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西541
-
2 # 狼煙火燎
使用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威力巨大,五常國家這個技術都不弱,特別是戰略核潛艇一艘就攜帶12枚、16枚、甚至24枚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傾洩出去,也就是說即使一艘美國的俄亥俄級核潛艇發射核彈,每枚核彈8個分彈頭(美俄互相限制的協議規定為8顆,中國最大為10顆),那麼天空中面對的將是192顆彈頭的高速突防,甚至可能還具有一定的機動變軌能力。即使像美國這種在反導系統領域具有雄厚的技術實力,攔截試驗失敗那也是頻繁發生。記得前一段時間,美國標準3連續2次中段攔截均以失敗收場,美國如此強大的反導系統都要失敗,更何況其他國家。因此美國才在全球建立起初段、中段、末端三層攔截系統,又尤為重視處在加速中的初段攔截系統,因為攔截中段之後的部分是非常困難的,難度就像一枚子彈擊中天空中另一枚子彈一樣!
聽起來誇張不過實際卻是如此。對於洲際彈道導彈來說,他們的速度都達到了20馬赫以上,相當於7km/秒,這是飛行中段之後的速度,在這個速度上攔截,不但考驗攔截彈需要很高的速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攔截系統的計算能力必須非常強勁,反應速度還需要尤其的快,雷達、導引頭、指揮控制裝置的效能都必須高度智慧化,否則失之0.1秒差之千里。再加上現代彈道導彈技術飛躍,擁有了變軌機動能力,這進一步增加了攔截系統成功的難度,一旦彈道導彈分彈頭分離,進入末端突防,一枚高速飛行的導彈變成8枚甚至10枚,而且火箭分離體積變小,速度更快,甚至還帶有誘餌彈這種假目標,以及機動突防能力,著進一步增大了攔截系統的工作量和難度。
因為中段、末段攔截如此困難,而世界上只有美國具有建立全球攔截這個條件,美國對彈道導彈的上升加速的前段攔截就變得尤為重視。美國利用自己全球霸主的優勢,在歐洲、南韓、日本等建立了完善的前段攔截網路,雖然前段攔截的速度會小很多,攔截面對的困難也小很多,但攔截的難度還是不小,以及薩德導彈的攔截半徑有限,並不能封鎖所有的導彈發射路線,因此美國這段時間又在鼓搗著用F35攜帶導彈進行縱深攔截,甚至還在鼓搗著研發小型核彈整合到F35上,然後突防以核反核摧毀敵方核彈。
綜合來說,美國的反導系統是有攔截變軌彈道導彈的能力的,甚至美國訓練的那個靶彈自身就非常先進,也具有變軌能力,只要簡單裝上核彈頭就變成效能先進的中程彈道導彈了,攔截多彈頭能力肯定也是有的,導彈飛行到主動段終點時彈頭分離,攔截難度成倍增加。即使美國具有非常完善的反導攔截系統,攔截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一旦導彈進行末端分離,8個彈頭能成功攔截4個就已經算非常牛的了!
-
3 # 海螺008
當下反導系統是用導彈打導彈
反導有幾種方式,但是當下技術成熟的僅有導彈打導彈這一種。
在空曠的天空中,遠端彈道導彈僅是一個點,速度是4、5馬赫以上,有的洲際導彈能有20馬赫速度。要知道,子彈的速度也不過3、4馬赫,一般155mm主流火炮的炮彈初速也就3馬赫多點,坦克炮的穿甲彈速度大概能有5馬赫。所以,現在的反導就象用子彈打掉對方的子彈。
那麼這裡有幾個前提:
1,能精確定位對方導彈的位置和軌跡。
2,自己的反導導彈能快速而精確與對方回合。
所以,有導彈的國家很多,但有反導導彈的國家很少。能做反導的只能是美國,其他的是俄羅斯、中國、以色列,再其他國家都只能象徵性的擺樣子了。印度正在研製,成績不理想。英、法、日自己沒研製,直接用美國的,如果做能力應該比印度強吧。
中國在1960s年代就有過反導實驗,用的是小型核彈,這樣反導導彈只要與對方導彈相距1公里內就能摧毀。早年蘇聯莫斯科的周圍的反導系統也是這種模式。但是,這種方式成本很高,也很難長期大量備彈,在攔截成功時,等於自己國土上的核爆炸。所以,當年周總理給早早叫停了。
今天我們的反導,主要是中段反導和中末段反導,水平要比1960s年代強千倍,但是與美國還是有差距。中段反導,是對方導彈還在大氣層以外時,我們就用導彈打掉它。中國的反衛星導彈就能做這事,基本條件差不多,甚至導彈飛行高度比衛星還低點。中末端的反導就是用高空高速防空導彈,中國的紅旗18可以攔截3萬米以上10馬赫以下的導彈。
導彈反導需要提前量一個來襲導彈飛行,現在在位置A,那麼我方反導導彈應該飛向哪裡呢?不是位置A,而是位置A的前面一點的位置B,AB距離就是提前量。這個提前量取決於來襲導彈的速度,對方速度快,AB距離就大。也取決於我方反導導彈的速度,我方速度快AB距離就短。
AB距離越大,反導難度越大,因為精度沒了。
如果不做提前量是否可能呢?可以。那就是反導導彈最終變成了尾追來襲導彈。戰鬥機纏鬥導彈攻擊,往往就是這種尾追形式。
但是尾追就要去導彈的速度明顯大於飛機的速度。一般戰機速度在2馬赫以下,而空空導彈速度在3馬赫。可是反導就不同了,來襲導彈從上往下墜落有勢能轉化,往往是4~20馬赫之間,我方反導是從下往上迎擊,多數是4~5馬赫。
所以,反導有點像用手中劍格擋飛來的箭,我們要估計箭的路徑,提前在那裡等著。但是當箭的路徑不是規律的直線和弧線,而是不確定的折線或任意曲線時,你看你是否還能用劍格擋。這就是變軌技術給反導帶來的麻煩。
上圖是錢學森彈道,利用彈頭再入大氣層打水漂滑行變軌
上圖是東風21d的軌跡示意
上圖是俄羅斯的變質心彈頭造成的區域性不規則軌跡
上圖是導彈變軌4次的軌跡圖片
要解決這個難題,只能是反導的速度足夠快,至少是明顯超過來襲導彈的速度。但是導彈的初始飛行速度是很難提升的,而且高速飛行會在導彈周邊形成空氣電離層,這個電離層能遮蔽雷達波。來襲導彈可以不需要雷達,它是按座標飛行。但反導導彈必須用雷達去捕捉目標。這個臨界速度大概是不到5馬赫。看看很多反艦導彈為何都是4馬赫以下吧,因為反艦導彈也需要雷達導引。
從機率角度需要多枚反導導彈防守一枚來襲彈頭這是個數學問題,如果攔截導彈的成功率是60%,也就是失敗率是40%,當用2枚攔截導彈時,2枚導彈全部攔截失敗的機率就是40%^2=16%,即攔截成功率是84%。
我們看到很多攻擊案例都是同時發射2枚導彈,甚至4枚、5枚導彈,就是為了提高成功率。比如,我們用東風21d攻擊航母,但是航母艦隊裡有宙斯盾,它會攔截。但是這4個攔截也是有成功率的,假設它的成功率是80%,那麼我方同時發射4枚導彈,對方全部攔截成功的機率就是80%^4=41%,即我方攻擊得手的機率是6成左右。
好了,現在看遠端導彈的多彈頭。我們的東風41洲際導彈有3~10枚彈頭,如果發現對方反導系統啟動,我方釋放多彈頭,從1枚變成了10枚,那麼它的攔截成功率大大下降。這種概念就是飽和攻擊的思想。
如果防守方反導系統是單枚攔截成功率80%,一般用2枚攔截彈攔截1枚來襲彈頭,則成功率變成了96%。現在來襲的10枚彈頭,那麼用20枚攔截彈能有多大成功率呢?只有66.5%。他如果再回到96%的攔截率,就需要用34枚攔截彈。
看看,由於彈頭數量的增加,對方攔截彈的數量不是線性增加的,要比預計的多。
以後的反導手段必須換新子彈打子彈,不是最好的辦法,只是現階段最容易實現的方式。那麼將來反導會是什麼方式呢?應該是能量武器,比如鐳射。
因為鐳射突破了速度障礙,它幾乎不用時間。於是提前量AB距離就變成了0,大大提高了攔截成功率。
鐳射與導彈相比,實際上不是一代武器了,這個代差相當於來福槍與弓箭。
目前鐳射在戰場上是輔助系統,比如鐳射雷達、鐳射測距、鐳射炫光、鐳射致盲等等。如果直接用鐳射摧毀對方目標,需要大功率的鐳射器,而大功率鐳射器有很多技術障礙,比如體積龐大,所以還沒到實用階段。鐳射武器研究,中美是第一梯隊,英法俄以等是第二梯隊,其他國家還沒有影兒。
這是中國鐳射攔截導彈實驗的實物照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4 # 四五六七月
美國有海基陸基導彈防禦系統,完整具備初中末三段反導能力。洲際反導基本模式為空基發現,海基在中段摧毀。為什麼是中段呢?因為初段資訊處理鎖定發射這些步驟下來,基本是來不及的。初段可以做的是在洲際導彈發射前摧毀,或者部署在波蘭,日本南韓海上的短程導彈,在導彈發射初期有這個摧毀能力。末端目標彈已經再入變軌,多彈頭分導,做到完全攔截幾乎不可能,只能儘量攔截。中段最靠譜最好操作,有鎖定能力,有反應時間,導彈姿態也較穩定。美中俄都在中段進行大量實驗。美國在中段成功率很高,但是,除非有劃時代新技術出現,不然用現有的導彈反導彈技術,防守方面對飽和攻擊,純反導是不可能成功的。
-
5 # 山河如此多交
不能,這基本是政治意義,沒有可操作性。因為米國國會大佬命值錢,鼓搗出這麼個玩意。他們寄希望於技術進步,然而戰略核導彈的技術是兔子在跑,戰略反導的技術是蝸牛在爬。
在核彈面前都是裸裝的,沒有任何防禦可說。所以防禦核武器基本是痴人說夢。
回覆列表
不是美國不能,是沒人能!不過不久就應該可以,變軌就和打空氣動力目標道理差不多了,不是固定彈道。攔截彈機動性要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