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德里波

    二戰中後期的時候,四式疾風戰鬥機作為日本飛行速度最快的戰鬥機,在二戰的螺旋槳戰鬥機中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但相對於美式的Mustang,疾風並沒有絕對的優勢,並且戰鬥機的效能不能有效發揮還需要取決於飛行員的能力。在二戰末期,對日本來說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先不說在美軍鋪天蓋地的轟炸中生產的疾風是否真的達到技術指標,光是優秀飛行員就已經是所剩無幾了。而且兩門20mm機炮和兩挺12.7mm機槍的火力配置在面對美軍空中堡壘時,總覺得火力不夠。疾風的裝甲也顯得不夠用。總的來說,疾風是一款比較先進的戰鬥機,而排在它前面的同時代先進戰鬥機,還是不少。

  • 2 # 淡看閒雲67569133

    日本的戰鬥機都是有取捨的,其實走的跟元首的me109一個路子,日本本身發動機技術並不是很過關,所以為了航速就犧牲了防護,零式,疾風都不例外,就一薄皮大陷的玩意。只能說部分效能確實達到頂尖,但是要說綜合性能,只能算是一流,談不上頂尖,畢竟缺點太過突出

  • 3 # 拾光者

    如果能在早期就直接使用該型號的飛機,那麼盟國的戰鬥機將完全處於被吊打的境地,可惜是在日本已經窮途末路的時候了,本國的生產已經在安全跟不上了,同時其它比他更先進的飛機,比如P51Mustang,還有德國的彗星噴氣式飛機都已出現了,可以在科技含量上已經優勢不那麼明顯了!但還是不得不說其是一款設計優良的飛機,而能設計生產該飛機的三菱重工是一家J不起的公司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Ki84疾風戰鬥機是二戰末期日軍推出的最先進的戰鬥機之一,吸收了當時日本航空工業的精髓,更是被日軍稱之為“大東亞決戰機”,由此可見其被寄予厚望。此外,其是日本陸軍的戰鬥機,而不是日本海軍的,所以海軍是與這款戰機無緣的。

    在太平洋戰爭前,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主力是Ki43一式戰鬥機“隼”(下圖),其採用全金屬結構,可收放式起落架,繼承了日本一貫重視的航程遠和機動能力強的特點。但是這款戰機最大的問題就是火力不足,只有兩挺7.7毫米機槍,後期勉強改裝了12.7毫米機槍,但是依然嚴重不足。

    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其也開始落後了,比如飛行速度就開始落後了,不能滿足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需要,而曾經較大的航程在新的作戰條件下也開始不足,這時日軍開始了新式戰機的研發。

    疾風戰鬥機整體上火力有了明顯提高,裝備有20毫米機炮和12.7毫米機槍,火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至少面對同期的盟軍戰機是能足夠應付的。而且其生產也較為容易,不像海軍的零式戰鬥機那樣製造極為費時,其在設計時就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現有的一式戰鬥機生產線,最終的量產型疾風戰機每架只需4000工時,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在1944年初,這些戰機才批次生產並開始裝備使用,並開始和太平洋戰場以及中國戰場的盟軍P-47、P-51 、F6F等一流戰機交手。疾風的效能十分優秀,在戰後美軍對繳獲的疾風戰機測試中,甚至飛出了 689 千米/小時的記錄,僅次於當時的 P-51H 和 P-47N等新式戰鬥機。而且在爬升率、轉彎效能等方面均很強。

    不過由於戰爭後期日本生產能力的問題,疾風戰機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經常出現各種事故,而其產量也只有3000餘架,不算太多。

  • 5 # DDG的老船塢

    我不明白一架原型機最高時速620kph的飛機有什麼資格競爭二戰末期世界頂尖戰鬥機的資格,連400mph都飛不到,就死了這條心吧,不要拿什麼美軍戰後測試422mph之類的來吹水,那是日本人有意混淆視聽,美國TAIC的檔案上,有關Frank1(Ki-84甲)的效能表上確實寫著最大時速422mph,但是備註一欄上明明白白寫著效能資料來自估計值,日本人無視這個備註欄吹牛逼又沒法解釋資料差異,結果就編了一個美國高辛烷值汽油的神話,國內作者也特麼跟著日本人起鬨——真當TAIC檔案的彙編全世界都買不到了不成?小日本吹逼的東西,不去加以考證就跟著吹水,呵呵呵呵……

    美華人集結出版的TAIC(Technical Air Intelligence Centre,航空技術情報中心)日本飛機效能和識別手冊

    Frank1(Ki84甲)的識別和效能檔案,422mph的資料就是從這裡來的

    然而美華人備註一欄明明白白寫著效能資料來自推測,日本人故意無視備註,華人跟著瞎起什麼哄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疾風戰機機身中段設有先進的近似水泡形的座艙蓋,所以視界良好,在機頭罩上部裝12.7毫米機槍2挺,梯形帶上反角的懸臂式下單翼內則裝有20毫米機炮2門,翼後緣安裝了開縫式空戰襟翼,有利於空戰中的機動飛行。此外,於機翼下還可視需要掛載30-300公斤級炸彈2顆。 “疾風”式戰鬥機被日本軍部寄予厚望,稱之為“大東亞決戰機”。1944年 3月底,首批“疾風”式戰鬥機交付使用,並很快湊足了6個戰隊的規模。7月份,一支由試生產型組建的第22實驗戰隊首次進駐中國內陸漢口機場,以對應美軍P-51“Mustang”式戰鬥機在大陸戰場的介入。當時,因“紫電改”等後繼機種開發遲緩,令“疾風”實際上成為日本在東亞的第一流戰鬥機。

    同年秋季,麥克阿瑟與尼米茲率領兩支美軍艦隊逼近戰略要地菲律賓,日軍決定孤注一擲,背水一戰。10月20日,爆發了歷史上規模壯觀的萊特灣海空大戰,以30戰鬥飛行隊為核心的300餘架“疾風”式戰鬥機實際上是被當作攻擊機使用,出海阻擊美國海軍艦隊攻勢的。為了維持最起碼的行動半徑和攻擊力度,飛機不得不在左右翼下分別掛上炸彈和副油箱,飛行員為保持飛行平衡和準確投彈,可謂煞費了苦心。這些飛機從內格羅斯島上起飛,一邊與美軍飛機苦鬥,一邊還得設法將美國軍艦炸沉。當時大家都沒有料到,“疾風”的拿手好戲竟然是俯衝轟炸。它們常掛上30-250千克不等的大小炸彈2枚,在 600 米低空、以550千米/小時的速度轉入俯衝,且投彈效果良好。 太平洋海空大戰最終轉化為兵員與物資的消耗戰,在近乎殘酷的拉鋸戰中,日軍的老飛行員成批喪命。

    “疾風”飛行隊中能唱主角的也不過是些只有一、二百飛行小時經歷的“少年兵”。為了對付日以繼夜來襲的美國戰略轟炸機編隊,“疾風”式戰鬥機在本土防空戰當中,越來越多地替代“二式戰”投入到空中攔截作戰中去。1945 年 3月以後,陷入絕望的日本軍部,動員各式戰鬥機組成所謂的“特攻飛行隊”,以敢死隊形式衝擊目標,在沖繩方面,一部分“疾風”戰鬥機也同樣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可以說,“疾風”式戰鬥機應該是戰時日本陸軍航空兵最好的輕型戰鬥機。在平飛速度、海平面爬升率和轉彎機動性諸方面均已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作為二戰後期日本的一個主戰機種,能夠同時兼備速度、機動性和火力三大指標已屬不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3怎麼升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