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亮那束光

    巴金先生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是今年“迴歸作品”看完的第二部小說,其實也可以把它分為三部小說《霧》《雨》《電》,每部貌似分離,實則緊緊相依,內容更是層層遞進。探索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一群知識青年追求理想和愛情的故事

    在巴金先生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作為”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以致於在網上能看到的關於”愛情三部曲“的交流不多,那就只好自言自語,自說自話了。

    《霧》是三部裡面最簡短的,大約一兩小時就能看完,看完之後只能哀嘆可惜啊,甚至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怎麼說呢,可能是這裡面塑造的人物形象太鮮明瞭吧。這部的主角是周如水,雖然他的名字有可能寓意著”心如止水“,但看完還能保持”心如止水“的我算是佩服他。

    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周如水,在旅館遇見了從前喜歡的姑娘張若蘭,雙方是互有好感,路人都覺得配一臉的cp,但這位海龜卻並沒有勇氣表白。因為他在家鄉有個父母包辦婚姻下的妻子,而他又沒有勇氣對父母說”不”。

    他的兩個好友來看望他,一個是過著苦行僧式生活,隨時準備為革命事業犧牲的陳真,另一個是有著幸福生活的吳仁民,兩個人都勸他跟隨自己的的內心,和張若蘭在一起,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但周如水顯然是沒有這樣的勇氣的,陳真看了惱火,向張若蘭說明了一切,希望她能主動表白幫他擺脫家庭束縛。

    此時父親寄信來,說母親生病想見他,還讓他回去當官,而張若蘭也說出了埋藏在內心的想法,但我們的主人公,既沒有勇氣接受張若蘭的愛情,也沒有勇氣回家。

    一年後,他才得知家中的妻子已於兩年前已經病逝,而張若蘭也已遠嫁。

    所以說這兩條路,他一條也沒選擇。如果他選擇和張若蘭在一起,他會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另一個可憐的女人,如果他選擇回到老家接受父母的安排,他又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心,又不可以兩種都選,所以他做了最壞的的決定,兩個都沒有選。

    從表面上看,他是懦弱,軟弱,膽小,無能,這懦弱裡,有他對張若蘭的愛意,有他對父母的牽掛,也有對家中妻子的愧疚。

    而他真正的懦弱,則是總拿良心當擋箭牌,其實這良心,說出來是很沒有用的,因為兩條路不論他怎麼選擇,都是對不起“良心”,與其說是害怕良心,他其實更怕的是“社會上一般人的譭譽”,(第四章),他怕別人的譴責,他怕別人的道德綁架,因為“道德上破了產,就會成為會社會唾棄的人”(第三章)。

    困住他的不是這兩種選擇,而是拿良心當擋箭牌的“道德倫理”,正是所謂的“良心”制約了他,可他做出這種看起來很有“良心”的選擇後,別人會覺得他很有“良心”嗎?一直到母親病逝,他也沒有下定決心要不要回去,他的船票買了又退退了又買,實在替他著急

    在這漫天迷霧的十字路口中,他不知所措的躊躇著,霧散了,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呢,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

    在上一部《霧》裡出現的三個青年,周如水、吳仁民、陳真,在這一部繼續出現,只不過三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

    在這裡開頭沒多久,上一部裡已經患病的陳真就死了,一心想為革命事業付出生命的陳真,卻被疾馳而過的車奪去了生命,撞死了。車伕還說“不要緊,只不過是碾死了一隻狗罷了”(第一章),多荒謬,巴金在序章裡說的,朋友寫信給他講“陰鬱氣太重”,就是指這事兒,陳真的犧牲雖然匆忙,但對後面的人卻有很大的影響。

    上一部作為主角的周如水,這裡雖是配角,但在這裡,繼續延續了他猶豫不決的性格。上一部裡他失去了張若蘭,這一部裡他喜歡上李佩珠,卻依然沒表明自己的心意

    好友吳仁民給了他三條路選擇,一是去問李佩珠愛不愛他,二是去跳黃浦江一了百了,三是回到另一個地方結婚工作。當他得知李佩珠要投身革命拒絕愛情的時候,周如水去投了黃浦江,他依舊選擇了逃避。

    而作為這部主角的吳仁民,在這不安的時代,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卻又眼睜睜失去,和他相關的兩名女性,都離他而去了,愛情的抽離,像雨水一樣啪啪拍在臉上,又冷又疼。雖然吳仁民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但和他相關的兩位女性其實更是。

    吳仁民不像周如水那樣懦弱,他有了熊智君這樣的紅顏知己。對於智君來說,仁民是光明般的存在,因為他曾幫助過她,指導過她,帶她走出了灰暗,所以智君感激他,願意為他付出一切,最後,她也是這麼做的,為了保住吳仁民的平安,她嫁給了不愛的人。

    有人說這裡的感激超過愛,但我不這麼覺得,可能剛開始的確是感激,但走到後來,是真正的愛情,以至於她不惜犧牲自己。

    這種犧牲精神讓智君顯得很偉大,特別是最後那段“我希望你在事業上努力,從那裡你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這種安慰才是真正的安慰,我祝福你,我到死都會記著你”(第十六章)”,這是真正愛到了深處。

    而和吳仁民相關的另一位女性,則更悽慘,在她離世之前,她沒有愛情,也沒有其他。在第一部裡她是玉雯,在這裡她是嫁給軍官得不到幸福的張太太。

    當她發現好友智君的未婚夫是從前自己拋棄了的吳仁民時,她想和仁民重歸於好,甚至不要求名分,還好這裡的吳仁民不是周如水,他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她,因為他現在愛的是智君,他對玉雯說“我的愛情從來是忠誠的”(十一章)。

    玉雯在最後一封信裡寫“從此誰也不配來佔有我了”(十五章),那麼震撼驕傲又可憐,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沒有得到愛,但她曾經有過。因為在第一部裡,吳仁民愛過她,但也只是“愛過”,他愛的是曾經那個充滿熱情的革命家“蘇菲亞”,而不是現在的張太太,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從前和現在已經不是同一個人同一段時光了。

    真的像閃電一樣,這部出現了很多人,也閃電般消失了許多人,如果說前面兩部講的是顯性的愛情和隱性的理想,這部則完全相反,應該是顯性的理想和隱性的愛情,這裡有一群青年在為革命奔波,愛情只是他們的冰山一角。

    但青年們的革命理想,卻在這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敏、慧、賢、影、佩珠、德華、雄、吳仁民等,他們都是熱血的革命青年,在他們身上,能看到青年誓死捍衛理想的精神和熱血,他們希望社會能有巨大的變化,他們希望有一把熊熊的烈火,能把腐朽的社會制度燒光燃盡。

    但同樣,這把熱情的火,也能把青年的理想燒的灰飛煙滅。不斷有成員被暗殺逮捕,這道慘烈的電,讓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像閃電一樣光芒乍現後永遠消失。這裡的青年熱血,但大多數青年都淪為熱血的奴隸。

    而在這熱血下隱藏的愛情,更是難能可貴。

    上一部還是“資產階級小女性”的李佩珠,現在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革命了,上一部還在愛情傷痛中的男人- -吳仁民也成熟了不少,他長胖了,變黑了,成熟了,他否定那個責怪愛情的自己,或許他也認識到,那是他的懦弱。所以他們之間產生了愛情,就很完美了。

    但其實,他們的愛情沒有那麼完美,這部裡面的大多數人都是有革命信仰的,這種愛情模式,看起來更像是固定的戰友模式,因為只有這樣,革命和愛情才不會發生衝突,既能促進革命,又能擁有愛情。這種兩全其美看起來很好,卻讓人感到單調、僵硬。

    當然這部裡還有幾段不完美的愛情,其中的明一直為了革命,不敢涉足愛情一步,他和德華彼此愛慕,他卻只能“用工作折磨自己,用憂鬱摧殘自己,為的是要消滅那愛的痕跡”。

    他臨死前問吳仁民,他們這樣的革命者有沒有愛的權利,吳仁民痛苦地回答,“為什麼你要疑惑呢?個人的幸福並不一定是跟集體的幸福衝突的。愛並不是犯罪。”這或許是對明的安慰,更像是對自己的安慰。

    從《霧》到《雨》再到《電》,抽絲剝繭一層層體現了人物性格,猶豫懦弱的周如水,熱情急躁的吳仁民,熱情有理想的佩珠,無一不是鮮明的代表。

    而且這三部小說的取名也很有意思:

    迷霧中的探索,愛情萌芽又消失- -《霧》;

    大雨中的掙扎,雨過天晴的覺醒- - 《雨》;

    閃電般的熱情,卻又轉瞬即逝- -《電》。

    巴金像一個虔誠的記錄者,記錄著那個時代青年的熱情,批評家劉西渭寫道,“熱情是巴金的風格”,其實這也是他自己的熱情,不論是愛情還是理想,誰沒有熱血沸騰過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算機有哪些專業可以學習?