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頭教育

    校園暴力是社會中的某些學生在成長中的偏激,或是教師,外入人員的不良舉動導致犯罪的行為舉止,傷害校園風氣的行為。

    例如:《那個校園暴力中的女孩》

    寫在前面

    很多人應該看到這個標題就想到太原的那件事了。

    確實,我一直都在關注,後臺也有大量的讀者在提醒我關注。

    但很抱歉,目前整個事件撲朔迷離,出於媒體身份,在沒有任何可靠信源的情況下,我無法發表任何看法。

    我想借此再和大家更深入地聊一次校園暴力。

    當然,還是以三號廳的方式。

    《十三個原因》第一季

    我曾經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這件事我在一篇推文中提起過,脖子也寫過一次文,和大家用電影《校園槍擊案》聊過放縱校園暴力的後果。

    這算是第三篇了。

    我們為什麼要對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聊第三次?

    因為我越來越發現,大家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校園暴力只是直接加害者和直接受害者兩方的問題。

    我們自己在之前的相關推送中所傳達出的指向性也都沒有突破這個侷限。

    “一個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到底是被誰逼到走投無路的?”

    我想表達的其實很簡單。

    校園霸凌絕非是一個(或幾個)學生對於另個一個(或幾個)弱勢學生的霸凌,而是一種群體行為。

    什麼叫群體行為?

    它是多方的施害。其中包括那些並沒有真正想參與其中的人,身邊人的議論,忽視問題的學校,不以為然的家長,圍觀的“沉默的大多數”,法律的不完善。

    所以真正擊垮受害者的,或者說校園暴力的真正痛點,是當單方的施害發生的時候,以上的這些東西的缺位。

    至少我們可以在最近幾年的多次校園暴力案例中窺見,很大比例的爆發都是因為以上任何一方沒有聲援,幫助,反制,懲罰。

    作為經歷者,我也很清楚在施害發生的那一刻,最痛的不是生理性的傷口,也不是心理的羞恥,而是沒有人幫你的無助。

    用那一句已經快被用爛了的話說便是: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雪崩

    而今天我特意拿出來聊的這部美劇,正是還原了“雪崩”發生的這個過程。

    女主叫漢娜,她在劇開頭便死了,因為不堪忍受校園暴力而自殺了。

    故事開始於男主克雷收到一個神秘的包裹,裡面是七盤錄音帶,播放之後是已經去世的漢娜的聲音,講了13個故事。

    這13個故事,對應12位同學對她有意或者無意的傷害,也是13個原因,她自殺的原因。

    這13個原因裡有我們在報端,網路見過的那種主因——校園惡霸強迫校草去勾引漢娜,拍下接吻照片修改成性愛照,釋出到網路上,蕩婦羞辱。

    但這反而不是這部劇的重點,它的重點是剩下的11個原因。

    它用一種非常反常規的敘事方式,去從我剛剛聊的角度探討了校園暴力中被忽略的“群體性”

    用這11個原因告訴我們,每一場校園霸凌,在那一個拳腳落下,在那一張不雅照發送的時刻,都只是個開始。

    沉默的大多數

    這十一個人中的一半都可以被歸類為“沉默的大多數”

    這個“沉默的大多數”不同於王小波書中階層語境的那個大多數,更靠近於一種冷漠,善於為自己開脫的大多數。

    其中的代表是男主克雷。

    他一直悄悄暗戀著漢娜,並且在很多時候都在悄悄關注著漢娜的一舉一動,他清楚漢娜所經受的一切,但見到一切不公發生,都因為擔心引火上升而選擇了沉默。

    還有校草賈斯汀因為校園惡霸對他的學費支援,作為最清楚事實真相的人,沒有選擇聽從良心站出來幫她澄清,而是選擇用沉默來減輕內心拷問,放任謠言發酵,

    還有一個男生因為漢娜在接受打擊後的冰冷和敏感,選擇在漢娜向他求助的時候,直接以同樣的冷漠拒絕了她。

    熟悉嗎?

    這些同學甲乙丙,在每一場校園暴力中都出現過,甚至就可能是你我。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冷漠的圍觀者是“大多數”,所以責任會在他們的主觀中發生均攤稀釋。

    即使這種議論和冷漠圍觀產生了非常嚴重的後果,他們可以更輕易地將責任轉嫁到主要施害者上,為自己催眠式開脫。

    就像這部劇中那樣,如果沒有這卷錄音帶,那十一個人根本都沒意識到自己是把漢娜推入地獄的其中一隻手。

    劇一開篇也用非常諷刺的一幕來表現了一個少女的自殺,可以映照出多少人性。

    這是旁觀者效應,也是人性本身。

    在校園暴力中,反而像校霸那樣的角色才是顯現於單純的惡,其他的人都更靠近於一種人性的複雜,摻雜著大量的虛偽和刻奇。

    還是王小波的話,換個角度理解你就明白了: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請把每一刻,都當只有自己在場,這句話不是道德綁架,是為了防止自己未來身後空無一人。

    大人缺乏同理心

    再談今天的第二個層面。

    學校,家長。

    《十三個原因》中出現了代表上述兩個位置的大人。

    漢娜的父母,學校的心理社工。

    父母一直都疏於對於漢娜的教育,並且用一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讓漢娜陷入了一種自卑,自責情緒。

    而社工是漢娜最後求助的一個人,她暗示了自己的自殺念頭,但社工始終沒有當做一回事,反而以工作式的冷漠對待了漢娜。

    所有大人好像都會容易產生一個非常刻板的認知,那就是,孩子的事情,就不是什麼大事情。

    但其實遠遠不是這樣的。

    象牙塔裡的某些未成年人會有一種傾向,對自己接觸到的社會性權力產生崇拜,嚮往,甚至模仿。

    在成人世界,會以職位,錢財來促成一種工作上的從屬關係,儘管殘酷,現實,但畢竟存在雙向的報酬性質,也相對溫和,不與人性中的善良面相矛盾。

    可由於象牙塔裡並不太可能出現這種良性的權力關係,所以成人世界這些決定階層的錢權要素很容易被他們拙劣地替換成拳頭,把柄和汙衊。

    他們所能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要求臣服,甚至控制一個人。

    這是成人俯視性視角必然會催生出的一種處理方式。

    說通俗了,就是那幾句我們經常聽到的話:

    “小孩子互相開開玩笑罷了。”

    “小孩子嬉笑打鬧而已。”

    結果就是,大人喪失了對於孩子的同理心。

    他們不知道,也不會去想知道,一個孩子可以壞到什麼程度。

    這點尤其體現在我們國家的學校上。

    許多校園事件最後都呈現了一種高度統一的解決方式:他們並不樂於解決問題,更樂於把事情模糊化,讓所有人都選擇閉嘴。

    傳統教學體制一直都留有一種遺毒,叫“別鬧大了”

    這種遺毒讓現在的很多高校依舊從上到下秉承教條,主張一切求穩,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封閉,沉默。

    他們信奉用上面引號中的兩句話來解釋一切可能存在的霸凌。

    而說到底這背後還是大人對於學生的惡沒有準確的認知,以及這種惡所能夠帶來的影響缺少同理心。

    可是你們別忘了,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有過一句話:

    “當社會把你逼到走投無路時,不要忘了,你身後還有一條路,那就是犯罪。”

    所以,千萬別讓每一個受害者走投無路。

  • 2 # 雪糕為師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透過肢體、語言及網路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鑽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