本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政體進行改革。美國的這些措施為日本戰後走上和平建設、集中精力抓發展提供可靠保證。

    3).由於“冷戰”需要,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給予大力支援。美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索賠,撤銷了以拆遷日本軍事工業為戰爭賠償計劃。並取消日本的一切賠嘗。

  • 5 # 浩蕩揚子江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戰勝國,他攫取了很多德國在華的利益,他軍事工業也得到了發展,成了亞洲第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國力鼎盛,日本在一戰中並沒有參加多少戰鬥,損失微乎其微,卻可以大發戰爭財,軍需用品熱賣,工業生產極具擴張。

    但隨著一戰的結束,歐洲生產恢復,日本的產品銷量就大幅度萎縮,經濟出現下滑,特別是日本經濟遭到關東大地震的打擊,增長乏力。

    關東大地震是在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的7.9級強烈地震。地震災區包括東京、神奈川、千葉、靜岡、山梨等地,地震造成15萬人喪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損失65億日元。

    為擺脫經濟危機,轉移國內矛盾,掠奪資源,日本加速了對外侵略的步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高中階段如何能寫出更好的應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